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灰洞遺址

硝灰洞遺址於1973年夏修建汪大公路時發現,同年終由貴州省博物館發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硝灰洞遺址
  • 發現時間:1973年
  • 發掘單位:貴州省博物館
  • 遺址地質時代:晚更新世早期
硝灰洞遺址於1973年夏修建汪大公路時發現,同年終由貴州省博物館發掘。洞內殘存堆積物長10米、寬0.3—1米、厚0.1~0.7米,由上到下分鈣板、雜色灰燼、黃色砂質角礫(文化層)共3層。出土人類左上犬齒一枚,呈黃白色,石化程度較深,可能屬於老年男性個體;齒根為黃色,較為完整,末端稍殘,近中遠中徑為9.3毫米,唇舌徑為9.8毫米,齒根高19毫米;齒冠咬合面已嚴重磨損,現在齒冠高9.0毫米,齒質暴露。整個牙齒顯得相當粗壯,測量數據比北京猿人男性者稍小,相當於北京猿人女性同類牙齒的最高值,而比柳江人和山頂洞人要大。牙齒的舌結節不如北京猿人犬齒的舌結節發育明顯,卻比柳江人和山頂洞人犬齒的舌結節發育明顯,但齒冠底部的前後緣沒有三角形隆起的特點又相似於柳江人和山頂洞人,根據上述特徵,此牙化石屬早期智人,並定名為“水城人”。出土石製品53件,石料為玄武岩礫石和少量燧石。計石錘2件、石片33件、余為碎屑。石片中錘擊法打制的有5件;用“銳棱砸擊法”打制的(零台面石片)28件,其中長大於寬的12件,寬大於長的16件。這類石片體現出沒有明顯的平坦的台面,打擊部位粗大,絕大部分無半錐體,基本上有清晰的放射線,有部分標本放射線末端具弧形凹,石片背面多保留自然面,此種石片的大量存在與它的打片技術“銳棱砸擊法”是硝灰洞遺址石器工業的主要特點,可能代表著一種新型區域性文化。同時,出土的還有東方劍齒象、牛、羊、野豬和鹿等哺乳動物化石多種,厚達0.05~0.15米的灰燼層中,發現有多種顏色的燒骨和燒石。豐富的用火遺蹟,則是華南地區古人類用火最為可靠的證據。遺址地質時代為晚更新世早期。1982年2月23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