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奇
一是泉貌奇。潭面酷似開水沸漾,團團波紋逐圈擴散。前人曾如此描述:“泉自石出,搏沙旋波,上瀠螺髻。”講的是由於泉水向上衝擊,把泉底砂礫帶動形成弧形的螺髻狀,不斷向上旋轉,接近水面時,因衝力減小,四散落下,而後面的砂礫又形成新的螺髻,周而復始,頗具奇觀。特別是在陽光照映下,潭底的水草、石塊、砂礫及雜物,被染成七色,更是瑰麗無比。
二是水質奇。碧泉水終年保持在20℃左右。盛夏酷暑來到泉邊,頓覺涼氣襲人,清爽適身;掬水而飲,淡甜可口。隆冬則熱氣蒸騰,宜於洗臉濯足。自古以來,用碧泉水澆灌稻田,穀粒飽滿,形似“桂花蕊”,曾被奉為貢糧。用碧泉水打出的豆腐,能較長時間保鮮不餿;用碧泉水養鴨,生下的蛋圓實無隙;所養之魚,肉嫩味甜。1984年,在此建成湘潭縣碧泉潭水產良種繁殖場,當年三次調入羅非魚種作越冬後的產卵繁育試驗,產魚苗15萬尾。1986年春,進行革鬍子鯰魚的工人孵化成功,產魚苗50萬尾,為湖南省首開紀錄。1988年 8 月, 從廣東省東莞市引進淡水白鯧2000尾作越冬試驗,亦獲成功。近年又有人在此發展鰻魚生產。
三是潭中魚類的習性奇。每當黎明之前,泉中忽然湧來大量螃蟹,太陽一出,便逃遁無蹤。風清月朗的午夜時分,泉底會竄出一群柴魚來,每條重約兩三斤,在潭中迅游如梭,但一聞響聲,便快速潛入潭底石穴中,須至次日午夜方再出遊。
傳說
碧泉潭位於湖南省湘潭市南40公里,湘潭縣錦石鄉境內龍潭山下。
許多年來,湘中一帶廣泛流傳著一條孽龍的傳說:“頭在江西鐵樹觀,尾在湖南碧泉潭,搖一搖,擺一擺,洗掉湖南做中海。”其為患的能力可謂大矣!由於孽龍作惡,江南一帶經常發大水,勇敢的楊四將軍為了制服孽龍,在鐵水罐澆鑄鐵樹,投下鐵鏈將孽龍鎖住,保住了一方百姓的平安。,為了鎮住這條孽龍,,每隔三五年都要往孽龍藏身的碧泉潭中投下鐵鏈鐵鎖,以鎖住惡龍,確保湖南平安。於是自唐代以來,碧泉潭遠近聞名了。
這裡流傳著一個神奇的傳說。說的是這潭裡曾潛伏著一條千年巨蛟,時隔幾十年便發一次洪水,成為危害一方的孽龍。後來,楊泗將軍為民除害,每隔三五年,丟一副新鐵鏈沉入潭底,以新換舊,視為永遠鎖住孽龍,不讓它有興風作浪的機會
此即古老名泉碧泉潭。潭深近丈,寬三丈余。水清瑩,潭周碧透。清泉自潭底紅砂岩縫中奔涌而出,漸次形成水波,且不時帶動潭底細沙,其勢態有如螺旋,持繼不斷地冉冉上升。剛剛抵達水面時,那細砂遂悠然四散,款款下落,形成奇特的倒雨景觀,又好似那金蓮朵朵,慢悠悠迎風綻蕊;又宛如沸水一鍋,如珠似玉,汩汩上冒;層層波紋,向外漾出;翻騰出漣漪四起,隨之這水紋逐圈逸散而消逝。如此而年年月月日日夜夜,周而復始永不停息。每逢春日,細雨灑落潭面,泉上涌,雨下滴,漪紋相疊,別有一番韻致
相傳唐天寶年間,靈泉自石竇出,瑩徹一泓,氣蒸而意銳,粘沙且旋波紋,上瀠狀呈女髻,泉底清柔漸次分葉,細乳若蝌紛詭而迭出,雜五彩。四時有金色小蓮,幸得碧光浸映,不結蓮果而妙芳鮮妍。遊人乍觀,甚驚駭,凝神而視之,或如小屏而列錦,或如春苑而粗放,或如瀉琉璃水晶盆於地而靈光奕奕,或如列大寶鏡於驕陽之下而青、黃、赤、白、紫、藍諸色迭變。
大凡水之奔騰者,多如瀑噴而怒發,動激必有聲喧。唯此泉涌動而絕無聲息,潭面寬敞而無駭浪,且映且澈,且靜且潔,此又為一奇。視其沙上下皆透碧,而掬觀反赤;其水浮光皆淨白,而投物於水,動輒瑩藍。如此之靈泉,凡有影視均逼真,凡有像映均傳神。
潭畔巨岩之上,有古樹如傘蓋,濃蔭而能蔽泉身,此木春深而不濃榮,秋冬而不凋零,上無雜鳥喧集,故泉清而不污。南宋胡安國隱居碧泉著書講學,志存高遠,常以清泉與桂花自況。桂花又稱木樨花,系當地名花,自然成了他們父子喜愛和詠贊的對象。
碧泉潭的水,妙在水溫恆定,不論春秋,不論冬夏,四時均不超過攝氏20度,冬溫而夏愈涼,故為理想的良種繁殖基地。經科學家化驗,此泉富含鈣和其他微量元素,PH值為8.5,略呈鹼性。遠勝一般泉水。怪不得古往今來,以碧泉澆水稻,穀粒十分飽滿;以碧泉養雞鴨,蛋形圓實;以碧泉制水豆腐,潔如璧玉,久日不餿。加上胡安國父子來碧泉定居,講學著書,碧泉之名更是聞于海內,與周圍諸多人文名勝,長流於千秋萬世。
湖湘文化與碧泉潭
據傳
乾隆皇帝游江南時,指定碧泉潭羅家四畝產的米為貢米。坐落在潭口旁的碧泉書院是湖湘文化發源地之一,據書院前石碑記載:南宋紹興之初,始擺皇帝
趙構的老師胡安國父子躲避戰機隱居到碧泉,創建“文定書堂”,廣收門徒,傳播並研究理學,培養了一大批人才,開創湖湘學派,湘潭從此聞名江南,後延續發展了衡山“文定書堂”,寧鄉“通山書院”,長沙“嶽麓書院”等學府,發展了
湖湘文化。
甘冽澄澈的碧泉潭,曾經有個碧泉書院。
碧泉書院就在碧泉潭左前方10米處。
碧泉書院是湘潭六所古老學府之最,也是湖南古老學府之一。同時,在中國書院史上占有著一席重要的地位。
這個重要地位,緣於南宋理學家福建崇安人胡安國遷來
湘潭,定居碧泉,築室而安家,授徒講學.最初叫“碧泉書堂“。
自紹興二年(1132)至紹興三十一年(1161)止,歷時30年,胡氏父子成功地建成湖南一個至關重要的學術研究與傳授基地,最終開創了一個在我國學術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理學流派——
湖湘學派(亦稱隱山之學)。紹興八年(1138),胡安國去世,其季子胡宏,將書堂修繕擴建,更名為“碧泉書院”。
湖湘學派的心性哲學成了湖湘學子的主要研究內容,經世致用始成湖湘學子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湘人於道德修養始有明確的自覺追求,愛國主義的思想火種深深埋藏在湖湘的沃土上,培養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思想、學術、軍政等方面的人才。
湖湘千年盛,諸胡奠基功。胡安國開創碧泉書院,其豐功偉績永遠不可磨滅。
碧泉書院:位於錦石鄉碧泉村,距離碧泉潭500m,為
胡安國初建,清代光緒24年重修,民國29年再次重修。前門有楹聯:“武夷道脈,湘楚名家。”昔碑文甚多,有光緒二十年重修碧泉書院捐資碑,碑文有“皆有所衿式,受命於先師”,“將以斯道覺民也,樂得英才而教之”。現碧泉書院已毀,遺址尚存。宋代著名理學家張栻《過胡文定公碧泉書堂》詩云:“入門認溪碧,循流識深源。念我昔來此,及今忘寒暄。人事幾變更,寒花故猶存。堂堂武夷翁,道義世所尊。永被霖雨手,琴書賁丘園。當時逕行地,尚想笑語溫,愛此亭下水,若炯玻璃盆。晴香濃花涌,靜見潛鱗翻。朝昏遞日月,俯仰鑒乾坤。因之發深感,倚欄更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