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池點滴》是 2010年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居定躍。
基本介紹
- 書名:硯池點滴
- 作者:居定躍
- ISBN:9787504386397
- 出版社: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出版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序言,自序,
出版信息
出版年: 2010-9
頁數: 444
定價: 28.00
裝幀: 平裝
定價: 28.00
裝幀: 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作者部分新聞作品以及少量散文和詩歌。
為了脈絡清楚,共分為六輯。第一輯:訊息;第二輯:通訊、特寫;第三輯:問題研究;第四輯:言論、隨筆;第五輯:散文;第六輯:詩歌。
訊息、通訊、特寫都是反映的改革開放以來有關行業、單位和模範人物,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好事新事。總體立意較高,思想主題明確,價值導向正確。在當時或多或少起到了一定的宣傳、引導、鼓動的作用,在今天看也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問題研究的選題都是關乎行業單位和民事民生的實際問題,擺出現狀,客觀分析,同時提出應對措施和解決辦法,對當時問題的解決起到了催化推動的作用,同時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言論、隨筆主要是就宣傳業務方面所做的探討,主旨都是為了提高新聞采寫和編輯水平。
散文、詩歌都是日常有感而發,思想健康,價值取向積極向上。
以上內容總體上樸實平穩,在追求立意深刻和主題表現完整的前提下,寫作上力求簡潔明快並注重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方便和吸引閱讀。
作者簡介
目錄
第一輯 訊息
杜塘建成一座年吞原礦五萬噸選礦廠
市五家地方企業加入全國性企業集團
市新華印刷廠拒絕非法印刷業務
磁材總廠跨步蘇南承包無錫縣磁性器件廠
市第二酒廠建成投產釀製美酒
紡配廠六中層幹部承包生產車間
市勞務市場首次掛牌開放
市紡織廠經營領導者分配製度作重大改革
16名待業職工首次領取救濟金
月資44元的契約制工人也可拿二百餘元
國營市針織廠公開招聘能人治廠
電腦在採石化肥廠得到套用
地方30多家廠聯成八個群體
王錫良角逐獲勝今日走馬上任
市無線電廠在上廣集團站穩腳跟
無線電廠紡織廠年利稅雙破800萬
滬皖針織一廠成為我市外貿出口大戶
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步伐
安利輪三年來在風風雨雨中破浪前進
步入金三角 推動外向型經濟發展
市首屆人才技術交流洽談會開幕
我市事業單位推行承包責任制
茂源商場順應市場需求獲得發展
我市城鄉居民儲蓄呈增長勢頭
市生資公司為春耕大生產組織充足貨源
市石油公司搞跨地區經營
走出店門打游擊 破爛堆里創效益
千餘人昨冒雨在華冶廣場度周末
12小時發售23000張認購證
認購證售完 炒證熱升溫
市飲服公司積極開拓經營渠道
市糧食系統市場占有率逐月上升
市五金公司經濟效益居全省同行前列
我市個體私營經濟蓬勃發展
財政“斷奶” 自謀生路
團結廣場地下商場昨日正式開工
市商貿委所屬六家大戶逞強市場
長壽商店立足市場經濟唱主角
國營金家莊菜場率先實行國有民營
市首批技術產品跨出國門
股民炒股踴躍入資達千萬元
市農行努力籌措資金合理投放貸款
市工行令行禁止積極整頓金融秩序
市中行努力開展國際貿易結算
市糖酒公司組織精品銷售受到歡迎
當塗澄釜路國慶節前建成通車
公款團體消費銳減 大餐館看上小經營
商業大廈日銷售額高達50萬元
土場公司調整經營結構活力又生
市商業大廈年銷售額突破一億元
我市旅遊客運市場添新軍
市石油碼頭和油庫昨動工興建
市卅一家糧店保供應立功勞
養雞總廠開拓綜合養殖新天地
果品公司面向市場調整經營方向
鋼城黃金飾品呈購銷火爆勢頭
鋼城黃金購買熱持續升溫
市民連日競購製冷器 鋼城再掀購物潮
我市與韓國昌原市締結為友好城市
馬鞍山海關昨隆重開關
第二輯 通訊 特寫
銀梭飛舞 織女巧繡桌面布
在風雨交加的日子裡
送走官阿婆 請來當家漢
一石激起千層浪
第一雙皮鞋
水道尋憂
從興旺中看到憂慮
寒冬熱浪翻
五月的農貿市場
“小皇帝”的小食攤
“蛇皮袋”行動
溫暖伴您兵車行
消費者的知心店
世上有難事 只怕有心人
別具一格的招客之道
划行治亂建市場
唉,電話!一言難盡
今日長沙第一師範
小店搞大服務
追啤酒
星火燎原
圖書市場“瘋”了
醬鴨牽到鋼城來
鋼城電話喜憂談
投訴,三天結案
菜價居高不下 菜籃越拎越重
今日韶山人
老店重新開 購物好去處
張玉鳳印象
金融戰線文明花
冬令火鍋個性化 八仙過海色紛呈
擎旗自有後來人
“綠洲”多多益善
三分天下著先鞭
菜籃不“瘦”要有肉
市場放開多重天
風口浪尖舉旗人
敞開東門迎大潮
浦東大地鋼城人
餅到中秋分外圓
股價有起有落 股民恬靜平穩
幾度春秋幾度新
金秋街市生意旺 節日市場有逛頭
情真意切寄厚望
語重心長長輩情
過去未來共斟酌
南國風
眾人劃漿開大船
活躍的根系
心中有課智慧樹
善謀塑造角色
幸福路上的故事
姑孰大地熱浪涌
構築跟蹤服務風景線
冬天裡的一把火
群雁高飛頭雁領
建起招商橋頭堡
誰不說俺家鄉好
一個菜根畫家打造一張城市名片
不盡長江滾滾來
活力活水雙潭湖
耕耘北圩糧滿倉
金色港灣掘金人
黃池水潤“金菜地”
第三輯 問題研究
既坑農又將作繭自縛
市針織廠招標經營後首季虧損
扭轉集體工業企業滑坡被動局面
鋼城乾果市場誰主沉浮
資金投向新動態
本市商辦企業為何全面虧損
一反常態購買熱
發展勢頭迅猛 效果並不理想
金融界面臨新的震盪和影響
警惕,白卷一張
賺錢應有度量衡
讓物價回歸到正常線上來
數百店鋪關門歇業 有場無市令人費解
批貨高檔高價 市民望而生畏
第四輯 言論 隨筆
磨刀不誤砍柴工
石岳精神永放光芒
焐熱民眾的心
重振改革雄風
讓要聞版版面面孔常新
編稿手記三則
提倡短新聞
闊步邁向新世紀
人人都來護美景
全力以赴迎戰洪峰
咬文嚼字兩則
貴在從我說起
現象與變樣
一年之計在於春
海納百川才寬廣
經營半壁江山
春雨普降 不再點上
“令人惋惜”之不惋惜
精心耕耘 維護淨土
“雕蟲”之再雕
小議“線索”
沃土當須勤澆灌
“派”和“味”
六分鐘能幹嗎?
趣說狗騎馬
今日幾標題
再放一銃
有貼不回非好漢
李白蠟像不精到
蠟像之後說雕像
淺談晚報如何在改革中凸顯特點和優勢
淺議我市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五輯 散文
鋼城夜觀
鄉情
山道彎彎
歪計“釜底抽薪’
“平安吳四“的故事
鄉間人物記趣
如牛亦樂
小分隊雜記
十年一劍尚待磨
信筆寫同學
咖啡的滋味
食之三味
父親,一本讀不完的書
第六輯 詩歌
歸來途中
憤怒的喊聲
入學
游採石詩
思念
烏江晨景
江上行
自言曲
油菜田小景
雨後
送肥
獨思
破繭
秋蓮
慶元旦
站在毛主席遺像前
慶“兩會”
為香泉張智錦烈士書
飲酒
梔子花
自憤
惜黛玉
口占
聞雷
老師,請把我引進藝術之宮的大門吧
除夕
游湖
印著黎明迅跑
無題
謁岱宗
書嘆
虎臥坪
毛氏祖墓
滴水洞
哼嘰
出山有感
晚報有喜大家慶
報慶有感
果果消氣
再與老哥嘻
讀貼
寫給周郎
詩歌目光
博之均一笑
酬成兄斌弟
有感任老大
朽木亦能繪成材
人比黃花瘦
撫掌大呼盡余盅
力斗白也酒無敵
人生蹉跎嘆苦短
舉杯相邀江舟中
平淡修得情意濃
登台全是捧場來
杜塘建成一座年吞原礦五萬噸選礦廠
市五家地方企業加入全國性企業集團
市新華印刷廠拒絕非法印刷業務
磁材總廠跨步蘇南承包無錫縣磁性器件廠
市第二酒廠建成投產釀製美酒
紡配廠六中層幹部承包生產車間
市勞務市場首次掛牌開放
市紡織廠經營領導者分配製度作重大改革
16名待業職工首次領取救濟金
月資44元的契約制工人也可拿二百餘元
國營市針織廠公開招聘能人治廠
電腦在採石化肥廠得到套用
地方30多家廠聯成八個群體
王錫良角逐獲勝今日走馬上任
市無線電廠在上廣集團站穩腳跟
無線電廠紡織廠年利稅雙破800萬
滬皖針織一廠成為我市外貿出口大戶
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步伐
安利輪三年來在風風雨雨中破浪前進
步入金三角 推動外向型經濟發展
市首屆人才技術交流洽談會開幕
我市事業單位推行承包責任制
茂源商場順應市場需求獲得發展
我市城鄉居民儲蓄呈增長勢頭
市生資公司為春耕大生產組織充足貨源
市石油公司搞跨地區經營
走出店門打游擊 破爛堆里創效益
千餘人昨冒雨在華冶廣場度周末
12小時發售23000張認購證
認購證售完 炒證熱升溫
市飲服公司積極開拓經營渠道
市糧食系統市場占有率逐月上升
市五金公司經濟效益居全省同行前列
我市個體私營經濟蓬勃發展
財政“斷奶” 自謀生路
團結廣場地下商場昨日正式開工
市商貿委所屬六家大戶逞強市場
長壽商店立足市場經濟唱主角
國營金家莊菜場率先實行國有民營
市首批技術產品跨出國門
股民炒股踴躍入資達千萬元
市農行努力籌措資金合理投放貸款
市工行令行禁止積極整頓金融秩序
市中行努力開展國際貿易結算
市糖酒公司組織精品銷售受到歡迎
當塗澄釜路國慶節前建成通車
公款團體消費銳減 大餐館看上小經營
商業大廈日銷售額高達50萬元
土場公司調整經營結構活力又生
市商業大廈年銷售額突破一億元
我市旅遊客運市場添新軍
市石油碼頭和油庫昨動工興建
市卅一家糧店保供應立功勞
養雞總廠開拓綜合養殖新天地
果品公司面向市場調整經營方向
鋼城黃金飾品呈購銷火爆勢頭
鋼城黃金購買熱持續升溫
市民連日競購製冷器 鋼城再掀購物潮
我市與韓國昌原市締結為友好城市
馬鞍山海關昨隆重開關
第二輯 通訊 特寫
銀梭飛舞 織女巧繡桌面布
在風雨交加的日子裡
送走官阿婆 請來當家漢
一石激起千層浪
第一雙皮鞋
水道尋憂
從興旺中看到憂慮
寒冬熱浪翻
五月的農貿市場
“小皇帝”的小食攤
“蛇皮袋”行動
溫暖伴您兵車行
消費者的知心店
世上有難事 只怕有心人
別具一格的招客之道
划行治亂建市場
唉,電話!一言難盡
今日長沙第一師範
小店搞大服務
追啤酒
星火燎原
圖書市場“瘋”了
醬鴨牽到鋼城來
鋼城電話喜憂談
投訴,三天結案
菜價居高不下 菜籃越拎越重
今日韶山人
老店重新開 購物好去處
張玉鳳印象
金融戰線文明花
冬令火鍋個性化 八仙過海色紛呈
擎旗自有後來人
“綠洲”多多益善
三分天下著先鞭
菜籃不“瘦”要有肉
市場放開多重天
風口浪尖舉旗人
敞開東門迎大潮
浦東大地鋼城人
餅到中秋分外圓
股價有起有落 股民恬靜平穩
幾度春秋幾度新
金秋街市生意旺 節日市場有逛頭
情真意切寄厚望
語重心長長輩情
過去未來共斟酌
南國風
眾人劃漿開大船
活躍的根系
心中有課智慧樹
善謀塑造角色
幸福路上的故事
姑孰大地熱浪涌
構築跟蹤服務風景線
冬天裡的一把火
群雁高飛頭雁領
建起招商橋頭堡
誰不說俺家鄉好
一個菜根畫家打造一張城市名片
不盡長江滾滾來
活力活水雙潭湖
耕耘北圩糧滿倉
金色港灣掘金人
黃池水潤“金菜地”
第三輯 問題研究
既坑農又將作繭自縛
市針織廠招標經營後首季虧損
扭轉集體工業企業滑坡被動局面
鋼城乾果市場誰主沉浮
資金投向新動態
本市商辦企業為何全面虧損
一反常態購買熱
發展勢頭迅猛 效果並不理想
金融界面臨新的震盪和影響
警惕,白卷一張
賺錢應有度量衡
讓物價回歸到正常線上來
數百店鋪關門歇業 有場無市令人費解
批貨高檔高價 市民望而生畏
第四輯 言論 隨筆
磨刀不誤砍柴工
石岳精神永放光芒
焐熱民眾的心
重振改革雄風
讓要聞版版面面孔常新
編稿手記三則
提倡短新聞
闊步邁向新世紀
人人都來護美景
全力以赴迎戰洪峰
咬文嚼字兩則
貴在從我說起
現象與變樣
一年之計在於春
海納百川才寬廣
經營半壁江山
春雨普降 不再點上
“令人惋惜”之不惋惜
精心耕耘 維護淨土
“雕蟲”之再雕
小議“線索”
沃土當須勤澆灌
“派”和“味”
六分鐘能幹嗎?
趣說狗騎馬
今日幾標題
再放一銃
有貼不回非好漢
李白蠟像不精到
蠟像之後說雕像
淺談晚報如何在改革中凸顯特點和優勢
淺議我市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五輯 散文
鋼城夜觀
鄉情
山道彎彎
歪計“釜底抽薪’
“平安吳四“的故事
鄉間人物記趣
如牛亦樂
小分隊雜記
十年一劍尚待磨
信筆寫同學
咖啡的滋味
食之三味
父親,一本讀不完的書
第六輯 詩歌
歸來途中
憤怒的喊聲
入學
游採石詩
思念
烏江晨景
江上行
自言曲
油菜田小景
雨後
送肥
獨思
破繭
秋蓮
慶元旦
站在毛主席遺像前
慶“兩會”
為香泉張智錦烈士書
飲酒
梔子花
自憤
惜黛玉
口占
聞雷
老師,請把我引進藝術之宮的大門吧
除夕
游湖
印著黎明迅跑
無題
謁岱宗
書嘆
虎臥坪
毛氏祖墓
滴水洞
哼嘰
出山有感
晚報有喜大家慶
報慶有感
果果消氣
再與老哥嘻
讀貼
寫給周郎
詩歌目光
博之均一笑
酬成兄斌弟
有感任老大
朽木亦能繪成材
人比黃花瘦
撫掌大呼盡余盅
力斗白也酒無敵
人生蹉跎嘆苦短
舉杯相邀江舟中
平淡修得情意濃
登台全是捧場來
序言
讀父親這本書
序
居竹鵑
父親的這本小冊子,命我作序。
序的內容,應當是批評文章、閱判作者。但我雖然大學學的是中文專業,卻感到認知不深、筆力不逮,對父親的文章難以妄議。好在白紙黑字,讀者見仁見智,自會評價。我只想從女兒閱父的角度說點對作者的印象。
閒暇的時候,我將父親的剪貼本仔細地翻看,那泛黃的紙張、磨損的頁腳和熟悉的字跡,承載了我許多兒時的記憶。我記得父親剪貼稿子是一項莊嚴完整的儀式——
剪貼前,他會把剪刀、小刀、膠水、鋼筆等依次在桌上放好,剪裁、塗膠、貼上都有細緻有序,如果文章過大,還要把多出的篇幅折在一頁里,怎么折也有講究,折的道數不能多,又要美觀。我看他弄得有趣,常躍躍欲試要幫他,卻沒有一次允準,好不失落。父親只當了幾年的記者,而後轉做編輯。採訪期間多有稿子見報,剪貼稿件從無怠慢。整個過程中,紙張味、油墨味混合著粘稠的膠水味,無限地充盈擴大,彌覆了我幼時的一片天空,這味道清香撲鼻,每一個粒子都充滿著愉悅活力,像飽滿彈性的珠粒四撞,令我在很小就體會到了舞文弄墨的魅力。
2007年,我也成為了記者。我發表稿子的第一天,他遞給我A3大小的一本白紙裝訂本,說,這給你剪貼文章用,紙夠大,稍長一點的稿子也不用折了。
我無常性,剪貼了幾天就開始偷懶,往往剪下稿子往本子裡一夾完事,有時候乾脆把整張報紙往抽屜一扔就算存著了,時間一久,等到剪貼的時候,常常找不到稿子,偶有得意之作丟失,懊悔不已。父親對我教訓一番,自此我的所有稿子他都會幫我收集。時至今日,我已離開報社,偶爾翻看自己曾經的作品剪貼,方體會到,文章是自己嘔心瀝血的產物,而心血之外,又蘊含了當時的筆力和思辨,不同時期的稿子串連在一起,構成了一副動態的時事圖,也反映著自己筆力的消長程度,能夠留存應該說是件美好的事情 。
父親的文章,字裡行間措辭謹慎而又不失文采,起承轉合流暢看得出匠心在運。據我對父親的觀感,他對寫作新聞從不應付了事,無論是幾千字的長篇報導還是幾百字的短訊息,在有限的時間裡,不錘鍊到自己滿意不出稿。
父親比較習慣於夜深人靜時寫稿,一個採訪本,一疊稿紙,一手執筆,兩指夾煙。父親動筆前總要構思許久,目光時而空附一處,時而低垂恍惑,可是一旦動筆就如有神助。小時候,我每次深夜醒來,朦朧間瞥一眼客廳,父親的背影總在燈光下,令我倍感安定,悠悠轉轉又迷糊過去,被父親的背影托著,進入一個書香縈繞的夢。
父親外表儒雅,散發出文氣,然而,文氣卻不文弱。父親絕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呆子,他閒暇時除了讀書外,還樂於在家裡東摸西弄,修補敲打。電器罷工,水管堵塞,他一定想法子去解決,而且巧思迭出,技藝上的複雜問題,從未將他難住。我曾想,他單寫文章也未嘗不是種埋沒,何況他又不曾多寫,倘做個技師,或許更加出彩。
父親外形雖不孔武,但脾氣行事卻如北方漢子,利落豪爽,是個大口喝酒、大塊吃肉的主。他為人清正,直言不諱,路見不公定要拔刀相助。自嘲是他的一大特長,對在大庭廣眾下狠踩自己毫無畏懼,非但不以為懼,還深以踩得精妙、踩出了新意而自得。他也喜歡調侃別人,談笑間不吝嗇贈予朋友諢名,甚至揭朋友的短處。他不修邊幅,興致性情中總釋放出泥腿子習氣,在下放返城後的不少年內還是喜歡時常高卷褲管。
一介書生卻豪邁不羈,似乎叫人難以提煉,可是,縱使再多的憨純隨性也掩蓋不了他骨子的優雅恬然。他好自嘲但不自卑,言語風趣,舉止倜儻,待人接物自有一種從容自在的態度,不怕貶低自己恰是自信的明證。他調侃朋友並非嘲弄朋友,直指缺點但不藐視他人,結識朋友從不計鴻儒或是白丁,都一視同仁,愛護極甚,朋友有求,他都能量力而行。
父親少時,爺爺奶奶為生計奔忙,沒有條件對他進行過多的文化薰陶,但是他從小頗有靈性,據說大人家聊天,他愛坐在一旁聽話,卻不插言,惟辨其良莠,加以吸納,久而久之,悟力和口才都得以提升。他也很勤奮,小時候家貧,買不起書讀,千方百計弄到一本,都如獲至寶,總要反反覆覆讀上十至數十遍。
父親喜自然真摯,厭造作虛浮,選書讀文也是如此,無論高雅文章還是市井雜作,只要不是生拼硬湊,刻意坳文,父親都能一讀。這本集子的作品新聞類的居多,新聞稿外,不是真正觸及到內心的不作,觸及但未及內心最深的也不作,這從他有限的幾篇散文中可以看出。讀父親的通訊特寫和散文,我能感覺到他文筆的功力,我很遺憾他沒有從事文學創作,但我深知他並非沒有能力創作。
父親腦子裡一直存有 “讀書高”的觀念,從小我就感到父親對我的期望,可嘆我天資自薄,發奮又不足 ,離治學傳道的要求相差甚遠,為此,我一直對他抱有愧疚。
人們都說兒女是父母最好的作品,那么在父親的作品裡排第一的,當之無愧就是我,偏偏我這個作品遺傳了他的怪習氣,對外人可以盡言佳話,可是對愈親近的人愈是嚴苛,刻意誇讚他的話有點難以啟齒。
以上不計深淺、不理頭緒、雜亂無章,只能算是表了惺惺小兒女心態。雖然通篇不成體統,但我想是不會見責於父親的,因為這是我父親的作品之作品。
籍此表達對父親的感激和尊崇。
期盼父親英姿再發、雄心勃起,拾筆續寫,為時代、為歷史、為後人留下更多的精彩的文字。
願父親的作品被更多人讀到。
2010.9.2
自序
自序
本人從事文字工作多年,但寫作不多。一方面從職業來講,從事新聞工作20多年間,我跑採訪僅三四年左右,多數時間是在編輯崗位,寫作時間有限;另一方面作為社會人來講,我早已失去了少年時期的文學夢想。因為我看到,文壇上一些出版物中充斥的多是淺顯的大路貨:散文多千篇一律、小說多胡編亂造、詩歌多朦朧意識。雖有少量正經文學作品,卻又遵命感太強,很難發掘人性和社會性,我讀了也無多收益。我想,如果換成我去寫作這些,肯定也不外如此,所以索性不為之。再一方面,隨著年齡閱歷增加,對事物對人生有了些感悟和見解,讀古今中外書籍也有些體會和見識,照有些人的做法一點一點地寫出來,也堪稱著書立說。但就我本人來說,由於天性懶散,又由於因為著閱歷增加,過早地呈現出“看破紅塵”狀態,心想還是乾工作、過生活、無為而樂吧,於是乎又不為之。
所以,忝為文化人,應了“高不湊、低不就”那句話,直到至今,籄中少文稿、圈中無文聲,仍是一介酸窮書生,只落得個“上班負責、下班吃喝、忙時偷閒、閒時娛樂、胸無大志、自銷形色”。傾屜搜尋,勉強湊了些篇目在這裡集結成冊,一是為了方便自己閒暇時閱讀回味;二是為了提交給我家族中的晚輩學習感悟,只要他們能認真閱讀和體會,於他們的作文應當是有裨益的。
就我的寫作體會來說,新聞作品中的訊息寫作艱難於包括所有文字在內的各類文種(文體)。一篇訊息反映的不論大小,都緊貼著時代的脈搏,是當時事實的陳述。訊息提供給人們的是快餐閱讀,寫的短、寫得明白,很不容易;賦予的主題越深則越不容易;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後,仍然可讀就更加不容易了。我於事於文皆追求完美,即便是數百字的訊息,從立意、開頭,結構、遣詞造句都頗費斟酌,以期更加好看,這也可能是由於自己才疏或遲鈍所致。
通訊、特寫作為新聞寫作的文種,其實是對人物或事件的更為詳細更為具體的敘述和表現,要求在真實基礎上結構的精巧、敘說的精要、文筆的精妙。其間可以有而且有些必須有抒情和議論,但要恰到好處和簡明扼要。
問題研究實際上是對一個事物的現象、實質、走勢等的認識、分析和評價,它反映著作者的認識水平、思想水平甚至社會責任感。
言論要求因時因事而發,有感而發,要求說理平和淺顯、見微知著。
不論如何,我認為在新聞寫作中,對事實材料的掌握、認識水平和文筆功力是最重要的三點。
我喜紀實而不善虛構,我喜抒情而不好呻吟。故而不作小說之類的東西,就散文和詩歌而論,凡作,必得有真情實感才為之。
閱人頗多,歷事無數,不是縈繞於懷的、沒有切身感受的,我是不會用來湊寫散文的。
詩歌,因為其可以節省文字,我在應答、應景或偶爾有感時塗鴉幾句,多在“打油”,實為窗下私語,登不得大堂。但我以為作古體詩,除了表現的思想外,韻味、節奏是必須講究的,還要根據需要適當地“用典”;作現代詩,必須有真情實感(即便是牢騷也比空泛好),韻腳、節奏同樣至關重要,還要講究“架勢”,不懂得不明白這些,甚至連有些語句都不能通順者,千萬別去糟蹋“詩歌”。
以上既是小小的說明也是就機會說出自己的體會,望有幸能讀到此書者理解。
此集中少量篇目發表時有同時署名者,恕不一一註明列出。
這本小冊子得由家父居平南題寫書名,是我的幸福。
這本小冊子得由愛女作序,是我的欣慰。
2010年8月10日於馬鞍山碧桂嘉苑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