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頭鱒

硬頭鱒

硬頭鱒(steelhead, salmon gairdneri)與大麻哈魚、缸鱒魚同屬鮭鱒魚類。原產於美國阿拉斯加的kuskokwin河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和平河等水域。由於基因工程的貢獻和馴化手段的不斷完善,硬頭鱒已可以在淡水中實現集約化養殖。硬頭鱒在中國尚無養殖歷史,系98年從美國引進,正在北京市進行示範性養殖。

硬頭鱒屬於冷水性魚類,可生存在水溫0.6~25℃,最適生長水溫10~18℃;棲息條件要求水質清潔、水量充沛、氧氣充足、溶解氧6mg/l以上才能正常生長,最理想的溶解氧含量達80%飽和度;對鹽度適應能力較強,從淡水至8‰鹽度的水中都能正常生活。投餌方法以四定為原則,即每天在相對固定的時間內投餌,使魚養成定時攝食的習性。飼料要定質、定量,即營養全面,適口性好,質量有保證,並以魚體飽食量的80%的投餵量為度,而且要在指定地點投餵。因鱒魚對水體的溶氧要求較高,為防止魚在搶食時高度密集的時間過長,投餵的餌料面積可適當大一些,投餵時間以10-15分內投完為宜,為使魚能均勻地攝食,每次的投餌量可以分4-5次投完,時間間隔為3分鐘左右。在飼養過程中,要注意每天巡塘檢查,觀察魚的活動和攝食情況以及有無逃魚等問題,並及時調節水質和水的流量,及時清除池內污物,保持水的清潔。此外還要及時記錄所觀察到的情況和水質測量數據,以便發現問題時供分析使用。因魚的個體生長差異較大,如不及時分級,大的個體搶食兇猛,生長越來越快,而小的個體因搶不到食物,生長緩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硬頭鱒
  • 拉丁學名:steelhead, salmon gairdneri
  • :動物界
  • :硬頭鱒
  • 學科:生物工程
簡介,食性,生長,養殖,集約化養殖關鍵技術,營養與飼料,魚種培育,

簡介

硬頭鱒( Steelhead, Salmon gairdneri)又稱鋼頭鱒、海鱒,是在海里生長的鱒魚類,卵在淡水中孵化發育,生長到魚種後降海,性成熟後洄游到母河產卵繁殖完成生長周期。硬頭鱒是北美、歐洲和日本餐桌上最受青睞的魚類之一,尤其是因為其營養價值高、肉味鮮嫩、少脊間刺而被推為製作生魚片的首選魚類。硬頭鱒生性好鬥,體側有兩條靚麗的彩虹帶,所以也是垂釣愛好者最喜愛下釣的魚類。硬頭鱒的原始棲息地域北起阿拉斯加的Kuskokwim河,經加拿大的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南至加利福尼亞的Ba。在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和平河和阿爾伯塔省的阿瑟巴斯卡也是其原始棲息地,另外在墨西哥 Chihuahua省的 Riocasa Grandes也有原始硬頭鱒。硬頭鱒於1998年引入我國,其主要特點是: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易於養殖,生長速度快,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該魚為肉食性魚類,在自然條件下,以小雜魚和水生昆蟲為食,幼魚主要攝食浮遊動物及底棲動物。在人工養殖情況下可完全攝食顆粒飼料。

食性

硬頭鱒屬肉食性魚類,喜食魚類、底棲動物、水生昆蟲,亦食植物碎屑;一齡魚以浮遊動物、底棲動物為主;二齡以上的魚以魚類為主。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也喜食人工配合飼料,其攝食量隨水溫及溶解氧氣變化而不同。水溫10~18℃,do 8 mg/l以上食慾最強,do 5 mg/l以下食欲不振。

生長

一齡魚體重可達50~200g,二齡魚體重達500~1500g,三齡魚體重達2000g以上,一般二齡魚可達商品魚規格即0.5kg/尾以上。

養殖

集約化養殖關鍵技術

(1)嚴格控制水溫在18℃以下;
(2)認真做好防疫。
其中,防疫的關鍵是控制水質(見表)、“四定”投餌、及時清污,並以1%食鹽水消毒(每周一次)。
水質的理想標準
名稱 連續含量上限(ppm)
氨(非離子狀態) 0.0125
鎘(軟水,硬度<100ppm) 0.0004
鎘(硬水,硬度>100ppm) 0.003
氯 0.03
銅 0.006
硫化氫 0.002
鉛 0.03
汞 上限0.002,平均0.00005
亞硝酸鹽 軟水0.1,硬水0.2
臭氧 0.005
pcb 0.002
懸浮固體和沉降固體 80
鋅 0.03
(3)飼料
硬頭鱒對飼料要求比較嚴格,魚種階段人工配合飼料蛋白含量45%以上,其中動物性蛋白不得少於70%;成魚階段蛋白含量40%以上,其中動物性蛋白不得少於60%,且要求適口、質好,並在乾燥低溫下貯存。

營養與飼料

硬頭鱒為肉食性魚類,對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要求較高,一般情況下,動物性蛋白質含量應在60%左右,最低不低於50%,脂肪含量可在8%左右,並應在飼料中添加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添加劑,以滿足期生長需要。適合硬頭鱒生長發育的配合飼料是人工養殖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蛋白質是構成和維持動物生命和生長所必須的營養素。脂肪是能源,還是脂溶性維生素和必需脂肪酸的來源。維生素在魚體內起著輔酶作用,若缺乏則影響飼料利用率,魚食欲不振、成長緩慢、運動失調、抗病力弱等。無機鹽可調節魚體滲透壓及pH,是酶的主要組成部分或對酶的活動有促進作用,並參與血液及骨骼的形成。

魚種培育

種培育要分級進行,即從稚魚開始至魚體重達到20克左右為止為小魚種培育階段;體重為20-100克個體的培育為大魚種培育階段;體重為100克以上的培育階段為預備成魚的養殖階段。每個階段又需根據生長情況、密度以及水化諸因子變化情況分為2-3個階段,逐步分級飼養,創造良好的生態與管理條件,以適應魚種生長。
魚種培育階段的放養密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如水溫、水質、水體的溶氧量、魚體的大小等。一般在正常情況下,稚魚的放養密度為1000-1300尾/平方米,體重為3-5克個體的放養密度為200-300尾/平方米,體重為20克左右的個體放養密度為80-100尾/平方米,體重為100克左右的個體放養密度為40-50尾/平方米。集約化養殖一般參考放養密度公式:
A=(B-C)D/E
式中 A——最大放養密度(千克/立方米)
B——進水溶氧量(克/升)C——維持魚體正常生長最低溶氧(克/升)
D——池水交換次數(次/小時)
E——魚類的耗氧量(克/噸·小時)。一般情況以A值的50%計算。
常見的養殖池塘有活水土池、流水水泥地和玻璃缸水槽。稚魚池面積以1-5平方米,水深30厘米為宜;魚種池大小以面積為5-30平方米,水深0.5-1米為宜;成魚池的大小以面積為30-100平方米,水深1.2-1.5米為宜。流水養魚池進排水口處要有明顯的坡降,一般為2%,以利於清除污物,保持水質的清潔。排水口和溢水口要根據魚體的大小設定網閘,以防魚的逃逸。有條件的地方要注意冬季的保溫和夏季的遮陽。
小魚種階段,每天投餵4次;大魚種階段,每天投餵2-3次。投餵數量以“四看”為基礎。即:看水溫、看氣候、看水質、看魚活動情況而定。如:體重為20克的魚種,在水溫8℃條件下,日投餌率為魚體重的1.4%;在水溫為14℃條件下,日投餌率為魚體重的2.7%。再如,在水溫10℃條件下時,體重為5克的魚種日投餌率2.2%,體重為50克魚種日投餌率為1.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