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巴爾扎克像

石雕巴爾扎克像

1898年,羅丹完成了巴爾扎克塑像的創作,“它是我畢生的心血,美學的支點。”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同時,委託羅丹進行此項創作的法國作家協會卻憤怒地否決了它,不允許它矗立在藝術之都巴黎的任何一個街角。整整41年的漫長歲月過去,羅丹的《巴爾扎克》才於1939年夏天舉行了落成揭幕儀式,然而安放它的拉斯佩爾和蒙帕納斯街口卻仍然不盡如人意,因為羅丹對這位天才作家狂放而前衛的處理方法讓民眾感到緊張。大家百思不解,羅丹為什麼不能讓小說家手執鵝毛筆,卻讓他身著浴袍,昂首闊步,看起來是從車水馬龍中退縮回來,扭過頭去,似乎還喘著粗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雕巴爾扎克像
  • 作者:羅丹
  • 時間:1898年——1939
  • 來源靈感:《人間喜劇》
  • 評價:褒貶不一
作品特點,評價,

作品特點

羅丹所遭到的謾罵攻擊在他創作這幅作品時達到極點,他為該作費事6年,數易其稿,最後選擇了《人間喜劇》作者在靈感的召喚下,半夜披衣起床的情景。人物的全身包含雙手在內,都被裹在寬大的睡袍之中,以突出那毛髮散亂碩大智慧的頭顱。手法的奔放可比中國畫酣暢的潑墨。結果,這件神品卻被譏為“麻袋片中的蛤蟆”而遭拒絕。人們當時認識不到它已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事實上,甚至連羅丹自己也未能再超越它。羅丹作為一位真正的雕塑家,始終關注著人,但他並不把精神集中在人的形體上,而更關心人的心靈、人的感情、人的命運和人的力量。這種態度貫穿在他富於創造性的一生中。在表現偉大的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時,他不斤斤計較於細節的精雕細琢,反覆探索的目的只有一個,即展示這位天才的精神氣質。他為此選擇了極其簡單而又極富特色的構圖,披裹著睡袍的巴爾扎克昂首凝思的瞬間,生動有力地體現了他在夜晚沉迷於創作的情景。正如德國大詩人里爾克形容的,這一雕像傳達出巴爾扎克創作時感到的“驕傲、自大、狂喜和陶醉”。羅丹創作時,力求捕捉住最關鍵的東西,而不追求面面俱到,他這種寫意性的處理方式,從他在雕像上刪除巴爾扎克手的傳說中可以感覺得到。
石雕巴爾扎克像

評價

最終,集嚴謹的資料和大膽的構想這兩種崇高創作主旨於一身的巴爾扎克像誕生了。這尊耗時七年的偉大塑像融合了無數關於這位法國大文豪的史料和羅丹最深邃的理解。但當這座傲然獨立的紀念碑,它附著其上的存在於結構和線條中的偉大靈魂展出在沙龍的時候,卻遭到了文人學會的猛烈抨擊。緊隨其後的是羅丹支持者的反擊,造成當時美術界一場浩大論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