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木雕刻技藝

硬木雕刻技藝

硬木雕刻面積寬廣而縱深,磨工精細,把浮雕、高雕、圓雕、立體雕等各種雕刻手法運用得淋漓盡致,雕刻上表現物象的立體感和前後的空間感都較強的顯現出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硬木雕刻技藝 
  • 編號:5—8—26 
  • 名錄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 申報地區:衡水武邑縣
名錄簡介
武邑縣硬木雕刻工藝,起源於明末清初,興盛於宮廷家具雕刻。它以選材精細、加工考究、雕刻細膩、文靜典雅、造型優美等特點,博得皇宮貴族、巨富商賈及文人墨客青睞,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
硬木雕刻家具從民間發展到宮廷時,雕刻工藝達到了巔峰時期。宮廷造辦處特設雕刻家具作坊,大部分民間藝人被召入京,其中武邑藝人占八成以上,蘇家莊楊氏姓、曹氏姓,薛莊村崔氏姓,武邑南關苗氏姓、史氏姓,紫塔孫氏姓、王氏姓,龍店谷氏姓等幾十人先後相應被招入造辦處,專門為宮廷及皇親國戚製作古典雕刻家具,並且在京靠此為生,子承父業,上承下傳,一部分人安家落戶。解放後,北京市政府成立唯一一家家具廠---北京市硬木雕刻廠,一些老藝人如苗氏姓、谷氏姓、王氏姓被安排在工廠繼續從事雕刻家具生產和古典文化藝術品的修復和維護,像苗廣春、谷奎儒、王少傑王景站當時都是企業的技術骨幹和技藝領頭人。他們不僅完成了故宮及全國各地名勝古蹟的雕刻工藝品製作和修復,還製作生產了大量雕刻工藝仿古產品,為國家出口創匯貢獻了自己的高超藝能,另一部分人則又回到了武邑老家。
文化大革命到七十年代末,武邑由於有原來的老藝人在北京牽線搭橋,回來的一部分藝人,開始在家加工硬木雕刻工藝的產品,輸送到北京硬木雕刻廠和北京、天津工藝品進出口公司。他們加工和生產的產品,由於雕刻工藝精湛,品質優良,訂單數量大批增加,因此,武邑雕刻工藝從業人員迅速增加,為武邑雕刻產業發展培訓了大量技術人員,並為武邑雕刻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改革開放後,武邑縣委縣政府充分發掘和利用當地資源,發展地方經濟,先後組建了武邑縣雕刻廠,武邑縣外貿雕刻廠,使雕刻工藝得到提升,使雕刻產品得到擴大,並且吸引一部分外來人員到此就業和學習技藝。當時企業及小型代加工從業人員達到幾千人,產品從雕刻家具、花台花架、裝飾部件、宮燈擺件等發展到上千種。
隨著經濟進步,個體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一些個體雕刻廠像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武邑從業人員進一步擴大,產品進一步提升。但隨著產量增加、工人工資待遇增高、以及現代科技進步,手工雕刻經過技術改造和升級,電腦雕刻應運而生,並得到迅速發展,解決了手工雕刻速度太慢、加工時間太長、紋理不是非常均勻等缺點,使雕刻產品產量大幅提升,但與此同時從事手工雕刻工藝藝人銳減,手工工藝產品越來越少,雕刻工藝的傳承遇到難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