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甘肅通渭縣東部碧玉鄉碧玉村,碧玉村地處牛谷河與牛洛河兩大河流的交匯處,歷史地名有:關哈、閉門關、碧玉關、襄戎邑、平襄縣、天水郡、碧玉寨、碧玉鄉、碧玉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碧玉關
- 歷史地名:閉門關 平襄
碧玉關由來,歷史沿革,近代戰亂,
碧玉關由來
碧玉關相傳因古代碧玉公主而得其名。碧玉古鎮一帶有李家坪新石器時代和原西羌襄戎國、天水郡、平襄縣碧玉關所在地古城遺址,俗稱閉門關。傳襄戎國曾委派襄戎國公主碧玉守關,並以碧玉公主的名字命名上店子為碧玉關,城東七里的峽口小城池為玉關。
歷史沿革
碧玉鄉碧玉村的歷史非常悠久,8000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現保存有李家坪新石器時代和碧玉關原西羌襄戎國.碧玉關所在地古城遺址,地勢十分險要,易守難攻,是古代軍事要地(俗稱閉門關,關下)。伏羲和古人類在此地長期生活並形成部落。
周朝時代(公元前700年),西羌(西戎)民族在此地建立了襄戎國(故襄戎邑),以四條河為界,以李家坪為中心修建了近萬畝城池和玉關,四周各山頂還設有碉堡哨卡,由碧玉公主守關。
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漢朝占領襄戎國後在此地設立了平襄縣(現通渭縣的前身)。
公元九年王莽篡位後,天水郡改名鎮戎郡,由大尹(官名)李育守關,此後戰爭一直連綿不斷。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公元23年)成紀人(今天水人)隗崔(隗囂,字季孟),隗義,上邽楊廣,冀人周宗同起兵以應漢,眾數千人,攻平襄,殺王莽期鎮戎郡大尹(官名)李育。隗囂派遣使者聘請平襄人方望擔任軍師,經方望建議隗囂同意,在平襄東郊興建漢高祖劉邦祭廟。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即公元74年,天水郡(碧玉關)又被西戎首領滇零占領,天水郡移至漢陽,更名為漢陽郡,後又更名為天水郡。
孝殤皇帝永初二年(己酉,公元108年)征西校尉任尚將五營及三河,三輔,汝南.南陽.潁川.太原.上黨兵合五萬人與滇零等數萬人戰於平襄,尚軍大敗,死者八千餘人,羌眾遂大盛,朝廷不能制。滇零自稱天子,梁慬受詔當屯金城,聞羌寇三輔,即引兵赴擊,轉戰武功.美陽間,連破走之,羌稍退散,平襄縣又回歸東漢。三國時代,公元229 年,孔明北伐攻下平襄縣,設立廣魏郡,統管兩縣,即臨渭縣.平襄縣。
十六國時期,,中宗元皇帝下太寧元年(癸未,公元三二三年),右軍將軍劉乾攻平襄,克之,隴上諸縣悉降,以赤亭羌酋姚弋仲為平西將軍,封平襄公。
晉孝武帝太元十二年(丁亥,公元387年),苑川王乞伏國仁在平襄擊敗鮮卑越質叱黎,他的兒子隴西太守越質詰歸以平襄叛,自稱建國將軍.右賢王,乾歸擊敗之,詰歸東奔隴山,既而擁眾來降,乾歸妻以宗女,署立義將軍。
唐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唐朝封彌射為平襄縣伯.唐末,碧玉關城池後山滑坡,掩埋了李家坪的西川和中川,但傷亡和損失很少.因唐代鼎盛,戰爭較少,只有不多的守兵駐紮在碧玉關的兩個堡子上;民眾大多分散到各處開荒種地,城池內的衙門及民眾基本都搬到了城池南邊碧玉關下的上店子和下店子做商貿生意。
宋初,戰爭又起.在南宋開國,金人南下天會五年(1127年),縣城移制雞川(現通渭縣雞川鄉),改名為雞川縣。
元廢.明洪武二年,正式設立通渭縣至今,平襄原址設碧玉寨。
1949年解放後,設碧玉公社,天水至蘭州的公路從碧玉關穿城而過,部分故建築因修路被拆除。1970年移制西一公里新城處,現為碧玉鄉。
近代戰亂
早在同治三年冬十月十六日,陶茂林所部二萬餘人由碧玉關長驅至通渭,分扎東西川。其後發生兵變。潰兵一路焚掠,深受戰亂之害的民眾逃散躲避。 七月十九日,一部約五百有餘騎的潰兵自安定迤邐而來至碧玉鎮,碧玉鎮舉人郭建極聽到潰兵遠來的信息,召集民團扈衛鄉里,安排數百人守中堡,另選壯丁埋伏山谷守備。叛兵來攻堡不下,只得退去,口中揚言明天糾結更多叛兵搗毀堡城。入夜後郭建極探知叛兵倦睡,乃鼓譟沖入其壘,縱火焚之,叛兵驚愕之中顧不上穿衣,赤身裸體奪命出體逃。建極率眾追殺以遠,救出被擄婦女數百人,遣還歸鄉。二十七日大部潰兵復來,郭建極帥民團激戰於通安堡之前川。潰兵畢竟是征戰積年的正規部隊,在明刀真槍的格鬥中優勢明顯,郭建極見勢不敵,振臂大呼團眾進擊潰兵,忽有飛子中左脅,一時血如注,死於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