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簫·秋景堪題

碧玉簫·秋景堪題

碧玉簫·秋景堪題》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的一首小令。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絢麗宜人的秋山風光圖,表達了作者游山的詩酒豪興和由此而生的歸隱之嘆,表現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污濁現實的不滿之情。全曲意象絢麗壯闊,情感豪邁曠放,語言精美自然,音律暢適和諧,堪稱聲文並茂。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碧玉簫·秋景堪題
  • 創作年代:金末元初
  • 作品體裁散曲
  • 作者:關漢卿
  • 作品別名:【雙調】碧玉簫·秋景堪題
  • 作品出處:《全元散曲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雙調】碧玉簫
秋景堪題,紅葉滿山溪。松徑偏宜,黃菊繞東籬。正清樽斟潑醅,有白衣勸酒杯。官品極,到底成何濟!歸,學取他淵明醉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雙調:宮調名。十二宮調之一,雙調為元曲常用宮調。碧玉簫:曲牌名。定格句式為四五、四五、三五、三三、一五,九句九韻。
⑵堪題:值得寫,值得描畫。
⑶“松徑”句:化用陶淵明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句意。松徑,指隱居的園圃。
⑷“黃菊”句:化用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其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意。
⑸潑醅(pēi):沒有漉過的酒。
⑹“白衣”句:引用陶淵明“九月九日有菊無酒,適逢友人遣白衣童子送酒”的典故。陶淵明九月九日在宅邊菊叢中,坐了很久,正苦無酒,忽值江州剌史王弘派白衣送酒至,陶淵明於是就酌,爛醉而歸。白衣,給官府當差的人。
⑺官品極:最高的官階。
⑻成何濟:有什麼益處。濟,益處。
⑼淵明:即東晉詩人陶淵明。

白話譯文

秋天的美景值得吟詠,只見山間溪頭一樹樹火紅的楓葉。松林間的小徑此時最宜人,金黃的菊花盤繞著東邊的籬笆。這時節,正對著酒樽,斟瀉粗酒,恰有老百姓前來勸酒。即使出仕做官升到最高品階,最終能有什麼用呢?不如回歸故里,學陶淵明歸隱醉酒。

創作背景

這首小令所表現的是隱逸之情,當作於元朝建立之後。元朝推行的是與宋朝絕然相反的重武輕文政策,官場黑暗險惡,陰謀傾軋,朝廷杜絕賢路。而關漢卿這樣的正直之士又不願意與世俗同流合污,於是寫下這種抒寫隱逸之情表達絕意仕進的作品。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絢麗宜人的秋山風光圖。作者寫秋之景卻不著一筆悲秋之調,秋景的承接轉合間可謂行雲流水。
開篇一連四句,集中展現出秋山的壯麗景色。首句“秋景堪題”是對秋景概括性的讚美,起總領作用,也賦予了曲子和諧的音韻美。接下來三句便是對所見之景的具體描述。作者行走在山澗小溪上,看滿山紅葉絢麗繽紛。“紅葉滿山溪”,是一個色彩鮮明的遠景鏡頭,意境開闊,引人入勝。著重點在一個“紅”字,突出了此景的光彩奪目之感,實則也是象徵著塵世浮華的生活。“松徑偏宜”,是一個中景,青翠的松柏與滿山的紅葉形成色彩對比,加深了人們的視覺印象。“黃菊繞東籬”,寫身邊景物,是近景。三、四兩句的景物換成了蔚然成林的青松和高潔脫俗的黃菊,儼然一片幽靜的天地,這便是象徵著田園生活的清雅脫俗。色彩的倏然變化,環境由喧鬧到幽靜,可謂水到渠成。作者一反詩詞中草木搖落,紅衰翠減,肅殺淒涼的悲秋情調,而以樂觀豪情去寫秋景的磅礴絢麗和沛然生機。且景中寓情:紅葉、山溪,皆林泉之士所愛,紅葉可題詩,可燒火煮酒;山溪可釀酒,又可供垂釣。蒼松、黃菊,凌霜傲雪,經久不凋,象徵超塵拔俗,志法行芳,而為陶潛所贊。凡此皆為下文“學淵明醉”作鋪墊。而“堪題”“偏宜”,讚美之情亦溢於言表。這四句寫得有聲(溪)、有色(紅、黃〕、有態(滿、繞);景致描繪又極有層次:一二句寫全景,是出乎其外,三四句寫局部,是入乎其內。這樣就描繪出一幅絢麗多嬌的秋山圖。
但是,如果僅止於此,那么曲中所描繪的不過是一幅表現秋景的靜物畫。顯然,這沒有完成作者“詩言志”的命意。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的,“詞家多以景寓情”,“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描寫秋景是為了抒寫其超脫、隱逸的情志。因此,五、六句寫道:“正清樽斟潑酷,有白衣勸酒杯。”對於這兩句,既可理解為作者直抒胸臆的議論、述懷:秋景佳釀,正是舉杯暢飲的好時機;又可視為畫中人物的行動:畫面上的隱士正自酌自飲,白衣童子殷勤勸杯。“白衣”句引用陶淵明九月九日有菊無酒,適逢友人遣白衣童子送酒的典故。清樽、潑醅、白衣、酒杯,這些意象,又隱含著安貧樂道、浮雲富貴、笑傲王侯之意。
末尾四句一轉,正面抒發不屑仕進的歸隱之情。“官品極,到底成何濟”,是作者對人生、仕途的思考。想到仕途的險惡,世態的炎涼,人生的虛幻,憤世嫉俗,感念萬端,集中概括為一句:即使官至極品,又於事何濟!這裡以輕蔑的口吻否定了爭名奪利之徒,同時是對仕途的否定,也是對現實的絕望。“歸,學取他淵明醉。”陶淵明為彭澤令八十餘日,賦《歸去來兮辭》,自免去職,過起“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其五)的隱居生活。這裡說把效法陶淵明作為自己的歸宿,表示了與仕途訣別、歸隱田園的決心,表明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和對黑暗污濁社會的不滿和嫌惡。以上幾句曲文,既像畫中人的獨白,又像是這幅清秋醉飲圖的題贊,畫龍點睛,醒人耳目。
此曲聲文並茂,由景生情,對偶工整精美,音韻自然流暢,作者於大自然中體味真意,可見作者的超凡脫俗。

名家點評

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原院長熊篤:此曲風格豪辣灝爛。寫秋天之景而意象絢麗壯闊,不著悲涼肅殺語;抒歸隱之情,亦豪邁曠放,毫無人生如夢、及時行樂之頹唐情調。且對偶精美自然,音律暢適和諧,特別是此曲末句,平仄既切合音律“第一著”末二字用“平去”,抒情又十分自然,順理成章,堪稱聲文並茂。(《元曲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關漢卿,元代戲劇家。號已齋叟。約生於金末,卒於元代,大都人(今北京市)。鐘嗣成錄鬼簿》說他曾任太醫院尹,夏庭芝青樓集》所載邾經序則以關為金遺民,入元不仕。所作雜劇今知有60餘種,個別作品是否為他所作,尚無定論。《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風月》等,是他的代表作。所作散曲現存套曲10餘套、小令50餘首。
關漢卿像關漢卿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