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五嶽朝天舞(鯉魚燈)歷史悠久,意蘊深邃。對研究碣石衛的歷史人文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是一項集體操作的民間傳統舞蹈,也是一項強身健體的體育項目。被列入汕尾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碣石鯉魚燈概述,碣石鯉魚燈歷史,碣石鯉魚燈組成,碣石鯉魚燈的構成,碣石鯉魚燈價值,
碣石鯉魚燈概述
碣石五嶽朝天舞(鯉魚燈)歷史悠久,意蘊深邃。對研究碣石衛的歷史人文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是一項集體操作的民間傳統舞蹈,也是一項強身健體的體育項目。被列入汕尾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碣石鯉魚燈歷史
據《惠州府志》載,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因碣石地處閩粵之間,負山阻海,地勢險要,始設衛建城。當時碣石衛“統轄上、中、下、左、右內五所和海豐、甲子、捷勝、平海外四所共九所,統領步、騎、弓、水軍5600員”。碣石“五嶽朝天”是當時駐守在碣石衛城的軍人傳人的,後逐漸融入當地民間,被民間賦予神的色彩,並代代傳承,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舞蹈。清光緒年間黑旗軍首領、民族英雄劉永福任碣石總兵時,“五嶽朝天舞”達到鼎盛時期。劉永福認為這是一項既能強身健體又象徵團結、統一、吉祥如意的活動,極力提倡舞“五嶽朝天”(鯉魚燈)。
碣石鯉魚燈組成
碣石五嶽朝天舞(鯉魚燈)是由五條鱷魚和一隻背負如意護衛方玉印的麒麟組成的一個燈舞隊伍。因“岳”與“鱷”同音,故用五條鱷魚來代表泰山、恆山、嵩山、華山、衡山五嶽。麒麟代表天,從而演化出了“五嶽朝天”的典故。傳說鱷魚是水中之王能驅邪鎮惡。麒麟是歲星散開而生成的仁獸,是吉祥的象徵,能為人帶來子嗣。有“天上麒麟兒,地上狀元郎”之佳兆,又寓意舞麒麟能為人增福添壽(諧“獸”音),故五嶽朝天舞被人們用來表達美好的願望,並被人們接受和傳承,演繹成為現在碣石鎮最富有地方特色、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傳統娛樂節目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碣石鎮每年冬天都組織青年人練舞“五嶽朝天”,準備於次年春節至元宵期間在碣石各村、社鬧春。
碣石鯉魚燈的構成
碣石五嶽朝天舞(鯉魚燈)中的鱷魚和麒麟均用竹篾紮成骨架,貼上薄棉紙,加上彩繪。其魚身高約1米、長2米,麒麟身高2.8米、長3.2米,兩者內空,只是在魚腹處裝上一支竹棒和裝上安插火燭的裝置。表演時,由一個人左右手上下交替高舉舞動,一人等待輪流代替。魚身左右搖擺,來回穿梭,活象在海里游弋一樣。配有大嗩吶、大鑼、大鼓、大鈸等伴奏打擊樂。同時又有“五福頭”伴舞,吹奏的都是正字戲昆牌子中的大吹牌子。音樂雄渾豪放,舞蹈熱情奔放,使場面生動活躍、威武壯觀。夜間點上燭火舞動更加神氣活現、光彩奪目。“五嶽朝天”象徵吉祥如意、天地人和、河山統一。因此,五嶽朝天舞燈隊伍所到之處,均呈現出一片歡樂祥和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