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高山(1227年-1303年),蒙古族,元代德興府(今張家口涿鹿縣)人。元代將領。《元史》有傳。
基本介紹
- 本名:石高山
- 民族族群:蒙古族
- 出生時間:1227年
- 去世時間:1303年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史籍記載,
人物簡介
石高山的父親忽魯虎,以侍衛軍的身份追隨元太祖成吉思汗平定中原,後元太宗窩闊台賜封他東昌、廣平40餘戶,於是全家遷居到廣平(今河北永年縣)的洺水一帶。
人物生平
元世祖中統三年(1262年),石高山在平章塔察兒的引薦下入朝覲見元世祖忽必烈,石高山上奏到:“昔日太祖皇帝所招集的按察兒、孛羅、窟里台、孛羅海拔都、闊闊不花五部探馬赤軍,在金朝滅亡之後散居到各牧地,很多人編入了民籍。現在國家還沒有統一,應該加以招集充軍,以備隨時派用。”忽必烈非常高興,說道:“聽卿一席話,使我如夢初醒,茅塞頓開啊!”隨即命令石高山與諸路軍隊將領一起共同招集。收編整頓工作完成後,朝廷又命石高山佩銀符前去統領。
中統四年(1263年),石高山被授任管軍總管,鎮守息州。他軍令嚴肅,敵寇不敢前來侵擾,任職四年間,邊境安定,朝廷賜金符予以嘉獎。至元八年(1271年),石高山追隨元世祖忽必烈取光州,克棗陽,進攻襄樊,皆有軍功。至元十年(1273年),他隨從阿術攻取淮上地區。次年,追隨忽必烈下江南,以軍功升任顯武將軍。至元十二年(1275年)冬天,丞相伯顏命令石高山率領所屬部隊進攻寧國,他下令禁止虜掠百姓。大軍兵臨城下,對城中官兵曉以利害,寧國守軍大開城門迎降。部隊所過,秋毫無犯。朝廷又命令他率兵趕到焦山,結果與宋將孫虎臣、張世傑轉戰數百里,殺獲宋軍很多人,以軍功被賞賜金虎符,被進封為信武將軍,鎮守高郵。
宋平、伯顏等人班師回朝,忽必烈問道:“聽說有個身材瘦小而英勇善戰的將領,朕忘了他的名字。”伯顏回奏說那位將領叫石高山,忽必烈連連稱讚他的軍功。隨後,忽必烈召見了石高山,讓他自己選擇一個大郡來養老,而他所率部隊讓其子統領。石高山辭謝道:“老臣筋力還算強壯,還能為國驅馳,那裡敢現在就考慮自己的養老問題啊。”元世祖聽從了他的意見,命他領兵北征,軍隊駐屯在亦脫山。至元十六年(1279年),朝廷任命石高山會同忽都魯一起統領三衛軍戍守和林。他命令軍士在當地屯田來保證軍隊糧餉,一年到頭日用所需不缺。乃顏叛亂,石高山督戰有功,被賞賜三珠虎符,擔任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守衛東宮。
元成宗見石高山年老,十分憐惜,就讓他的兒子闊闊不花接替他的職務,並賜鈔300錠。大德七年(1303年),石高山在家中去世,終年76歲。
史籍記載
石高山,德興府人。父忽魯虎,以侍衛軍從太祖定中原,太宗賜以東昌、廣平四十餘戶,遂徙居廣平之洺水。中統三年,高山因平章塔察兒入見世祖,因奏曰:“在昔太祖皇帝所集按察兒、孛羅、窟里台、孛羅海拔都、闊闊不花五部探馬赤軍,金亡之後,散居牧地,多有入民籍者。國家土宇未一,宜加招集,以備驅策。”帝大悅,曰:“聞卿此言,猶寐而覺。”即命與諸路同招集之。既籍其數,仍命高山佩銀符領之。四年,授管軍總管,鎮息州,軍令嚴肅,寇不敢窺。居四年,邊境晏然,賜金符以獎之。至元八年,從取光州,克棗陽,進攻襄樊,皆有功。十年,從阿術略地淮上。十一年,從下江南,以功升顯武將軍。十二年冬,丞相伯顏命以所部兵取寧國,下令無虜掠。既至城下,喻以禍福,寧國開門迎降,秋毫無犯。復令兵從至焦山,與宋將孫虎臣、張世傑轉戰百餘里,殺獲甚多,以功賜金虎符,進信武將軍,鎮高郵。
宋平,伯顏等朝京師,帝問:“有瘦而善戰者,朕忘其名。”伯顏以高山對,且盛稱其功。帝即召見,命高山自擇一大郡以佚老,而以所部軍俾其子領之,高山辭曰:“臣筋力尚壯,猶能為國驅馳,豈敢為自安計。”帝從之,進顯武將軍,領兵北征,屯亦脫山。十六年,命同忽都魯領三衛軍戍和林,因屯田以給軍儲,歲不乏用。乃顏叛,督戰有功,賜三珠虎符、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守衛東宮。成宗憫其老,以其子闊闊不花襲職,賜鈔三百錠。大德七年,卒於家,年七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