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河子鎮(黑龍江省尚志市石頭河子鎮)

石頭河子鎮(黑龍江省尚志市石頭河子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頭河子鎮隸屬尚志市管轄。位於市區東南部,東、南與海林市毗鄰。鎮政府駐地距市區100公里。石頭河子鎮地處張廣才嶺西麓,是一個資源豐富、經濟發達的山區城鎮。全鎮總面積110.09平方公里,山區設有國營林場。素有“三莓(草莓、樹莓、紫莓)之鄉”美稱,已有80餘年的栽培歷史,是尚志“三莓”的生產、科研和加工中心,“三莓”種植面積占耕地面積的1/3以上,是釀造“三梅”酒的主要原料。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水稻和馬鈴薯等。鎮辦工業有農機修造廠、建材廠、罐頭廠等,1992年鄉鎮企業總產值2001萬元。全鎮共轄克茂、河西、景圃、慶豐、太平、寶石、寶山、東嶺、冷山、玉平等10個村。常住人口10218人(2017年)。鎮政府駐地克茂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頭河子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黑龍江省尚志市
  • 面積:110.09平方公里
  • 人口:10218人(2017年)
歷史沿革,自然環境,特色產業,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石頭河子鎮,以石頭河子得名。“石頭河子”,舊稱“亮子嶺”,後以境內河水清澈、河底多卵石的石頭河子,而改名為“石頭河子屯”。清末,隸屬長壽縣(今延壽縣)管轄。中華民國成立後,1922年劃歸葦沙河設治局管轄,1927年隸屬葦河縣第二區。東北淪陷後,初屬第二區,稱“石河鎮”,1938年設石頭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設定石頭河子區。1948年3月,葦河縣並人尚志縣,仍為石頭河子區,1950年12月改為第十四區。1956年5月,設定石頭河子鄉。1958年9月,改稱石頭河子人民公社。1984年春,改為石頭河子鄉。1985年6月,改設石頭河子鎮。

自然環境

石頭河子鎮地處張廣才嶺北坡,位於尚志市東南部,幅員面積110.09平方公里,轄6個行政村,22個自然屯,常住人口10218人(2017年),濱綏鐵路穿境而過,301國道在鎮北過境。石頭河子鎮地處寒溫帶,氣候溫涼,雨量充沛,晝夜溫差大,全年平均氣溫20.6℃,無霜期118天,為野生漿果和人工栽培漿果提供了國內其它地區無法比擬的最佳自然條件。

特色產業

石頭河子鎮與亞布力旅遊度假區相鄰。這裡森林覆蓋率高,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空氣濕潤,晝夜溫差大,在發展“三莓”產業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三莓”,指的是草莓、樹莓和紫莓(黑加侖)。據了解,早在1897年建中東鐵路時,就有俄國僑民向石頭河子鎮引栽“三莓”。1982年,石頭河子鎮“三莓”試驗站建立,與東北農學院共同進行樹莓生產研究。1984年,石頭河子鎮被省政府命名為“黑龍江省三莓生產繁育基地”。1992年,石頭河子鎮因種植紅樹莓等漿果而被列為全國百家特色名鄉之一:“三莓之鄉”,載入科普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鄉》一書。
石頭河子鎮黨委、政府引導果農擴大“三莓”基地面積,依託龍頭企業,加快了產業化進程。該鎮通過舉辦培訓班、聘請專家講課、建網上信息平台等方式為果農提供信息技術服務。鎮政府還成立了“三莓”產業辦公室,果農成立了“三莓”協會,實行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模式化管理,統一品種更新。該鎮已建成2家漿果加工龍頭企業,年加工能力1.5萬噸,產品遠銷至歐洲和美國。截至2008年8月份,石頭河子鎮“三莓”等漿果總面積達14200畝,總產量達7650噸,收入達6395萬元;龍頭企業加工量為1000餘噸,利稅200餘萬元,出口創匯200萬美元;普通農民人均收入可達5500元,而果農的收入可達8000元以上,其中有75%的收入來自三莓種植。
石頭河子鎮依託本地獨特的資源優勢,將繼續擴大“三莓”面積,壯大四個基地,即“三莓”生產基地、科技試驗基地、苗木基地和反季節栽培基地,力爭在五年內基地面積擴大到2萬畝。此外,該鎮還將開發“三莓”觀光旅遊,舉辦“三莓”採摘節,建設“三莓”採摘園區,使三莓試驗園成為具有觀光、休閒度假、採摘品嘗於一體的現代農業旅遊度假基地,讓石頭河子鎮“三莓之鄉”的美名叫響全國。

地圖信息

地址:哈爾濱市尚志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