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市龍淵街道石馬村位於龍泉市區北隅海拔665m的半山坡上,整個村莊屋後竹海連綿,村前溝壑險奇,四周群山環抱,村中阡陌縱橫。雖然離城僅14公里,但一踏入石馬境內,那宛若世外桃園的田園風光讓人一下子就沉浸其中,城市的喧囂、工作的壓力等仿佛在不經意間已蕩然無存。 石馬全村共10個村民小組198戶779人,擁有耕地面積664畝,山林面積24663畝(其中毛竹林7000畝,經濟林100畝)。2007全村經濟總收入1100萬元,村集體收入7萬元,人均收入4282元。 石馬建村時間並不是不長,傳清康熙29年間,鄭六公次子甲義公由松陽縣遷居到當時的龍泉縣北石馬,在這兒繁衍生息。但石馬村流傳數百年的制珞筍技藝和元霄“搶燈(丁)”習俗卻是名聲在外,吸引著眾多遊客“聚焦”石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馬村
- 外文名稱:Shimacun
- 行政區類別:浙江省龍泉市
- 所屬地區:浙江省龍泉市龍淵街道
- 電話區號:0578
- 郵政區碼:323700
- 地理位置:龍泉市龍淵街道石馬村
- 面積:擁有耕地面積664畝,山林面積24663畝
- 人口:779(2014)
- 方言:龍泉話
- 氣候條件:晴朗居多
- 著名景點:石馬大崍谷、天仙山
- 車牌代碼:浙A
- 旅遊:石馬大峽谷、天仙山
- 民俗:正月十五鬧元宵
起源
相傳管氏初來之時,人單勢薄,萬事開頭難,不論生活還是生產都不免捉襟見肘,但他們依然去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為飢餓的人送上一餐飯,為饑渴的人遞上一碗水。樂善好施的管家人感動了上蒼,上天派一條白龍化為一匹白馬來為管氏助力。自從有了白馬的幫助,管家種地砍樹狩獵運輸事事順利,給了管氏很大的幫助。事情傳開,人們紛紛誇獎管家好人有好報,得到這匹神奇寶馬。後來,這裡的整座大山幻化為一匹巨型駿馬,人們把大山稱為石崗,將山中村子稱為石馬村。
地理環境
人口經濟
民俗文化
石馬村流傳數百年的制珞筍技藝和元霄“搶燈(丁)”習俗卻是名聲在外,吸引著眾多遊客“聚焦”石馬。請酒、送酒;舞燈、迎燈;分酒、品酒;評燈、評書;搶燈、接燈;串門、賀喜。凡上年生孩子的人家,都會準備一壇自釀優質紅酒並在酒罈上繫上紅繩,元宵午後,村裡的請酒隊伍敲鑼打鼓,吹奏民間樂曲,把各家準備好的酒送到石馬龍王廟中去。這時廟裡已有許許多多的年輕男女準備著“搶紅繩”,意味著搶到“紅繩”的青年年女來年也能生個大胖小子,掀起元宵活動的高潮。元宵夜幕降下,龍燈隊和每戶二至四盞彩燈,在指定的地點集中,接著繞村游燈。游燈時,家家點上松明;龍燈經過人家門口時,這家人就回放鞭炮或焰火以迎燈。
據傳最初發起鬧元宵活動的是管家,同時也得到其他姓氏鼎力支持。管氏移離石馬後,村人將這一活動更加發揚光大,直至遠近聞名。石馬人感恩當年化身白馬行善的小白龍,在石馬崗築起一座龍王廟,年年在此祭祀。若遇年情不順,也祈求龍王再次相助,為蒼生化解災情,保佑村民興旺發達,風調雨順,更將生龍添鳳的大事交於龍王定奪。為了保障鬧元宵所需開銷,村里設立“迎燈田”,新婚及添丁家庭備一壇家釀老酒,酒罈封蓋系紅繩。元宵午後,有請酒隊吹吹打打,將一壇壇老酒請出來,按結婚和生子時間排序,在全村男女老少護送下,送到龍王廟,稱為“請酒、送酒”。被請酒人家喜慶又好客,燃放鞭炮,擺好茶果迎接。村人每戶扎二至四盞花燈,大小一致,分八角、六角,寫上吉利話或燈謎、詩詞,夜幕下各人提燈繞村而游,稱為龍燈。游燈時家家點上松明,龍燈經過,放鞭炮迎燈。龍燈游到“龍燈田”,圍著先前製作好的香龍、布龍、竹簍龍轉繞,看長龍搶珠狂舞。香龍遍插香火,星光點點;布龍柔軟自如,盤旋靈動;竹簍龍輕巧別致,節斷意連。各色長龍伴著粗獷的鑼鼓節奏上下翻滾,為村民送上新年祈福。舞龍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擔當,懷揣虔誠與敬畏,對體能頗有要求,村俗規定男青年滿20歲才有資格參與,是為“上燈”,60歲退出,稱“掛燈”。龍燈最後游至龍王廟,所有花燈掛在燈鉤上,一邊分酒、品酒,一邊評燈猜謎,鑑賞詩詞。品完各家美酒好詩,大家開始“搶燈”,把自家做的燈搶回家,誰以最快的速度搶到家,誰家就能添丁加口,六畜興旺。燈搶回來後,家家擺上果子,溫好老酒,招待外村前來參與活動的客人。想生兒育女的客人,也搶系酒的紅繩,藏於身上,等待龍王的恩賜。是夜,來到石馬的任何人,都可以到別人家喝酒,吃果子,去的人越多,主人越高興。
特色旅遊
石馬大峽谷最具探險體驗,更是難得的攝影好去處,是石馬村得天獨厚的文化瑰寶。峽谷內四季景觀天然渠成,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