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顏色,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一、採集加工,二、炮製方法,形態特徵,生長環境,鑑別,一、藥材性狀,二、飲片性狀,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砷華,或硫化物類礦物毒砂、雄黃、雌黃經加工製成的三氧化二砷。
顏色
紅砒:淡紅色、淡黃色或紅、黃相間;白砒:無色或白色
性味
味辛、酸,性熱。
歸經
歸肺、脾、胃、大腸經。
功效
蝕瘡去腐,殺蟲,祛痰定喘,截瘧。
主治
用於痔瘡,瘰癧,潰瘍腐肉不脫,走馬牙疳,頑癬,寒痰哮喘,瘧疾。
相關配伍
1、治五痔:好白礬四兩,生砒二錢半,硃砂一錢(生研,令十分細)。上各研為細末,先將砒安在建盞中,次用白礬末蓋之,用火煅令煙絕,其砒盡隨煙去,止是借砒氣於白礬中,將枯礬取出,研令為細末,再入硃砂末。水調塗痔上,一日三次,痔頭變焦黑,不數日能自落。(《魏氏家藏方》枯藥)
2、治瘰癧:信州砒黃細研,滴濃墨汁丸如梧桐子大,於銚子內炒令乾後,用竹筒子盛。要用於所患處灸破或針,將藥半丸敲碎貼之,以自然蝕落為度,覺藥盡時更貼少許。(《靈苑方》)
3、治鼠癧:信石(入綠豆同研)、斑蝥(去足、翅,為末)。上面糊為丸,黃丹為衣。用時打破,以醋浸一宿,其瘡先以艾灸,次用此抹。(《朱氏集驗方》)
4、治走馬牙疳:信砒、銅綠各一分。研為細末,攤紙上,塗疳蝕處。(《普濟方》青金散)
5、治童子遍身生雲頭癬,作圈如畫,或大如錢,或小如筆管文印:砒石一二分。研極細,以米湯五六匙稀調。以新毫筆依癬圈塗之。(《本草匯言》)
6、治男子、婦人久患咳嗽,肺氣喘促,倚息不得睡臥,累年不瘥,漸致面目虛浮:蟬蛻(洗,去土、足、翅,炒)、杏仁(去皮、尖,炒)、馬兜鈴各二兩,煅砒六錢。上為細末,蒸棗肉為丸,如葵子大。每服六七丸,臨睡用蔥茶清放冷下。服後忌熱物半日。(《局方》定喘瑞應丹)
7、治遇天氣欲作雨便發齁喘,甚至坐臥不得,飲食不進:白砒一錢(生用),枯礬三錢(另研),淡豆豉(出江西者)一兩,水潤其皮,蒸研如泥,旋加二味末合勻。上捻作丸,如綠豆大。但覺舉發,用冷茶送下七丸,甚者九丸,以不喘為愈,再不必多增丸數,慎之慎之!小兒服一二丸殊效。(《萬病回春》紫金丹)
8、治瘧疾:人言一兩(為末),飛面四兩(與人言水和軟餅,鍋內焙乾,為末用),白扁豆(末)二兩,細茶(末)二兩。上同和勻。每服小半錢,巳前半日用溫茶調下,再用水盪下。忌食酒面魚等。(《袖珍方》不二散)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內服:入丸、散,每次1-3mg。
使用注意
用時宜慎,體虛及孕婦、哺乳婦女禁服,肝腎功能損害者禁服。應嚴格控制劑量,單用要加賦形劑。外敷面積不宜過大。注意防止中毒。中毒表現:急性中毒約在用藥後1-2h(快者15-30min),出現咽喉燒灼感,口渴流涎,上腹部不適,劇烈嘔吐,繼而出現陣發性或持續性腹痛,瀉下粘液血便或米湯樣糞便,甚至血水樣便,可引起脫水、酸中毒及休克。神經系統症狀主要是頭暈、頭痛、煩躁不安,驚厥,昏迷,或胸悶氣急,腹式呼吸消失等膈神經麻痹症狀;或出現循環衰竭;血尿,尿閉;黃疸等,一般於24h死於貧血。其特徵是“七竅流血”或肝、腎功能衰竭和呼吸中樞麻痹。慢性中毒可見食慾減退,疲乏,遲鈍,發落視蒙,煩躁,肢麻,腿痛跛行;長期接觸者,皮膚可見青銅色色素沉著,指甲薄脆易損,失去光澤。解救不宜用催吐法,可用赤石脂末30g,雞蛋清(6-8隻量),水調冷服,以吸附砒石和保護胃腸黏膜,阻止胃腸對毒素的吸收。若服藥超過3-4h者,可用芒硝沖水服,以瀉下排毒。並用綠豆120g,甘草30g,夏枯草30g,水煎冷服。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少數選取天然砷華礦石,除去雜質即可。多數是用毒砂、雄黃或雌黃加工製成,取毒砂、雄黃或雌黃,砸成小塊,燃之,燃燒時產生氣態的三氧化二砷及二氧化硫,冷卻後,三氧化二砷即凝固而得。二氧化硫另從煙道排出。
二、炮製方法
1、砒石: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碾細。
2、制砒石:(1)豆腐制:取淨砒石搗碎,加入豆腐和水,使水浸過料面,煮8h,至豆腐變黑變硬,除去豆腐。每砒石100kg,用豆腐20kg。
(2)煨制:取原藥材,砸成小塊,用白面包裹,置熱鍋內,不斷翻動,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剝掉白面。每砒石100kg,用白面50kg。
(3)礬制:《急救仙方》:“用白礬鋪地火煅七分。”
形態特徵
砷華:晶體結構屬等軸晶系。晶形為八面體,偶爾也有菱形十二面體。歪晶為粒狀、板柱狀;微晶呈星狀、毛髮狀;集合體呈鐘乳狀、皮殼狀和土狀。無色至灰白色,多數帶灰藍、黃或紅色色調。條痕白色或帶有黃色。有玻璃至金剛樣光澤,無晶面可見時則為油脂、絲絹樣光澤。解理多組完全,交呈稜角。極脆。硬度為1.5,相對密度為3.7-3.9。能緩慢溶解於水。有劇毒。
毒砂:晶體結構屬單斜或三斜晶系。晶形多呈柱狀,有時為短柱、板柱、雙錐狀或緻密粒塊、緻密塊狀等集合體。新鮮面呈錫白色至鋼灰色。條痕黑色。金屬光澤,不透明,晶體解理中等或不完全,塊狀集合體見不到解理,斷口不平坦。硬度5.5-6,相對密度5.9-6.3。性脆,緻密塊體用鐵錘猛擊時有火星,可發出蒜臭氣。
雄黃:晶體結構屬單斜晶系。晶體細小,呈柱狀、短柱狀或針狀,但較少見。通常多呈粒狀,緻密塊狀,有時呈土狀、粉末狀、皮殼狀集合體。橘紅色,表面或有暗黑及灰色的錆色。條痕淺橘紅色。晶體呈金剛光澤,斷口樹脂光澤。硬度1.5-2,相對密度3.56,陽光久照會發生破壞而轉變為淡橘紅色粉末。錘擊之有刺鼻蒜臭。
雌黃:晶體結構屬單斜晶系。單個晶體呈短柱狀或板狀,但少見。通常呈片狀或梳狀、放射狀或見放射狀結構的腎狀、球狀、皮殼狀、粒塊狀或粉末狀集合體。檸檬黃色或橘黃色。條痕鮮黃色或橘黃色。油脂光澤至金剛光澤,解理面為珍珠光澤。薄片透明,1組完全板片狀解理外,還有斜交的不完全解理。解理片具撓性。硬度1.5-2,相對密度3.4-3.5。
生長環境
砷華主產於江西、湖南、廣東、貴州等地。
毒砂產出於硫化物礦脈中,或粒狀分散於礦脈及圍岩蝕變帶中,此時多與白色絹雲母、銅黃色“金星狀”黃鐵礦共存。除古產地陝西、湖北、河南、四川、甘肅、遼寧、山西等地仍有產出外,山東、江西、廣東、廣西、湖南、吉林、青海、西藏、內蒙古、新疆等地亦有產出。
雄黃主要為低溫熱液、火山熱液礦床中的典型礦物,與雌黃緊密共生。還見於溫泉沉積和硫質噴氣孔的沉積物里。偶爾發現於煤層和褐鐵礦層中,為有機質分解所產生的硫化氫與含砷溶液作用的產物。主產於甘肅、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雌黃產於低溫熱液礦床中,溫泉及火山附近也有存在,形成條件完全與雄黃相似,並且與雄黃輝錦礦等密切共生。主產於甘肅、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鑑別
一、藥材性狀
砒石有紅、白之分,藥用以紅砒為主。
(1) 紅砒:呈不規則塊狀。淡紅色、淡黃色或紅、黃相間。略透明或不透明。具玻璃樣光澤或絹絲樣光澤或無光澤。質脆,易砸碎,斷面凹凸不平或呈層狀。氣無,燒之,有蒜樣臭氣。極毒,不能口嘗。以塊狀、色紅潤、具晶瑩直紋、無渣滓者為佳。
(2)白砒:無色或白色。有的透明。質較純,毒性比紅砒劇。以塊狀、色白、具晶瑩直紋、無底、無渣滓者為佳。
二、飲片性狀
砒石為不規則碎塊狀或細粉。
藥理作用
1、三氧化二砷是毒性較大的砷化物,口服吸收後可隨血流分布到全身各臟器,以骨和毛髮貯存量最多,時間亦長,即使脫離接觸數月至數年仍可測得。主要由腎臟和消化道,部分由皮膚、毛髮和指甲排出。哺乳婦女可由乳汁排出。
2、三氧化二砷為原漿毒,對蛋白質的巰基有巨大親和力,能抑制在代謝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許多含巰基的酶,如抑制丙酮酸氧化酶,影響細胞的正常代謝;抑制磷酸酯酶,損害細胞的染色體,阻礙細胞的有絲分裂;抑制葡糖-6磷酸脫氫酶、乳酸脫氫酶和細胞色素氧化酶等,使細胞呼吸和氧化過程發生障礙。
3、三氧化二砷還直接損害小動脈和毛細血管壁,也可抑制血管舒縮中樞,使血管平滑肌麻痹,毛細血管擴張,血管滲透性增加;砷劑能使肝臟脂肪變性、肝小葉中心壞死,心、肝、腎、腸充血,上皮細胞壞死。
相關論述
1、《本草別說》:“古方並不入藥,惟見燒煉丹石家用。近人多以治瘧,然大意本以生者能解熱毒。蓋瘧本傷暑故用,今俗醫乃不究其理,即以所燒霜用,服之必吐下,因此幸有安者,遂為定法,爾後所損極多,不可不慎也。初取飛燒霜時,人在上風十餘丈外立,下風所近草木皆死;又多見以和飯毒鼠者,若貓、犬食死鼠者亦死,其毒過於射罔遠矣。可不察之?又衡山所出一種,力差劣於信州者雲。”
2、《本草衍義》:“今信州鑿坑井下取之。其坑常封鎖。坑中有濁綠水,先絞水盡,然後下鑿取。生砒謂之砒黃,其色如牛肉,或有淡白路,謂石非石,謂土非土。磨研酒飲,治癖積氣有功。才見火,更有毒,不可造次服也。”
3、《綱目》:“此乃錫之苗,故新錫器盛酒日久能殺人者,為有砒毒也。生砒黃以赤色者為良,熟砒霜以白色者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