砅

lì,踏著石磴渡水 。《說文·水部》:“砅,履石渡水也。從水,從石。《詩》曰:‘深則砅。’“

唐代詩人李白所寫的《蜀道難》里,曾有這樣一句話:“飛湍瀑流喧豗,砯(pīng)崖轉石萬壑雷。”描寫了蜀道上的一個艱險情景,讓人讀而生畏。其中,“(pīng)”不是“砅”這個字。而唐代詩人杜甫的《送重表侄王砅評事使南海》里,人名“王砅”中的“砅”就是這個“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砅 
  • :lì 
  • 部首:石 
  • 釋義:踏著石頭過水
考證資料,古籍解釋,字源演變,

考證資料

據考證,砅曾有三個義項。①履石渡水。《說文·水部》:“砅,履石渡水也。從水,從石。《詩》曰:‘深則砅。’”今本《詩·邶風·匏有苦葉》作“深則厲”。清代俞樾《春在堂隨筆》卷六:“余與陳沈兩君皆下與步行,履石渡水者數次,詩人所謂‘深則砅’也。”②渡水用的踏腳石。嚴復《有如三保》:“往者江浙之間有石通神,淫祀也。天大雨淫潦,一狂生取其像橫水中,為砅以過。”③質地較粗的磨石。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三“梵摩喻”引《尚書》:“砅砥砮石。”今本《夏書·禹貢》作“礪砥砮丹”。
許多人都不知道有這樣一個字,這個字也是在康熙字典中才較為廣泛的為人所知。這個字也很少見於文學作品中,它成了漢字閱讀里的一個紕漏。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𠀤力制切,音例。《說文》履石渡水也。從水從石。《爾雅·釋宮》以衣涉水,繇帶以上為厲。《論語》深則厲。《說文》作砅。
《集韻》鄰知切,音離。義同。○按《字彙》於此字,音聘平聲,註:水激山崖。引《郭璞·江賦》:砅崖鼔作。李白詩:砅沖萬壑會。於五畫砯字,亦音砰,訓水擊石聲,音義相近,似混為一字,不知郭賦,李詩,砅字當從氷作砯。其從水作砅者,後人傳寫之譌耳。《正字通》特正其謬,定從水者音例,與厲通。與《說文》合。從氷者為水擊石聲,是也。

字源演變

甲骨文
砅
砅
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