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硫酸鋅溶液淨化(purification of zinc sul-phase solution)是指將中性
硫酸鋅浸出液中的有害雜質除去至符合鋅電解沉積要求的過程,為正法煉鋅流程的組成部分。鋅電解沉積用的是鋅焙砂浸出的中性浸出液,中性浸出液是用酸性授出液浸出鋅焙砂得到的。一般酸性浸出液的鐵、
砷、銻、銅、鎘和鈷含量都超過鋅電解沉積所允許的濃度,但其中的鐵、砷、銻及可溶矽等已在中性浸出過程中除至合格,故中性浸出液淨化的主要任務是除去銅、鎘、鈷。按淨化原理分為加鋅粉置換法和加特殊試劑淨化法兩類。
原理
Zn2+的標準電極電位(-0.763V)較被淨化除去的雜質離子Cu2+(﹢0.337V)、Cd2+(-0.403V)和Co2+(-0.277V)的更負,因而可用金屬鋅粉將雜質從淨化液中置換出來。被置換的銅、鎘和鑽等沉澱進入淨化渣而除去。
工藝
影響加鋅粉置換作業的主要因素有鋅粉的粒度、作業溫度和所加的活化添加劑。用於一次除銅、鎘時,鋅粉的粒度要小於124-147μm,當銅含量很高要求分別置換沉澱銅、鎘時,開始採用粗粒鋅粉置換沉澱銅,然後再用細粒鋅粉置換沉澱鎘。在淨化過程中儘可能避免鋅粉被氧化,以使淨化液保持較高的金屬鋅含量。鋅粉單耗和中性沒出液的雜質濃度及淨化工藝有關,一般每噸電鋅耗鋅粉30-60kg。中性浸出液含鋅130-180g/L,含鐵、砷、銻和固體懸浮物越少越好。
除銅、鍋作業溫度為328-343K,砷鹽淨化法除鈷的溫度第一段淨化要高於353K,第二段淨化為338-348K,逆銻淨化法除鈷的溫度第一段淨化為328K,第二段淨化為358-368K。置換沉澱鎘前要將溶液含銅濃度補加到200-250mg/L。沉鈷時,除需補加硫酸銅外,還要加活化添加劑砷或銻的化合物,或用含鉛、銻的合金鋅粉,使置換出來的鈷能與銻、砷、鉛、錫、銅、鋅生成金屬化合物,而得以有效地除去,難於最換除去的鎳也同時被置換除得很徹底。為防止與鋅粉結合的銅和銻等脫離鋅粉,造成鑽的反溶解,在置換末期,還要補加1-2次鋅粉“壓槽”,高溫淨化除鈷後的溶液。還須加鋅粉除鎘。所得淨化液含銅、鈷、鎳、砷、銻、鎘量均在1mg/L以下或更低,能滿足鋅電解沉積的要求。生產上用得較多的除鑽方法為逆銻淨化法。
設備
加鋅粉置換作業是在機械攪拌槽內進行的,槽容積一般為50-100m3,生產上趨向採用更大型的槽子。芬蘭科科拉(Kokkola)鋅廠用的是200m3槽,加拿大電鋅公司(Ganatdian Electrolytic zinc Lid)用的是220m3槽。中國株洲冶煉廠於1967年採用流態化淨化槽連續除銅、鎘,中性浸出上清液從槽底部沿切線方向入槽、螺旋上升和從槽頂部加入的鋅粉構成液-固流態化床,溶液中的銅、鎘迅速被鋅粉置換沉澱除去。溶液在槽內停留15-20min,由上部沉降室溢流排出,淨化渣定期從槽底排出。這種流態化淨化槽的生產能力為60-80m3/(h.台),有效容積20m3。與機械攪拌相比,流態化槽具有淨化過程迅速、連續作業、生產能力大、結構簡單、使用壽命長和勞動條件好等優點。
1970年義大利薩米公司(SAMIM)用流態化淨化槽進行淨化試驗,於1997年套用於該公司馬爾蓋拉港(Porto Marghera)鋅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