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酸鹽破壞是指在礦物風化或土壤形成過程中,土壤礦物質的矽酸鹽結構解體作用。土壤礦物質主要由鋁矽酸鹽構成,所以矽酸鹽破壞在風化和成土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矽酸鹽解體由風化過程中發生的水解、水化、碳酸鹽化、氧化和溶解等作用引起,其中主要動力是水解。當水與矽酸鹽礦物晶格接觸·溶液中的H+就會將晶格中的陽離子(如K'Na+、Ca2+和Mg2—等)置換出來,取代陽離子原來的位置。同樣,水溶液中的OFT則取代晶格中陰離子的位置,原來的矽酸鹽礦物解體,成為各個組分團。
例如,水與正長石的晶格接觸,水溶液中的H+就會將晶格中的1C置換出來,取代K+原來所在的位置,K+進入水溶液。於是,原來的正長石分解為矽酸和高嶺石。矽酸鹽破壞後產生的各組分團將在整個風化殼或土壤剖面中重新分布。矽酸鹽破壞作用發生在許多土壤形成過程中,如灰化過程就具備矽酸鹽破壞的特點。一般地,氣候越濕潤,氣溫越高,矽酸鹽破壞也越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