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ó,一種琢玉用的主要工具。圓盤形,旋轉帶動解玉砂碾玉。其質地上古時為石、骨、木等,三代用銅,戰國末漢代後用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碢
- 外文名:ㄊㄨㄛˊ
- 讀音:tuó
- 字義:同砣
簡介,字義,用詞,史料一,史料二,釋義,古籍解釋,
簡介
(1) ㄊㄨㄛˊ
(2) 古同“砣”。
(3) 鄭碼:GLJ,U:78A2,GBK:B450
(4) 筆畫數:13,部首:石,筆順編號:1325125525251
字義
碢,不見於《說文》。《康熙字典》:“碢,《正字通》同砣。”砣,“《五音集韻》徒和切,音哿。飛磚戲也。又《篇海》碾輪石也。《正字通》或作碢。”
用詞
碢碾--琢玉所用的主要技法之一。
碢玉--用解玉砂進行碾玉。
沖碢--碾玉中的一種技法和工藝流程。為切割小塊的玉料和基本成形的主要程式。其它碢的工序還有“磨碢”、“木碢”、“皮碢”。
史料一
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凡玉初剖時,冶鐵為圓盤,以盆水盛砂,足踏圓盤使轉,添沙剖玉逐忽劃斷。中國解玉沙,出順天玉田與真定邢台兩邑。其砂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藉以攻玉,永無耗折。”
當中說“鐵盤”即碢。
史料二
清代李澄淵《玉作圖說》有《沖碢圖說》、《磨碢圖說》等。為碾玉用的主要工具。《玉作圖說》“
五、沖碢圖說:碢用四五分或二三分厚鋼圈),圈內橫以厚竹板,再以紫膠接在木軸頭上,用浸水淨紅砂以沖削其方條玉之稜角,故名沖碢。玉之稜角既去,器形既成。玉體膚上尚有小坳沙痕則宜磨碢以磨之。木碢、膠碢、皮碢以光亮之。 (右圖下文字)沖碢,竹板,尾丁,登板。”
“六、磨碢圖說:磨碢用二三分厚鋼盤、木軸,碢形大小不同,約有六七等,既沖之後宜磨之,使玉體細膩。磨工即畢,宜上花、宜打鑽、宜掏堂、宜打眼,再各施其工。”
釋義
出土器和史料證明,碢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古人的一種創造,為最早的旋轉工具,其質地上古時為石、骨、木等製作,三代用銅,戰國末漢代後用鐵。
現代玉器加工的一些磨具仍有稱作“砣子”,但操作的技法與古代區別很大。
隨著現代電動金剛磨具的套用,古代使用碢來碾玉的技法已在建國初期失傳。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午集下】【石字部】碢 ·康熙筆畫:14·部外筆畫:9
《正字通》同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