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白花石刻),四川省廣元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石雕(白花石刻),是以大巴山白花石為原料的一種傳統手工雕刻技藝。白花石刻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從北魏到隋唐時期,廣元曾出現過眾多的石窟雕刻和摩崖造像;清代之後,白花石刻得到很大發展,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雕刻藝術。白花石刻有深雕、淺雕、鏤空等各種雕刻技藝,每每取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為題材,製品以煙盒、文具、花缽、花架、石屏等實用品居多。
2008年6月7日,石雕(白花石刻)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5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雕(白花石刻)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四川省廣元市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Ⅶ-56
- 保護單位:廣元市利州區文化館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晚清時期,廣元石刻藝人魏宗清在長期的實踐中,開始選用黑白相間的白花石,因材設計,雕刻成層次分明的山水、人物、花鳥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硯台、筆筒、花缽、首飾盒、印泥盒等文房和生活用具,自此,白花石刻開始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廣元縣誌》中記載:“清鹹豐年間,民間藝人采縣北太平鄉白花石,刻制石硯出售。”
民國抗戰時期,由於文人、藝術家蜂擁入川,魏宗清徒弟魏禮先便將零星式生產逐步發展到前門設鋪、後面生產的工藝作坊,其於廣元縣城東山正式開辦白花石刻製作所,取名“鐵筆齋”。其間,國民政府監察院長、書法家于右任經過廣元時,見到魏禮先雕刻的民間工藝品,如獲至寶,當即將《喜鵲鬧梅》花瓶、《白鶴荷花》筆筒等作品收藏。
新中國成立後,魏禮先、張禮雲等老一代藝人在黨和國家有關政策的支持下,繼續發展白花石刻藝術。此間,白花石刻在雕刻技法上也有了新突破,開始逐步運用深雕、淺雕、鏤空雕等技法,將作品的精細度提升到了一個層次。
改革開放後,白花石刻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自1978年起,部分精品被選送日本、香港、加拿大、美國等地展出,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被列為外貿出口和旅遊區名特產品銷售品種之一。
文化特徵
廣元白花石刻選材於川北大巴山中一種罕見的赤(綠)白相間的白花石,該石料堅硬如鐵,細潤如膚,雕刻難度很大。當地藝人巧妙地利用其赤白相間的自然紋理和形象、結合高雕鏤空的雕刻手法,在構圖上結合當地的自然風光,隨勢雕就製作成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龍鳳、花鳥、蟲魚、山水等文房用品和創作出劍門雄關等地域特色濃郁的裝飾擺件,色彩分明;還以民間傳說和名人佳句相結合創作出有高雕鏤空的“飛龍”石硯、“蘇武牧羊”石硯、“梅花”筆筒,有玲瓏剔透的“松鶴”花瓶、“荷花”魚缽;有充滿詩情畫意的“春江水暖鴨先知”花盆,糖果盒、鏡屏上所刻的“泛舟尋春”“白猴盜桃”“海外仙蹤”“松濤鶴唳”等圖景,層次分明,清新自然,惟妙惟肖。石刻的工藝特徵十分明顯,無論是雕刻技法還是圖案構思都達到了較高的藝術境界,作品中的人物、動物、山水、飛禽、花鳥,有的清奇宏偉,有的鐵骨錚錚,個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體現並傳承了古老的中華雕刻藝術之精髓。
製作工序
白花石刻的生產過程分為運石、選料、設計、裁切、粗坯、粗刻打形、粗雕、精雕、打磨拋光等若干工序。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白花石刻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文風格,以濃厚的地方特色及精湛的雕刻工藝形成一絕,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珍藏價值。
傳承狀況
白花石刻原料產地僅有一處,位於廣元市榮山鎮境內。相比其它石刻原料而言,白花石的出產地更少,產量也更低。隨著越來越多的愛好者開始關注白花石刻這門傳統技藝,白花石的銷量也隨之一路攀升,自然吸引了一部分不良藝人的眼球,不良藝人開始粗采濫伐,更有甚者竟然使用炸藥進行暴力開採。此外,部分當地村民為了自身利益也在自行開採白花石原料,導致很多夾藏於自然岩石中的優質原料受到大面積破壞。
傳承人物
唐駿,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石雕(白花石刻),四川省廣元市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廣元市利州區文化館獲得“石雕(白花石刻)”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9年12月16日,呂施雲書畫、白花石刻作品展在廣元市美術館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