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盅

碰盅

碰盅,蒙古族打擊樂器。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用銅鑄造,形如小鈸,直徑7.6、厚0.6厘米。由兩面組成。盅面中部凸起,呈半球狀,球中心有小孔,可設環繫結銅鏈、紅綢、布帶等,將兩面小盅連在一起。雙手各執一面碰擊發音。原用於宗教儀禮中,現已用於民間歌舞和樂隊演奏。藏族也有碰盅,形近漢族的碰鈴。名“丁夏”用於寺院誦經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碰盅
  • 又稱:碰鈴
  • 材質:銅製
  • 類型:蒙古族打擊樂器
特徵,演奏,套用,存世,

特徵

用響銅鑄造而成,外觀與小鑔相像。盅體呈喇叭口形,中部隆起的半球形部分稱碗,盅體較厚。為宗教樂器。規格大小不一。通常盅口直徑7.6厘米~8.2厘米、盅高2厘米~2.2厘米、碗徑3厘米、碗高1厘米、盅壁厚0.5厘米~0.7厘米。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巴底鄉黑經寺使用的丁夏稍大,盅口直徑9厘米、盅高3厘米。內蒙古喇嘛寺院的碰盅最 大,盅口直徑12厘米、盅高2厘米。碗的根部和盅口邊緣分別鑄有一圈凸條紋飾。碗頂鑽孔,系以綢布、皮條或銅環,兩枚為一副。兩盅以細皮條編織的皮繩或銅鏈相連

演奏

演奏時,兩手各執一盅,手握盅碗頂部皮條較寬處,盅口朝上仰舉於胸前,互相碰擊盅邊而發音。有的寺院只用一盅,左手持盅,右手執棰,敲擊盅邊發音。音色清幽脆亮,穿透力強,延續音長,真有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感。用於宗教禮儀、佛教寺院誦經、道教洞經音樂和民間歌舞伴奏中,是色彩性極強的擊節樂器。

套用

原用於宗教儀禮中,現已用於民間歌舞和樂隊演奏。藏族也有碰盅,形近漢族的碰鈴。名“丁夏”用於寺院誦經活動。
碰盅,蒙古、藏、納西、漢等族互擊體鳴樂器。藏語稱丁夏,納西語稱丁響。流行於內蒙古、西藏、雲南、青海、甘肅、四川等省區。

存世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裡,陳列著兩副碰盅,直徑分別為7.6厘米、8厘米,壁厚同為0.6厘米,其中一副由銅鏈相連。造型獨特,音響清脆而悠長,它們同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