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溪鎮志·吳市卷

基本介紹

  • 書名:碧溪鎮志·吳市卷
  • 作者:碧溪鎮志編纂委員會
  • ISBN:978-7-5034-2546-2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10月
  • 編纂人員:沈永炳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編纂本志,旨在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實事求是地記述吳市自然和社會的歷史和現狀,力求體現地方特色,為當地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作品目錄

封面
碧溪鎮志
題詞
江蘇省人民檢察院原副檢察長乇東輝題詞
民盟九屆中央委員、江蘇大學原校長楊繼昌題詞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副院長陳祥寶題詞
圖片
1993年,國家環保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夏(方方土)堡在北京與美國代表簽署環境監測的合作協定
1998年,中國常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副代表夏(方方土)堡在肯亞奈洛比與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握手交談
農業開發示範區
棉花
小麥
油萊
荷仁豆
日本大蠶豆
大棚蔬菜
專業戶養的豬
景秀園藝的盆景
1991年7月6日,吳市鄉機關幹部、工作人員在金涇閘外搶險修堤
金涇閘
江堤上和采祖的擋浪牆與護坎
江堤上的防汛抗洪專用公路
吳市機械廠車間一角
針織園機
人造毛皮
常熟市針織毛皮廠車間一角
常享良循熟市童車廠裝配車間
常熟市精靈標準件有限公司螺母坯車間
常熟市利民精細化工廠
常熟市順裕服裝紡染廠車間一角
紅木家具
虞山牌高效節能爐
夢牌假髮
國光橫機
開順毛衫
吳市供銷社(商廈)
吳市商行
吳市棉花收購站
吳市集貿市場
農業銀行吳市辦事處
吳市信用社門市
市工商所
問張公路吳市段
吳頁刪愉市郵政支局
村級公路
吳市電信支局
建新塘集鎮段
吳市集鎮新區
吳市老街
三灣新村村民集中居住區
農民舊舍
千金新村裡的休閒小區
常熟市第三建築安裝工程公司
常熟市土木機施有限公司建築工地
常熟市第二市政建設工程公司
常熟世呂皮革有限公司的污水處理壓濾組拳歡婆設備
吳市電力大廈
1937年II月13日(農曆1 0月II日),侵華日軍在徐六涇口附近登入
正在經過小市的侵華日軍
江抗三路《告江南同胞書》
仲國鋆早期革命詩作·吳(羊夂)木書
東路經委印製的吳市地方貨幣——雙溪商用券
抗日活動據點——最勝庵含真閣
在雨花台烈士紀念館的顧景華展版
1954年4月,吳市區各界人民舉行薛惠民烈士追悼大會
高浦口(原中共地下交通站所在地)
吳市抗日國小所用的課桌凳
吳市鎮人民政府
1985年囑立棵,中共吳市鄉黨校第五期全體學員結業合影
1994年,吳市鎮黨政領導與入伍新兵合影
吳市派出所
吳市人民法庭
吳市敬老院
1997年7月,吳市鎮第二屆運動會籃球賽
吳市廣播電視站
吳市老年活動中心
民眾文娛
王寶琛書法(清)
錢子剛書法
馬仁釗書法
韓獻良書法
沙榮淦書法
春歸·錢學采檔君國畫
韓獻良治印
君子以自強不息·沙榮淦國畫
文徵明題畫詩詞手跡(明)
韓瓶(束·韓世忠將士行軍壺)
藍染牡丹鳳凰圖青瓷花瓶(清)
五彩五爪龍圖花瓶 (清·乾隆)
荷花瓣碗(宋)
放生池碑(清)
小市王氏古民居(清·鹹豐)
吳市中心幼稚園
幼兒活動
吳市中心國小
小學生練書法
吳市中學
中學教科研活動
吳市成教中心微機室
吳市衛生院
鎮計生辦衛技人員為育齡婦女做B超
三灣村衛生室
明左都御史吳訥
立於常熟市一中的愛國教育家陳旭輪銅像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夏堅白
1952年,在華東公安處任機要科長的王志平
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州軍區原炮兵副司令員高詠欣
蘇南烈屬代表陸和尚
境內主要河流——金涇塘
300年樹齡的銀杏
《碧溪鎮志·吳市卷》審稿人員合影
《碧溪鎮志·吳市卷》編纂委員會成員合影
《碧溪鎮志·吳市卷》編寫人員合影
吳市鎮行政區劃圖
《碧溪鎮志》編纂委員會
《碧溪鎮志·吳市卷》
編寫組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編 自然環境
第一章 自然地理
第一節 位置面積
第二節 地貌
第三節 氣候
第四節 河流
第五節 土壤
第二章 物產
第一節 植物
第二節 動物
第三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乾旱
第二節 大風水澇冰雹
第三節 地震
第二編 建置沿革
第一章 建置
第一節 唐宋元明清時的建置
第二節 民國期間的建置駝槓斷槳
第三節 建國以後的建置
第二章 鎮村概況
第一節 集鎮
第二節 居民委員會
第三節 建制村
第三編 經濟
第一章 農業
第一節 經濟體制變革
第二節 農業生產
第三節 水利和農田建設
第四節 多種經營
第五節 管理機構
第二章 工業
第一節 近代工業
第二節 現代工業
第三節 部分工業企業介紹
第四節 主要產品介紹
第五節 管理機構
第三章 商業
第一節 經營體制
第二節 主要商品購銷
第三節 商業行政管理
第四章 財稅金融
第一節 財政
第二節 稅務
第三節 金融
第四編 交通 鎮村建設
第一章 運輸
第一節 水路
第二節 陸路
第三節 機構設定
第二章 郵政 電信
第一節 郵電機構及設施
第二節 郵政
第三節 電信
第四節 營業收入
第三章 鎮村建設
第一節 中心集鎮建設
第二節 農村住宅建設
第三節 建築業
第四節 水電供應
第五節 環境綠化與保護
第六節 管理機構
第五編 政治
第一章 黨派群團
第一節 中國共產黨吳市地方組織
第二節 中國國民黨吳市區分部
第三節 民眾團體
第二章 政權
第一節 行政機構沿革
第二節 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節 政府職能部門
第四節 基層自治組織
第六編 軍事
第一章 駐軍
第一節 民國前期
第二節 淪陷時期
第三節 民國後期
第二章 地方武裝
第一節 自衛團商團
第二節 壯丁隊
第三節 小市常備隊
第四節 自衛隊
第五節 區中隊
第三章 兵事及兵災
第一節 清代
第二節 民國前期
第三節 淪陷時期
第四節 民國後期
附:日軍入侵吳市暴行錄
第四章 兵役
第一節 徵兵制
第二節 志願兵役制
第三節 義務兵役制
第五章 民兵
第一節 人民武裝部
第二節 民兵組織
第三節 軍事訓練
第七編 人民革命鬥爭
第一章 組織和活動
第一節 小市抗日自衛隊
第二節 吳市愛國青年組織——求知社
第三節 在西楊家涇召開的常熟縣各界人民代表大會
第四節 吳里區抗日民主政權及其所開展的工作
第五節 高浦口地下交通站
第二章 重大事件
第一節 創辦吳市抗日國小
第二節 緊急轉移軍需品
第三節 一次抗糧行動
第四節 奇襲吳市
第五節 奪槍
第三章 民眾鬥爭事跡片斷
第一節 俞連興勇斗日本兵
第二節 機智的水上交通員
第三節 一心支持兒子鬧革命
第四節 三次被捕,寧死不屈
第五節 一張“良民證”
第六節 掩護革命幹部和民眾
第七節 唐錫祺智“將”陳養謙
第八節 捐獻40套軍服
第九節 步行百里送密信
第十節 一艘長江交通船
第八編 文衛
第一章 文化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文化娛樂
第三節 書畫藝術
第四節 鄉人著書(已知部分)
第五節 體育
第六節 文物(已知部分)
第七節 檔案
第二章 教育
第一節 私塾
第二節 幼兒教育
第三節 國小教育
第四節 中學教育
第五節 成人教育
第六節 教育經費
第三章 科技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科技活動
第三節 科技成果
第四章 醫療衛生
第一節 個體行醫
第二節 醫療機構
第三節 疫病防治
第四節 婦幼保健
第五節 醫療制度
第六節 衛生工作
第九編 民生 民俗
第一章 人口
第一節 人口變動
第二節 人口構成
第三節 人口控制
第四節 流動人口
第二章 人民生活
第一節 收入
第二節 衣食住行
第三章 地方習俗
第一節 歲時節日
第二節 婚喪喜慶
第三節 歷史陋習
第四節 新風尚
第四章 宗教
第一節 道教
第二節 佛教
第三節 天主教
第五章 地方語言
第一節 常用詞語
第二節 俗語
第三節 諺語
第四節 歇後語
第十編 人物
第一章 名人傳略
第一節 古代人物
第二節 近當代人物
第二章 革命烈士
第一節 烈士簡介
第二節 烈士英名錄
第三章 勞模先進
第一節 省部級(條線)表彰名錄
第二節 地級(條線)表彰名錄
第四章 黨政軍幹部
第一節 地師級及以上者
第二節 縣團級
第五章 知識界人士
第一節 教授研究員
第二節 高級技術人員
第三節 中學高級教師名錄
第四節 旅外專家技術人員
志余
一、鄉里舊聞
附:清代吳市秀才名錄
二、地名傳說
三、名人軼事
四、衙署 義局 名宅 古樹
編後記
著作權頁
抗日活動據點——最勝庵含真閣
在雨花台烈士紀念館的顧景華展版
1954年4月,吳市區各界人民舉行薛惠民烈士追悼大會
高浦口(原中共地下交通站所在地)
吳市抗日國小所用的課桌凳
吳市鎮人民政府
1985年,中共吳市鄉黨校第五期全體學員結業合影
1994年,吳市鎮黨政領導與入伍新兵合影
吳市派出所
吳市人民法庭
吳市敬老院
1997年7月,吳市鎮第二屆運動會籃球賽
吳市廣播電視站
吳市老年活動中心
民眾文娛
王寶琛書法(清)
錢子剛書法
馬仁釗書法
韓獻良書法
沙榮淦書法
春歸·錢學君國畫
韓獻良治印
君子以自強不息·沙榮淦國畫
文徵明題畫詩詞手跡(明)
韓瓶(束·韓世忠將士行軍壺)
藍染牡丹鳳凰圖青瓷花瓶(清)
五彩五爪龍圖花瓶 (清·乾隆)
荷花瓣碗(宋)
放生池碑(清)
小市王氏古民居(清·鹹豐)
吳市中心幼稚園
幼兒活動
吳市中心國小
小學生練書法
吳市中學
中學教科研活動
吳市成教中心微機室
吳市衛生院
鎮計生辦衛技人員為育齡婦女做B超
三灣村衛生室
明左都御史吳訥
立於常熟市一中的愛國教育家陳旭輪銅像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夏堅白
1952年,在華東公安處任機要科長的王志平
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州軍區原炮兵副司令員高詠欣
蘇南烈屬代表陸和尚
境內主要河流——金涇塘
300年樹齡的銀杏
《碧溪鎮志·吳市卷》審稿人員合影
《碧溪鎮志·吳市卷》編纂委員會成員合影
《碧溪鎮志·吳市卷》編寫人員合影
吳市鎮行政區劃圖
《碧溪鎮志》編纂委員會
《碧溪鎮志·吳市卷》
編寫組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編 自然環境
第一章 自然地理
第一節 位置面積
第二節 地貌
第三節 氣候
第四節 河流
第五節 土壤
第二章 物產
第一節 植物
第二節 動物
第三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乾旱
第二節 大風水澇冰雹
第三節 地震
第二編 建置沿革
第一章 建置
第一節 唐宋元明清時的建置
第二節 民國期間的建置
第三節 建國以後的建置
第二章 鎮村概況
第一節 集鎮
第二節 居民委員會
第三節 建制村
第三編 經濟
第一章 農業
第一節 經濟體制變革
第二節 農業生產
第三節 水利和農田建設
第四節 多種經營
第五節 管理機構
第二章 工業
第一節 近代工業
第二節 現代工業
第三節 部分工業企業介紹
第四節 主要產品介紹
第五節 管理機構
第三章 商業
第一節 經營體制
第二節 主要商品購銷
第三節 商業行政管理
第四章 財稅金融
第一節 財政
第二節 稅務
第三節 金融
第四編 交通 鎮村建設
第一章 運輸
第一節 水路
第二節 陸路
第三節 機構設定
第二章 郵政 電信
第一節 郵電機構及設施
第二節 郵政
第三節 電信
第四節 營業收入
第三章 鎮村建設
第一節 中心集鎮建設
第二節 農村住宅建設
第三節 建築業
第四節 水電供應
第五節 環境綠化與保護
第六節 管理機構
第五編 政治
第一章 黨派群團
第一節 中國共產黨吳市地方組織
第二節 中國國民黨吳市區分部
第三節 民眾團體
第二章 政權
第一節 行政機構沿革
第二節 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節 政府職能部門
第四節 基層自治組織
第六編 軍事
第一章 駐軍
第一節 民國前期
第二節 淪陷時期
第三節 民國後期
第二章 地方武裝
第一節 自衛團商團
第二節 壯丁隊
第三節 小市常備隊
第四節 自衛隊
第五節 區中隊
第三章 兵事及兵災
第一節 清代
第二節 民國前期
第三節 淪陷時期
第四節 民國後期
附:日軍入侵吳市暴行錄
第四章 兵役
第一節 徵兵制
第二節 志願兵役制
第三節 義務兵役制
第五章 民兵
第一節 人民武裝部
第二節 民兵組織
第三節 軍事訓練
第七編 人民革命鬥爭
第一章 組織和活動
第一節 小市抗日自衛隊
第二節 吳市愛國青年組織——求知社
第三節 在西楊家涇召開的常熟縣各界人民代表大會
第四節 吳里區抗日民主政權及其所開展的工作
第五節 高浦口地下交通站
第二章 重大事件
第一節 創辦吳市抗日國小
第二節 緊急轉移軍需品
第三節 一次抗糧行動
第四節 奇襲吳市
第五節 奪槍
第三章 民眾鬥爭事跡片斷
第一節 俞連興勇斗日本兵
第二節 機智的水上交通員
第三節 一心支持兒子鬧革命
第四節 三次被捕,寧死不屈
第五節 一張“良民證”
第六節 掩護革命幹部和民眾
第七節 唐錫祺智“將”陳養謙
第八節 捐獻40套軍服
第九節 步行百里送密信
第十節 一艘長江交通船
第八編 文衛
第一章 文化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文化娛樂
第三節 書畫藝術
第四節 鄉人著書(已知部分)
第五節 體育
第六節 文物(已知部分)
第七節 檔案
第二章 教育
第一節 私塾
第二節 幼兒教育
第三節 國小教育
第四節 中學教育
第五節 成人教育
第六節 教育經費
第三章 科技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科技活動
第三節 科技成果
第四章 醫療衛生
第一節 個體行醫
第二節 醫療機構
第三節 疫病防治
第四節 婦幼保健
第五節 醫療制度
第六節 衛生工作
第九編 民生 民俗
第一章 人口
第一節 人口變動
第二節 人口構成
第三節 人口控制
第四節 流動人口
第二章 人民生活
第一節 收入
第二節 衣食住行
第三章 地方習俗
第一節 歲時節日
第二節 婚喪喜慶
第三節 歷史陋習
第四節 新風尚
第四章 宗教
第一節 道教
第二節 佛教
第三節 天主教
第五章 地方語言
第一節 常用詞語
第二節 俗語
第三節 諺語
第四節 歇後語
第十編 人物
第一章 名人傳略
第一節 古代人物
第二節 近當代人物
第二章 革命烈士
第一節 烈士簡介
第二節 烈士英名錄
第三章 勞模先進
第一節 省部級(條線)表彰名錄
第二節 地級(條線)表彰名錄
第四章 黨政軍幹部
第一節 地師級及以上者
第二節 縣團級
第五章 知識界人士
第一節 教授研究員
第二節 高級技術人員
第三節 中學高級教師名錄
第四節 旅外專家技術人員
志余
一、鄉里舊聞
附:清代吳市秀才名錄
二、地名傳說
三、名人軼事
四、衙署 義局 名宅 古樹
編後記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