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阡茶燈
- 外文名:Shi Qian tea light
- 歷史:三百多年
- 盛行時期:乾隆年間極為盛行
- 茶燈內容:各式花燈、歌舞、雜耍表演等
簡介,藝術價值,歷史淵源,基本內容,結構及唱詞,器具,保護措施,
簡介
石阡茶燈是一種傳統民間戲曲形式,曾把它視為貴州東路花燈的重要支系,在石阡繁衍生息流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活躍在春節元宵期間。以“採茶”、“制茶”為主題,兼以反映舊社會各階層人物渴望自由、追求社會快速發展的開放心理,綜合佛道民間信仰,以及由此所衍生的儀式、工藝、表演技巧、念誦、唱腔等行為方式,具有豐富的歷史信息及獨特的人類學價值。
石阡茶燈與石阡茶文化的悠久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關係。過去的石阡是靠 “茶葉、桐子、烏桕”等土特產為主要經濟支柱。其中“茶”最為突出。石阡茶燈正是根植於這樣一個文化生態環境之中。據史料記載,遠在唐、宋時期,石阡就有種茶、制茶的歷史,並被朝廷所選用,素有貢茶之鄉的稱譽。到明朝,種茶、制茶、飲茶在全縣境內已普及規模。相傳,石阡茶葉被朝廷所用以後,民間制茶藝人為推出更多的貢茶,欲求在全縣境內大力發展茶葉生產,並為之慶賀,民間楊氏藝人把採茶、制茶與花燈文化和社會現狀緊密結合演繹為一種民間燈藝表演形式,由此,“石阡茶燈”就應運而生了。另一說法是:據傳說和有關資料記載,茶燈文化源於唐朝,唱詞記載:“燈從唐朝起,燈從唐朝興,皇母娘娘眼睛痛,許願99盞大紅燈,33盞留上天,33盞去海邊,33盞無去處,留在人間賀新春”。
茶燈的傳說典故甚多,從史籍資料查證,這一文化藝術形式在乾隆年間極為盛行,流傳至今至少有300年的歷史。
明末清初至解放前夕,是“石阡茶燈”的發展鼎盛時期。如今倖存兩支高齡藝人所組成的茶燈隊伍(陳仕貴,男,75歲;余元昌,男,79歲;劉明詩,男,75歲;楊勝祿,男,76歲;卓正朝,男,63歲等)。
藝術價值
石阡茶燈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是研究中國傳統茶文化的重要例證。是研究民族五聲、六聲調式在民間戲曲中運用有力的證據之一。具有獨特的、豐富的民族造型藝術和服飾文化價值。是舊社會各階層人物生活面貌的縮影。是研究石阡茶文藝與花燈文藝相互交融,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活的例證。
歷史淵源
古代“茶燈”的分布區域無史志可考,據口傳資料,清代以前,“茶燈”主要流傳於石阡縣境內各村寨,清代乾隆至光緒年間是“茶燈”的鼎盛時期。每年元宵期間,茶燈活動在全縣各鄉鎮村寨之中自然發展,時達數十日,境內享有盛名的“茶燈”村有:中壩鎮的河東、湯山鎮的萬金莊、老校場、龍地壩、灣塘、上下龍關、雞冠石、高樓、桂榜山、平磨寨、平興寨、杜家寨、摩羅、羅家寨等,大沙壩鄉等。
據史料記載,遠在唐、宋時期,石阡就有人種茶,到明朝時,種茶飲茶已普及全縣。對石阡產茶的記載如:民國初年《石阡縣誌》載:“僅城南五十里包溪、大地方一帶產茶最富,歲約出十餘萬斤。東販湖南長沙、北販四川酉陽……又城北五里梁家坡茶,歲出千餘斤,其味清香,人爭購之”等。同一時期的《石阡鄉土教材》第三十二條載:“貴州產茶之多,首推安順;茶味之美,則以石阡為巨擘焉。”這些記載內容充分體現了石阡茶產量之多、檔次之高。在這一背景下一種以反映“茶”為主題的民間文藝形式——茶燈,應運而生了。以此推算,可能在明初或更早一些就有“茶燈”的雛形。
《石阡縣誌》載:“阡素產茶,故有此燈慶會之特色也。”這裡既有時代的含義,又有茶燈在石阡地區產生的獨特意義。到清中葉,對茶燈的具體記載則更為形象具體了。如:清乾隆《石阡府志》的中記載了石阡春節元宵燈會寫道:“上元燈火張燈立火樹辦龍蝦獅各故事以行樂。”字裡行間透露出,古時石阡春節元宵的燈種是如此之豐富。可以認為那五彩繽紛的節日盛會中有龍燈、獅子燈、花燈、茶燈等各燈種薈萃的盛況。到清末民初,描述更生動,有所謂茶燈者,以村童十二人飾女妝,為採茶十二姊妹,裝一‘茶婆’為其母,率領上山採茶。另裝四、五十人作趕場式貿易,談笑之間,多戲謔十二姊妹,茶婆往往怒罵之。各執一燈或數燈,極其繁盛。採茶歌聲,風流婉轉,觀聽者不可勝計,阡素產茶,故有此燈,為慶會之特色也。這已全盤托出了古時石阡茶燈的全貌。
到本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縣文化部門在原民間茶燈的基礎上,對內容及人物、以及表演等方面作了一次嘗試性的整理和改進。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由於種種因素停止了幾年,直至1963年春節,在縣文化館的組織引導下,“茶燈”這一古老的文藝傳統,也隨之復甦。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石阡各地的茶燈和其他民間活動一樣,又重整旗鼓,活躍在春節元宵中。僅縣城,就有七支茶燈活躍於街頭。
基本內容
石阡茶燈是石阡民間“元宵慶會”之俗中集歌舞、雜耍,從多側面反映社會生活的大型燈戲,規模宏大,場面壯觀,是全國藝苑中迄今尚未推出的一種藝術形式。“茶燈”的燈,極為隆盛,主燈古名“彩壇”,今稱“彩門”,整體為牌樓型,俗稱“牌坊”;高約3米,寬約2米,厚約20公分;竹木為架,篾編紙糊,上部飛檐翹閣的牌樓三間,中間高兩側低,內供“三元三品三官大帝神位”;樓下排開三門,側門額橫書“普天同慶”“國泰民安”,彩壇內燃明燭多支,照得通體鮮亮。放置在演出場所的中心又起特殊的布景作用。
另有十二茶女的提燈,燈型各異,形如花籃、菜籃、金瓜、白果、五星等。有十二雜角的道具燈,燈型有“二胡”、“春牛”、“葫蘆”、“銀狗”、“藥箱”、“土地祠”、“雜貨販”、“思州大羅”、“倒把傘”等。還有場外的高挑燈六對、元寶燈、宮燈、魚燈、蝦燈等。
“茶燈”中的角色行當分為“十二採茶娘子”和“十二雜角”兩大類。其中“十二雜角”中除“茶婆”以外,其餘“雜角”為青壯年男人妝扮,並著適合身份的妝束,有丑角、正角之分,各自作不同形式的表演。
“十二採茶娘子”以村童十二人頭飾衣裙妝扮,手提茶籃,從高到底依次為“大姐”、“二妹”……“滿妹”。表演時始終成單行繞場內圈行走,其步法為“兩進一退”,並不時從“彩門”穿過,邊走邊唱採茶歌,跳採茶舞,場外伴奏者,挑燈、拿火捻者幫唱,歌聲宏亮而悠揚。每唱完一段歌詞,打擊樂間奏“一柱香”或“撲燈蛾”。唱完《十二個月採茶》茶燈表演即告結束。
“十二雜角”總是在“採茶娘子”繞場所形成的橢圓形場內作“趕場式”表演,有的穿梭走動有的作對演唱,有的逗笑打趣等。
“茶婆”身份為茶女之母,頭包青絲帕加蓋花頭巾,身穿大領雲邊齊膝便衣,花圍腰、花褲腿及花布鞋,十足的清代婦女妝束,隨帶破竹篙(俗稱“響篙”)、一根麻線和一隻鞋底。她率領茶女們上場表演,在演唱的間隙教導茶女:“大妹二妹好生走,針頭麻線老娘有。”她的大部分表演是護衛茶女,揮著手中的“響篙”驅趕那些對茶女糾纏不休的“雜角”,不時做納鞋狀作過渡,使觀眾為之捧腹大笑。
丑角有“八字先生”身背“倒把傘”燈具,手捧“二胡”燈具,來回宣揚“陰陽八卦”,“五行八字命生成”之類的表演;“賣藥”的背著“藥箱”燈具,叫賣“瘡花癬藥耗子藥擦了我的藥,轉手就結殼”等;“雜貨客”手捧“貨簸”燈具,叫賣百貨;“笑和尚”身背“葫蘆”,手敲“岔子”(小鈸)口念“阿彌陀佛”等;“叫花子”肩扛“銀狗”手拿打狗棒逢人便乞討;“賭徒”有“賭具燈”,唱著“賭錢調”喊著“麼二三”等;“打大鑼”的很吃力地提著“大鑼”燈具,邊打邊喊:“思州大鑼,包打不響,嘡、嘡”。這些“雜角”主要以“趕場”為藉口,以取樂茶女為能事。每到打擊樂間奏時常有人向穿梭走動的茶女們糾纏戲謔,如“八字先生”蹲地給“大妹算個好八字,幾時走婆家”,“雜貨客”主動向茶女兜售生意,並稱免費贈送出嫁品,叫花子、賭徒、賣藥的也不時向茶女們獻殷情,勾引茶女。“笑和尚”也用幽默的語言逗惹茶女,故又有“騷和尚”的俗稱。然而這些的逗惹都遭茶女們不理踩。“茶婆”發現後,立即揮著“響篙”怒罵著將其趕跑。她罵開這個“老不正經”,又去那邊罵“黃鼠狼想吃天鵝肉”,“臉皮可比城牆轉角還厚”等等之類的語言,更使觀眾哈哈大笑。
正角中“春官”頭戴平頂帽,身穿大紅袍,手持“春牛”,執著手杖,來回高唱“說春詞”。有兩個賣唱的少年,一男一女,對打金錢竿,唱錢竿調,後發展為二至四對錢竿,使場面更加豐富。每盞茶燈有“土地”一個,身背“土地祠”燈具,著便裝,不入場表演直達接燈之家,主人則按例敬以酒食,給以錢物和香燭賞賜。
“茶燈”與其他民間劇種一樣,演出時有自己特定的習俗。一般是每年農曆正有初八出燈(據說此日是玉皇生日),到十五或十六日收燈。
其程式為:在出燈前,請“先生”(熟悉或學過“開光”的人)來“開光”。“開光”時,在燈堂家堂屋內梵香燒紙,有一定的儀式。在茶燈彩坊三個門額上的大小額處,用香各燒三個孔,謂之通氣(即成了“神”),燒孔時,“先生”念咒語,表示對燈神的祈禱和“掃除一切穢氣”等等。“開光”儀式完畢,鑼鼓、鞭炮齊鳴,受承頭人和負責總導演的安排,各執其事,正式出燈。
出燈時,首先到本村寨本族祠堂“敬祖”或者到鄰近的廟宇內去敬神,然後才去村寨或進城鎮各戶玩燈。茶燈到達一家人,先由接燈人家的人燒紙放炮,表示歡迎。這時,再按燈的表演程式開始表演。表演過程中,由聯絡人到另一家聯絡接洽,等待表演完畢,“土地”和“承頭人”上前,先在接燈人家放置牌燈,以示這家人要接燈,待全體演職人員到齊,他們又去另外的接燈人家接洽。
史料記載,早期時候(具體時間尚無記載),茶燈到達接燈人家之後,除十二採茶姑娘在場地歌舞外,其他角色分別進入主人堂屋進行表演,表示拜年祝賀。如扮土地者首先入內,將“土地祠”燈置於堂屋子正中,主人便以酒敬土地。接著,春官,賣唱的紛紛進屋,說唱吉利語。“笑和尚”高站主人門檻,向主人家高呼“加官”,主人得賜以“喜錢”,交執燈的“總管”收存。叫花子也站在主家門前說對子,以索取粑粑綠豆粉之類的賞賜。
“茶燈”玩至十五或十六日,便舉行“燒燈”(也稱“化燈”),如果超過了大年以後便被貶稱為“醃菜燈”。
燒燈時,仍按玩燈時的次序行列,敲鑼打鼓放鞭炮,行至事先選擇好的場地,共同跳唱《十二月採茶》,同時把事先寫好的“蔬文”焚燒(用黃紙折成小長方形盒子,內裝祝告上蒼的文表,表中一一寫上所燒的燈名、數量、供品,然後是燈頭姓名,再是捐資玩燈的民眾姓名)。表示全村男女老少,誠心誠意玩了茶燈,敬奉了梨園姊妹神,乞求保佑人畜平安,大吉大利的意思。同時舉行另一儀式——“放路燭”,即在燒燈場地前後左右,滿坡滿嶺插上烏桕油淋過的柏香條,(或用蠟燭代替)。其意義又表示放了路燭,即就“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家家清潔,戶戶平安”。
最後,將衣箱道具、鑼鼓、剩餘錢物等,敲鑼打鼓,送至下屆燈頭家中。進門後,新的“燈堂”熱情招呼大家的煙茶,然後大家唱跳花燈《十頌》,完畢之後新“燈堂”家招待全體成員的夜宵。酒足飯飽之後便告別燈堂全家,各自回家。這一年的“茶燈”就算全部結束。
結構及唱詞
人員結構
1、茶婆1人,茶姑娘12人;
2、雜角至少18人;其中:有土地、春官、算命先生、燒和尚,貨郎大哥、大鑼、倒把傘、翻田大哥、快板和乞丐(2人),金錢桿2人,還有工人、學生、軍人、賣藥的。
3、鑼鼓、樂器組至少8人。
4、抬拿各種燈具至少15人。
合計50餘人參與。
茶婆台詞:
清早起來頭不梳,提起籃子去打油,上街走到下街轉,把油打在衣篼頭,從來不說顛倒話,眼睛落在渣渣頭。清早起來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樣樣事兒我都管。還要安排茶女上山去採茶,姑娘們去茶山採茶啦!
茶女唱詞(12月採茶):
正月採茶是新年,姐妹雙雙進茶園;
茶園採茶十二畝,採得茶葉去換錢。
二月採茶茶發牙,一牙二葉摘細茶;
姐摘多來妹摘少,茶葉裝滿送回家。
三月採茶茶葉青,早去摘茶晚繡錦;
兩邊繡的茶花女,中間繡的茶花人。
四月採茶茶葉長,田中有個耍牛郎;
採得茶葉秧又老,插得秧來麥焦黃。
五月採茶茶葉團,茶樹下面老蛇盤;
多燒長錢祭土地,一年四季保平安。
六月採茶熱忙忙,上栽楊柳下栽桑;
栽得桑樹養蠶子,插得楊柳好乘涼。
七月採茶茶葉稀,妹在房中座高機;
大姐織的綾鑼緞,二姐織的採茶衣。
八月採茶桂花香,桂花飄香滿山崗;
桂花做糕迎賓客,桂花配茶眾人嘗。
九月採茶是重陽,重陽制茶滿街香;
家家制的重陽茶,重陽好茶送情郎。
十月採茶小陽春,姐妹施肥忙不停;
烘乾簸淨包裝好,選好茶葉上京城。
冬月採茶下大雪,茶花盛開白如雪;
大姐摘朵眾人看,滿園茶女笑咪咪。
臘月採茶完一年,姐妹收拾回家園;
若要姐妹來相會,相逢相會在明 年。
雜角唱詞:(茶燈中的各種角色)
1、土地台詞:土地、土地、一年四季,殺雞祭我,我萬分感謝。
土地、土地、我有三分神氣,保一方平安,一年四季你家萬事如意。土地88,一口牙齒象釘耙,土地99,我吃的有來穿也有,土地滿100,我吃得又跑得。
2、思州大鑼台詞:打破銅鑼思州府,補好銅鑼元州城,我的銅鑼我來補,我的銅鑼補得好,包打不響,包打不響,扯謊!扯謊!
3、春官台詞:六月春官來得早,家住南山平安橋,路過茶山打一望,茶山茶葉真不少,茶山茶女10多個,人才美貌真苗條。又:茶山是個好地方,一年四季採茶忙;心想上山看茶女,又怕惹來禍遭殃。
4、算命先生台詞:一算天上有月亮,二算海中有龍王,三算明天要下雨,四算地上有塘塘,五算男人不懷孕,六算茶女是姑娘,七算公雞不下蛋,八算九算是個亂搞堂。
5、貨郎大哥台詞:貨郎大哥63,手裡拿根大煙桿,今天氣候真是好,揣起簸簸上茶山,茶女們來買貨呀!針頭毛線樣樣有,不信大家都來看。香菸洋貨桂花糖,外達搭還有幾根中桿糖。
6、倒把傘台詞:天不管、地不管,他也不管,你也不管,我身上背的倒把傘,他們叫我立起背,我就偏要還起款(橫)。又:老崽本姓阮,出門背把倒把傘,他們叫我立起背,我就偏要還起款(橫)。
7、燒和尚台詞:我是巴州的和尚,揚州的道人,特來茶山尋真情,茶山姑娘實在多,我心想伸手去摸一摸,茶女未摸著,摸到個老茶婆,老茶婆凶又惡,迎面就是幾大腳。
8、快板和乞丐(一人打快板,乞丐跟在後面要錢)。
9、翻田大哥台詞:大雨落來我不愁,蓑衣斗篷在後頭,蓑衣還在棕樹上,斗篷還在竹林頭。又:太陽大了曬趴人,只望老天起鳥雲,
起朵烏雲遮住我,太陽不曬雨不淋。
10、二人金錢桿(鬧元宵唱詞略)
其他雜角自編自樂。
茶燈的“開光咒”(主師訣)
伏兮:開一開、三福萬歲兩邊排,閃一閃,好似雷庭電光閃,照一照,明星朗朗天邊照,謹請龍燈寶座,手拿寶燭開神光,開光莫開燈火光,燈光原來不久長,開光莫開日月光,天下輪流普照山河社稷光。開光要開珍珠瑪瑙放毫光,開頂光,頂上現出白玉光;開眉光,眉清目秀柳葉長;開眼光,兩眼看四方;開耳光,耳聽鑼鼓響叮鐺;開鼻光,鼻聞寶頂一爐香;開口光,口吐紅蓮遍四方;開喉光,喉龍亮堂堂;開肚光,肚內有文章;開手光,左手納財進寶,右手納財進家堂;開腳光,腳踏祥雲端然座天堂;閃開三百六十毫傑,節節相鬥,外開四萬八千毫毛,孔雀兩敷相通,龍鳳交耶,虎皮交耶,弟子開光以後,百事大吉矣!
器具
1、樂器。“茶燈”的伴奏樂器,分文樂和武樂。各種套打曲牌和曲調在相應的環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文樂主要有:二胡,木製弦樂器,發音筒為莽皮蒙制。長75cm,音色清脆明亮。板胡,木製弦樂器,長68cm,音色尖細,在樂隊中起引領作用。大筒,木製弦樂器,發音筒為羊皮蒙制,直徑為20cm,全長135cm,音色渾厚、低沉。木魚、點子鼓,木製體鳴樂器,膜鳴樂器,直徑為25cm、高10cm,音色清脆、對曲調的節奏起穩定作用。
武樂主要有:馬鑼,銅製體鳴樂器,圓盤型,直徑在16cm左右,大小不等,音色尖細、清脆。銅鑼,銅製體鳴樂器,圓盤型,直徑在50cm左右,大小不等,音色尖細、清脆。鈸(一般用兩副),銅製體鳴樂器,圓盤型,直徑在35—40cm之間,音色比較低沉、厚重。鼓,木桶狀,兩端蒙制羊皮或牛皮,為膜鳴樂器,直徑一般在60cm左右,高度在20cm左右,是靈魂樂器,起著指揮作用。
2、、筋竹、斑竹、陽山竹、皮紙、顏料、篾刀、剪紙刀、“火捻子”二三十支、柏枝粉或松明粉、“響篙”、“巴啷鼓”等。
3、、民間“茶燈”口傳信仰體系,包括民間“儀式密訣”、“採茶歌”等抄本,以及傳統在民間藝人中間有關傳統故事、唱詞、雜技等口傳資料。
4、、涉及“茶燈”相關儀式場所和表演場所。
保護措施
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激烈碰撞,茶燈也在其碰撞中急劇衰微下去,其原因主要體現在:
1、茶燈規模宏大,耗資較多,沒有相應的經濟基礎無法玩起。
2、人們的商品化意識急劇提升,外出打工人數增多。
3、電視、網路等現代媒體極大影響人的精神文化趣味,使土著俗氣的茶燈失去應有的觀眾群體。
4、老藝人相繼辭世,後繼乏人,茶燈所依託的人力資源很匱乏。
為使“茶燈”這一民族民間文化得以保護和傳承,當地政府採取了多種渠道對“茶燈”進行了扶持。
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政府投入一定資金企業文化部門隊伍在全縣開展了全面普查,對“茶燈”進行恢復演出。
2、20世紀80年代初,縣文化局對茶燈的有關普查資料裝卷建檔,編寫出版多部地方文史書刊。如:《石阡縣文化志》、《石阡縣茶燈簡志》、《石阡文史資料》等,並組織過一次元宵“茶燈”表演,提高藝人的興趣,挽救“茶燈”的傳承。由於耗資大,沒有專項資金,後無人承頭組織了。
3、在2002年7月、2003年4月,縣委宣傳部利用中央電視台《發現貴州》欄目組來阡考察之際,組織專業人員對茶燈作了更進一步的挖掘,重點對儀式密訣、“唱段”抄本以及有關傳統故事、傳統唱詞、雜技等口傳資料進行了收集整理。
4、組織專家、學者研討“茶燈”的保護與傳承。
5、有機利用現代媒體的宣傳優勢,擴大茶燈的外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