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鼓社區
- 常住人口:1700多人
- 社區經濟:融入城市化建設進程的新里程
- 稱號:“市容環境優美社區”等
社區概況,社區經濟,社區文化,
社區概況
莞太路在社區中經過。自石鼓村李氏祖先立村至今已有近700年的歷史。據傳因村東頭“石頭院”(土名)山丘之上有巨石,輕輕叩擊之咚咚作響,其形聲酷似鼓而得名,故稱為石鼓村。石鼓村東靠小山丘,源自水濂山的小河環抱村莊,依山傍水,山清水秀,風景秀美。石鼓社區現有常住人口1700多人,新莞人6000餘人,常住人口分三個居民小組,由社區提供管理服務。石鼓村民世代務農為生,亦有個別村民經營加工、貿易等經商活動,生活貧苦。改革開放大潮,改變了村民以往的生活模式,特別是東莞撤縣設市改革以來,社區城市化建設取得長足發展,村民洗腳上田,以務工為生,部分村民自謀發展,創業致富,逐步由農民向城市市民轉變,朝著建設小康、富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奔跑。
社區經濟
石鼓社區的經濟發展完全得益於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由一個單一農業經濟的小村莊,發展成現在的融入城市化建設進程的新里程。1979年10月,村開辦了第一間來料加工的毛織廠,其後開發建設石鼓大龍工業區。2001年建設第二工業區(上高坡頭工業區),工業廠房建築面積達到20萬平方米,形成主要依靠物業出租為經濟收入來源的發展模式。從1979年總收入24萬元起步,至2008年年總收已達3314萬元。人均收入由172元升至16000元。見附表Ⅰ:《石鼓社區總收入與人均收入對比表》。經濟收入的不斷增長,使社區的各項建設事業得到迅猛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除村民的福利分配從1994年的每人每年600元提升到2008年的每人每年3600元之外,集體還為村民全額購買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區各項保障制度的建立,村民生活的穩定,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堅定的基礎。
社區文化
石鼓社區港澳同胞眾多,其中亦有部分村民到海外謀生。石鼓村在外謀生的同胞赤子之心情濃,不忘報效家鄉。在解放前期捐獻錢物,支援家鄉游擊隊抗擊日、偽軍、土匪等的鬥爭,為保衛家鄉盡心盡力;解放後捐獻汽車等財物,支援家鄉經濟建設;為家鄉興建學校教學樓、幼稚園教學樓等捐款資助,功至名歸。石鼓社區黨支部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狠抓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政治思想覺悟,開展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構建和諧社會。依靠廣大黨員幹部民眾,團結拼搏,艱苦創業,各項建設事業取得豐碩成果,受到上級黨和政府部門的充分肯定,並獲得各種榮譽稱號。2000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稱號;2005年被省愛國衛生委員會評為衛生村,市委市政府評為“文化建設達標社區”;2007年被市委組織部授予“固本強基工程示範點標兵”稱號;2008年被市政府評為“科普社區”;2009年獲市政府首批“市容環境優美社區”稱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