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體書

破體書

“破體”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徐浩的《論書》中。其中說到王獻之的“破體書”,這種書法是指獨創的介於行書和草書之間的多體兼容式的“行草書”和“一筆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破體書
  • 外文名:無
  • 出自:唐代徐浩的《論書》
  • 代表:王獻之
簡介
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在書法上各有千秋。父親以真行出名,兒子則以破體書為能。王獻之自小就跟隨父親練習書法,非常勤奮,很小的時候就顯露出非凡的才華。他擅長各種書體,不僅以行書、草書聞名,楷書和隸書也有深厚的功底。此外,他的書法藝術主要是繼承父親,骨力雖然不如父親,但能在父親“書聖”的權威之下“改體創製”,綜合諸家之長,自成一家,首創“破體書”,也可以說是十分難能可貴了。
王獻之的破體字多是一筆寫成,興之所至,還可以一筆連貫多個字。達也是“破體書法”最重要而顯著的一個特點。在每一幅王獻之的傳世書法神品中,都沒有墨守成規、拘泥形式,都有所突破和創新。因此,王獻之才被公認為“破體書”的開山鼻祖。並且他的破體書還培育了歷代無數破體行草書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有懷素、顏真卿、米芾、王鐸等。
古代書法評論家們對王獻之的人品和書品,歷來都有很高的評價。著名詩人戴叔倫曾在《懷素上人草書歌》中讚頌道:“始從破體變風姿,一一花開春景遲。”李商隱在《韓碑》中寫道: “文成破體書在紙,清晨再拜鋪丹墀。”
但遺憾的是、由於唐太宗的個人喜好,他十分推崇王羲之的書法而不在意王獻之的書法,所以王獻之的破體將真跡流傳下來的非常少, 十分罕見。到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非常喜歡王獻之的書法,《宣和書譜》所收藏的王獻之書跡多達八十餘件。但遺憾的是,這些墨跡大多都沒有保存下來。目前僅存的墨跡本,不超過七件。
王獻之所創造的博採眾家之長、兼善話體之美的破體行草對我國書法作出了獨特貢獻。只可惜,現在“破體書”的名稱己被“行草書”所完全取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