碳中和與國土空間最佳化重點實驗室由南京大學、中國國士勘測規劃院和廣東國地規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共建,於2021年7月23日,被列入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建設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碳中和與國土空間最佳化重點實驗室
- 主管單位:江蘇省自然資源廳
基本情況,創新成果展示,
基本情況
碳中和與國土空間最佳化重點實驗室依託南京大學、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和廣東國地規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共建。面向國家“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目標,聚焦陸域國土空間利用,針對加快構築碳匯型綠色國土、低碳型國土空間格局,以及碳中和國土空間最佳化等基礎套用問題開展前瞻性、創新性、套用性研究;為國土空間最佳化、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與監督實施,以及全面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提供科技與決策支撐。設定了四個主要研究方向:長期氣候變化與碳排放、國土空間碳源/匯機理與評估、國土空間演化與碳效應、碳中和國土空間最佳化。
創新成果展示
一是首次發布了國土空間碳排放核算系統。實驗室發布了“國土空間碳排放核算系統”,該項基於ArcGIS Engine建立的碳排放核算系統能夠利用特定國土空間土地利用遙感影像數據和相關社會經濟數據,核算各類土地利用變化產生的碳排放和各種類型的人類活動碳排放,並實現人類活動碳排放和土地利用變化的映射,自動生成各種土地利用類型的綜合碳排放清單,為開展國土空間最佳化和雙碳目標研究夯實基礎。此次發布的系統旨在實現碳排放核算自動化、管理便捷化、與碳減排評估工具化,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出台核算方法和體系等政策提供技術支撐。
二是提出了江蘇面向碳中和國土空間治理的對策建議。根據江蘇省實際,提出以下建議:①將高碳匯空間納入生態紅線加以保護;②合理布局新能源開發及低碳建築、低碳社區、低碳城市等人居空間;③打造低碳經濟發展新空間;④探索多元化的區域合作機制。該建議發表在《決策參閱2021年第37期》,並獲得省主要領導的肯定性批示。
三是提出了面向碳中和的中國低碳國土開發利用模式。基於IPAT和IBIS模型在預測人為碳排放和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的基礎上,探討了中國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可行性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承載的碳匯分布。據此,提出為實現2060年碳中和,應以碳承載力為基礎,聚焦區域國土空間規劃和建設用地開發規模,對土地利用轉變進行嚴格管控,探索制訂土地利用碳排放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