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南縣橋墩鎮矴歩頭村現為橋墩鎮碗窯社區所在地,距蒼南縣城23公里,橋莒公路穿境而過,東與橋墩鎮大龍社區、分水關接壤,西南與泰順縣月湖鄉、富垟鄉毗鄰,北與橋墩鎮莒溪社區、騰垟社區相隔,自古以來就是浙閩二省蒼南、泰順、福鼎三縣間之通衢要道。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矴步頭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矴步頭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浙江省蒼南縣橋墩鎮
- 電話區號:0577
歷史沿革,人文景觀,老街茶韻,
歷史沿革
矴步頭原名古鰲頭,意為溫州第三條大江鰲江的源頭。村莊沿莒溪和清水溪兩岸而建,東為矴步頭老街,西為矴步頭新街、廣昌內和嶺後,東西跨溪建有一條長長的石矴步橋。矴步橋兩頭銜接新老兩條街道,溝通村落各部,且因石築矴步長又大而遐邇聞名,故後來改稱村名為矴步頭,意為建在矴步橋兩頭的村莊。
矴步頭這個名稱始於何時,現已經無法考證,但據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立的“碇埠頭”石碑上的立碑時間,可以確定立碑之前就有碇埠頭的名稱,現稱矴步頭,是因對碇埠二字的寫法發生了嬗變。
昔時,矴步頭是浙南山區與閩東的交通要道之一,有多條古道在此交合,跨過矴步,往南過清水溪,登上柯山嶺或者出碗窯、經橋墩而上分水關,這兩條道路就是入閩的分水關古道,可直達福鼎。自橋墩而北上,就是南港古道,可通平陽、溫州。往西有三條山嶺石路通往泰順,可進入福建的壽寧等縣。往北沿峽谷而進、溯溪流而上,就是莒溪,再往前行可達文成,故還有“兩省四縣通衢”之美譽。
據《矴步頭謝氏宗譜》載,最早來這仙境般的矴步頭定居的是謝姓的始遷祖謝元和、謝元玖、謝元興三兄弟,他們於清初由福建汀州府斧崗攜眷入平陽,先居橋墩大玉沙,清雍正七年(1729)己酉年遷居矴步頭洪家胡與棋盤山腳下,接踵而來的是賴姓始遷祖賴鳳生(1683~1746),於清康熙年間由福建汀州府永定縣湯湖遷居矴步頭柯嶺腳,繼之有黃、林等五姓族人前來定居。七姓之人,就象這矴步頭的山與水一般,和諧而親密地相處,互通姻親,分別繁衍成族,聚居成村,形成了“矴步人”這一樸實的群體。
昔時,矴步頭是浙南山區與閩東的交通要道之一,有多條古道在此交合,跨過矴步,往南過清水溪,登上柯山嶺或者出碗窯、經橋墩而上分水關,這兩條道路就是入閩的分水關古道,可直達福鼎。自橋墩而北上,就是南港古道,可通平陽、溫州。往西有三條山嶺石路通往泰順,可進入福建的壽寧等縣。往北沿峽谷而進、溯溪流而上,就是莒溪,再往前行可達文成,故還有“兩省四縣通衢”之美譽。
據《矴步頭謝氏宗譜》載,最早來這仙境般的矴步頭定居的是謝姓的始遷祖謝元和、謝元玖、謝元興三兄弟,他們於清初由福建汀州府斧崗攜眷入平陽,先居橋墩大玉沙,清雍正七年(1729)己酉年遷居矴步頭洪家胡與棋盤山腳下,接踵而來的是賴姓始遷祖賴鳳生(1683~1746),於清康熙年間由福建汀州府永定縣湯湖遷居矴步頭柯嶺腳,繼之有黃、林等五姓族人前來定居。七姓之人,就象這矴步頭的山與水一般,和諧而親密地相處,互通姻親,分別繁衍成族,聚居成村,形成了“矴步人”這一樸實的群體。
人文景觀
玉龍湖、橫陽支江、鰲江之主要源流——莒溪、清水溪、南岙溪三水匯流於此,古稱“頂鰲頭”,意指溪水與鰲江相連,是水之頭。是一個集村落古、青山碧、溪水清、溪潭深、溪灘美、溪林秀、大橋多、水碓特、窯址舊、街厝陳、矴步奇於一體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相輝交映的,全縣中獨一無二的典型的自然、文化、生態、旅遊村,且本村位於黃金風景帶“玉蒼山—玉龍湖—碗窯—矴步頭—莒溪”之間,是“濱海——玉蒼山風景名勝區”中的一個著名景區,歷來有“雁齒矴步、廣昌大厝”之譽。本村環境條件獨特,自然景觀優美,是一個旅遊、休息的好去處。
老街茶韻
溪流南岸與廣昌內一水相隔的是矴步頭老街。老街始建於清鹹豐年間,南北走向,一頭連線矴步,一頭通向去往碗窯的道路。街不寬,也不長,全長只100餘米,寬只有3至4米不等,街面用不規則塊石鋪設,雨天不泥濘,晴天不揚塵。沿街建築均為二層閣樓式,各間寬約3.2米,進深10—11米不等,每間房屋或開設排門,或沿街開一小門,門旁開設一扇開窗後放下窗門板即可擺攤、關閉後則成屋前隔板的大窗,別具山區小街的獨特韻味。街上民國時期的門牌和一些老招牌依然掛在屋前,一些招牌雖為近人新做掛在屋前作為裝飾,但很有古味。街側植有幾株百年樹齡的辛夷樹,每到春暖時就長出筆尖一樣的花朵兒,街口傍溪處有兩三株已有一二百年樹齡的老櫸樹,樹體盤根錯節卻又枝繁葉茂,蒼老中透著勃勃生機。街口與矴步銜接處立著“碇埠頭”碑,碑高1.20米,寬0.62米,額鐫“碇埠頭”三字,碑面左右兩沿上鐫“魚鱗砌就不呼渡,雁齒排來不問津”的聯句。這是一塊重建矴步的紀事碑,刻於清同治壬申年(1872)。碑文介紹謝姓眾房出資建造石矴步一事,全文僅寥寥三百字,但寫得文采飛揚。這碑和樹,讓這街顯得異常的古老。那街上各家門口懸掛著的一塊又一塊招牌,還在展示著昔時這條小街的繁華。
這條小街雖然其貌不揚,清代後期至民國期間,可是浙南山區茶葉與菸葉的重要集散地之一。清、民國時期,矴步頭周邊地區,種茶、採茶、販茶成風,王從仁《玉泉清茗》一文載道:“英倫三島選中了中國紅茶,摩洛哥、阿爾及利亞都挑上了中國的綠茶,尤其喜好浙江平水(概指包括矴步頭等村莊在內的橋墩地方)珠茶與眉茶”。另據民國《平陽縣誌》載:民國初,橋墩出口茶約一萬擔,其中,自矴步頭運出的茶葉占有重要的份額。茶葉業鼎盛時,有著種茶與經營茶葉業經驗的矴步頭謝、賴兩族族人,大量種茶併購買周邊的茶葉外運。泰順、文成等地與矴步頭相近的村民,也將茶葉運送至矴步頭街銷售,從街上依然飄搖風中的商號招牌可以知曉,當時矴步頭街沿街開有旅舍、飯店和眾多的商鋪。這條小街一直繁榮至抗日戰爭前夕,因東印度公司藉助印度,蠶食中國茶市和日本入侵運銷渠道出現障礙而漸衰落。故當地至今還流傳著“茶葉興、廣昌盛;茶葉沒、廣昌落”的熟語。
茶葉業的繁榮,還拉動了整個村莊的菸葉等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全村經濟的繁榮,因此,在清鹹豐年間,矴步頭峽谷中陸續建起了一座又一座大瓦厝。這些民居建築一座座依山臨水而建,利用山坡地,用大塊石築高屋前坎牆,墊高基牆,又挖平坡地,後築坎牆,成一平台,在平台上建築四合式院住宅,既充分利用了可用土地,又能防範山洪和山體滑坡危及房屋。築好房屋,在風口處填圍土壠以防大風,又在四周遍植樹木,以營造周邊的風水景觀。這種別具一格的民居營造法,是山地民居建築的典型個案。現村中仍較為完整地保存著矴步頭266號賴大列宅、矴步頭村112號金山嶺謝茂記宅、矴步頭村(105號)金山嶺謝孔榜宅、矴步頭洪家胡謝氏祖宅等建築,已經成為了一道道亮麗的文化景觀。
這條小街雖然其貌不揚,清代後期至民國期間,可是浙南山區茶葉與菸葉的重要集散地之一。清、民國時期,矴步頭周邊地區,種茶、採茶、販茶成風,王從仁《玉泉清茗》一文載道:“英倫三島選中了中國紅茶,摩洛哥、阿爾及利亞都挑上了中國的綠茶,尤其喜好浙江平水(概指包括矴步頭等村莊在內的橋墩地方)珠茶與眉茶”。另據民國《平陽縣誌》載:民國初,橋墩出口茶約一萬擔,其中,自矴步頭運出的茶葉占有重要的份額。茶葉業鼎盛時,有著種茶與經營茶葉業經驗的矴步頭謝、賴兩族族人,大量種茶併購買周邊的茶葉外運。泰順、文成等地與矴步頭相近的村民,也將茶葉運送至矴步頭街銷售,從街上依然飄搖風中的商號招牌可以知曉,當時矴步頭街沿街開有旅舍、飯店和眾多的商鋪。這條小街一直繁榮至抗日戰爭前夕,因東印度公司藉助印度,蠶食中國茶市和日本入侵運銷渠道出現障礙而漸衰落。故當地至今還流傳著“茶葉興、廣昌盛;茶葉沒、廣昌落”的熟語。
茶葉業的繁榮,還拉動了整個村莊的菸葉等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全村經濟的繁榮,因此,在清鹹豐年間,矴步頭峽谷中陸續建起了一座又一座大瓦厝。這些民居建築一座座依山臨水而建,利用山坡地,用大塊石築高屋前坎牆,墊高基牆,又挖平坡地,後築坎牆,成一平台,在平台上建築四合式院住宅,既充分利用了可用土地,又能防範山洪和山體滑坡危及房屋。築好房屋,在風口處填圍土壠以防大風,又在四周遍植樹木,以營造周邊的風水景觀。這種別具一格的民居營造法,是山地民居建築的典型個案。現村中仍較為完整地保存著矴步頭266號賴大列宅、矴步頭村112號金山嶺謝茂記宅、矴步頭村(105號)金山嶺謝孔榜宅、矴步頭洪家胡謝氏祖宅等建築,已經成為了一道道亮麗的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