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鄉張家莊處於乾旱地帶,高起落,氣溫低下。有高福陽,張生棟等人物,張家莊人口眾多,主要有五大姓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門鄉張家莊
- 地理位置:石門鄉內
- 所含姓氏:張、高、孫、李、何
- 所屬地區:靖遠
- 所屬國家:中國
靖遠石門鄉張家莊,簡介概述,姓氏分解,張,高,孫,李,何,根源追溯,釋義:,環境描寫,歷史生活寫真,人文歷史,張家莊大事記,區位,張家莊人物,未來前景,傳言故事:,地理天志,張家莊發生的離奇事,
靖遠石門鄉張家莊
【雖秀美,山美沒有水美,清泉哺育幾代人,出門見山,背靠是山。乾旱和顛簸的山路,驅魔著幾千年屬於遠古時代的人類痕跡。今天我是要說他們的思想還需要更深層的改變,封建思想的傳承制度,現在還殘存,所以造成至今寒酸的破境,幾十年了,沒有團結,只有私利,永遠是未知數。但地理位置所限,貧困在所難免,但民風還是客觀的容納,改觀是主.迤邐的山,延遠的河床深谷,彰顯它的標誌和雄風。】
遙遙迢迢西部村 朗朗滔滔幾千年
邊陲沙漠颶風起 爍爍角落山脈深
張家新人造桑梓 改化歷史醒無眠
無邊日月跨邊隆 回首春秋歲月真
張家莊的詩詞:《張家莊記》一片雲天,半圓戽斗扇,彎彎繞山沿;望周寰,縱遠照見。綠顏,來時無沾,春歸四野香遍。
《贊清泉》聽聲音潺潺 看無色透明漣漣,飲酒甘甜,語出山澗。
簡介概述
【建村有三百多年的時間,經歷了風霜萬變輪轉。自張氏祖先張?原籍陝西大槐樹張氏,明末清初,派遣守衛永安堡邊塞安全,腐敗的明朝癱瘓後,一切轉為新時期階級統治,張遣散守衛人,安居樂業於此,張選擇了張家莊。
張家莊在未建村前,清泉淙淙流聲源長,陰鬱綠木紮根,野物任意世界,一條河谷千年依舊。早在新石器時代,有人類生存的痕跡,考古證明,現發現出土的石鎖,石斧,陶器,皆是當時的鑑證,不知何故,中間的生存歷史消失了。
張家莊的曾經和現在出現的動物和植物
出現的動物 | 野駱駝 | 虎豹 | 狼 | 狐狸 | 松鼠 | |
自然植物 | 杏樹 | 白楊樹 | 柏樹 | 松樹 | 柳樹 | 榆錢樹等 |
主要種植 | 小麥 | 蕎麥 | 大豆 | 豌豆 | 馬鈴薯 | 胡麻,菜籽 |
自然植物 | —— | —— | —— |
姓氏分解
從人口的發展和相承,基本上出現了五大姓。
張
1、出自黃帝之後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又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由上這兩條史料的記載可看出,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
張姓圖騰這一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張姓,因揮住在尹城國的青陽,亦即清陽,清陽在清河以南而得名(今河北清河縣東)。其後望族也出於這一帶。是為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 張揮。張姓的誕生很古老,約有五千年歷史。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一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為生,弓的發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一賜他“張”姓。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補充據說張姓的始祖名“揮”,他是黃帝的孫子(一說是黃帝的兒子),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了弓箭和網罟 (gu)。弓箭和網罟作為當時的新的生產工具,使人們可以獵取更多的鳥獸,捕撈更多的魚蝦,又能夠減少猛獸對自身的傷害。揮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產弓箭和網罟為業,於是他的後裔就以“張”作為自己的姓氏。
張氏祖開創村莊,逐漸壯大,人口蔓延,故事淵源流長,三百年間,姓氏增加,至此一列分解,
張氏在整個神州開掘的年代,一直延續張氏基本保持著原來的家譜一直傳承,自開創至今已分四類:1上院2下院3後場4山窪上
張 | 上院 | 下院 | 後場 | 山窪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以上搜材料待編輯 | |||
11 | 搜材料待編輯 | 搜材料待編輯 | 搜材料待編輯 | 搜材料待編輯 |
12 | 輔佐達 | 搜材料待編輯 | 搜材料待編輯 | 搜材料待編輯 |
13 | 珍珠有江湖淵潭素海 (明) | 千信儒 卓仰(明) | 玉金勇全仁(明) | 代朝岐(明)*賢涵 * |
14 | 發榮鋒偉雄海道德鴻艾帥棟樑(生) | 彥良倉財源吉祥慧動忠慶青(生) | 金輝歸月亮顯恆鐸茂禹美錢(生) | 斌卓(生)恩毅宏 |
15 | 軍禮強柏波濤斌騰慶權(其他不詳) | 存真茂吉 | 義發柱斌 |
備註:以上表述大致已寫,未知的後將待寫,人名未按次序長次分
高
據一九九五年出版的《靖遠縣志》載:靖遠高姓淵源:居地石門川,原籍山東渤海,明初兄弟三人隨肅王戌邊,其中一個初遷固原楊郎莊,明萬曆時承學戌邊卒,子遷戌哈思堡,旋在石門川報墾入居,傳至耀陽為十二世,吊吊坡、張家莊、東川有支裔,另一個諱殿候,征西至條城,後徙靖遠城,中寧、中衛、海原、皋蘭、榆中、會寧、白銀有支裔。
高步(發榮強時) | 高(華賢)陽 | 高(南配全)陽 |
高(忠勇有福得)陽 | 高國(琳璽宗珍珠寶) | 高國(斌偉....) |
孫
孫育德 | 孫育儒 | 孫育勤 |
孫正歸、輝 | 孫正霞、? | ? |
李
李家原有兩大家現今李玉傑移居蘭州,只余李賢家族在張家莊,其子孫有李玉壽
何
何氏現有何天成何天慶兩大家
何姓移居在此已接近百年,不過不斷地變化,現在只剩餘何天慶和何天
根源追溯
原來在八十年還有少量的狼群出沒,沒有幾年,人類趕走了他,都生存在文化和無野獸的自然村。
張氏歷史悠久,枝葉繁茂,人才輩出,家傳之寶世間罕有,各方藝人才貫古今。相傳張姓來源於上古時代。中華民族的先祖黃帝第五子之孫“揮”英勇善戰,發明了弓箭,因而黃帝賜姓“張”,張揮便成了天下張姓人的先祖。張姓和“姜”姓、“姬”姓一起成了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三大”黃帝嫡親姓氏。
“張”字代表“勇猛、正直、忠誠、不屈不撓”的精神。事實證明:張姓人代代相傳,性烈如火,忠君愛國,多才多藝,歷史上著名的漢代開國軍事家張良,三國桃園結義猛將張飛,醫聖張仲景,科學家張衡,仙聖張天師等都是張姓人的佼佼者。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無法考證和我劉家寺張氏一族的淵源關聯。
“子孫蕃衍,人丁茂興,耕讀傳家,如滾滾長江,滔滔不絕,似綿綿崑崙,代代相傳。詩書處世,耕讀傳家,戰天鬥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源遠流長,花開寰宇,根滿天下。而今,靖遠、平川、景泰、中衛、會寧、海原、青銅峽、蘭州、西安、西寧、烏魯木齊、營口、伊春、倫敦等地皆有我張氏族人定居,且人才輩出,捷報頻傳,以文事成名者有之,以戰功卓著者有之,以發明創造者有之,以旋壺濟世者有之,以造福桑梓者有之,行行出狀元,事事顯威靈,據不完全統計,現有丁口一萬餘人,其中地師級2人,縣處級24人,專家、教授4人,高級職稱60人,已成當地大姓望族,殊榮獨享,一枝獨秀。
張氏相傳至今,有四處聖地令族人敬仰——
一是“邊關要塞永安堡”
這是我始祖及前六世先祖屯墾戍邊生活戰鬥過的地方。位於哈思山脈西段泰和山北麓的一個川道里,南枕松山,北接黃河,由西南繞道石門經裴家堡可通靖遠。向東經腰站、論古可到興堡川,左轉石門鄉,就轉至張家莊,繞道水泉也可直達靖遠。是明朝在靖遠設立的邊關要塞。
明朝中期,為防止北方民族侵擾,靖虜衛(靖遠)防禦指揮中心由迭烈遜、打拉池遷至永安堡。1569年設堡,1571年建成。堡為長方型,南北長475米,東西寬350米,占地233畝。耗金二千餘兩,駐軍長達340年,駐防將士屯墾戍邊,使荒山沃野變成了良田,邊境很少發生戰事,百姓安居樂業。
張氏始祖做為張家莊的“開拓者”,為張家莊的建設開發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也為我們後代子孫積下了豐厚的精神財富。今天,張家莊已成為石門鄉政府所在地,鄉臨所產泰和龍泉,美酒飄香,沁人心脾,名揚華夏。
巍巍泰和山,悠悠天地間,
山山蓮花瓣,婷婷松柏仙,
泱泱佑張門,代代揚英名。
釋義:
全村主要以張氏人居多,也算是個小小的村莊部落,在未改革開放【也就是在解放前,還屬於永安堡管轄,當時被稱謂張莊社。】
有文載記:張家村,方圓如盆槽,眾山包裹,北依泰和,其越嶺高觀山風,註腳瞭望十里哈思山,陰陰暗暗,近視松木蓬亂茂密蔥鬱。
四百口人,定居十七世也,雜居何,李,高,孫五姓宗室。世代亦農亦工,躬耕拓田九百六十餘目,春清明後雪融化,便可初播下種;良田靠天祈雨,常年風調雨順甚少見,多半耕田布遍山嶺中層,坡度偏高,降雨量不恆定。春來萬物復甦,生物喚醒,尤以草木可見,發芽露角,清晰氣新,天下無地可鑑比。
張大溝山深木秀,谷分三叉,左叉直通陽山,也是哈思山脈脈搏,山色韻麗擴張,冬季少來人也,有牲畜吃草山中,春夏秋農忙。張家村發掘山泉源根沙石河床底部,其泉經雨雪沉積山曾內部,在由谷底滲出,張氏人聚池圍儲引管輸進村郊,在蓄池肩挑飲用,水甘甜清澈無雜,十里皆知。四十年前,無泉水時,皆是鑿井三十米可得水,其水苦澀鹹味明顯。
穦臨張大溝山系煤敦窪,曾開洞取煤,因不知煤源,到處開採,
張家莊文字載讀
【張家莊,狹小,地勢高蹺,高山圍堵,隱逸秀麗,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清泉濃郁傳承,夜幕暗下,夕陽西墜,回首往事悠悠哉,窮苦幾代今已轉化。靖遠張家莊,中國西部一個文明古老的村落,黃河上游一方生機蓬勃的土地。她處於黃土高原西北邊緣,位居甘肅省中部,山環水繞,地域遼闊,鐘靈毓秀,人文薈萃,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澱深厚,自古就是連線中原與西域的必經通道,】
環境描寫
【大山深處迷茫怏然,空空氣閉望城朝前,東日旭輝,溫馨寒氣,從山這邊看山那邊。那條溝,石頭,沙子,左看右看還是,洪水常傳刷了路道,山上的人,山上的家,上下攀緣,山里水,滲入腳底,挖出來是泉水,溝、洞、涸、爛,是村裡的樣子。田裡的穗靠著土,土靠著天上的雨。人渴望錢,錢渴望的來,來財之道在何為?一個眾人難答的題?】
歷史生活寫真
由改元清史初,明末置氣,北方眈眈荒蕪,三百年間同曉夢,設處置邊衛治安,明氣大衰,清順治一統江山,據此,已是蕭條年景,鼓勵就地農耕畜牧,永安堡左右環山,東起泰和山,隔重山谷為哈思山脈,自古森林。永安堡存生子民數不勝數,荒誕了正常的秩序,張氏祖自發阻止就地耕田植木,開掘水源,發現泰和清泉十幾處,水甘甜爽口,富含各種人體所需元素。
張氏祖徒步翻山至張家莊,見此處茵茵綠顏,抱石伏龍橫穿,中間一峽谷,作為絲綢之路的支線。當時,滿片樹木生長,對面山上野狼成群,飛鳥布滿了天空,叫聲比人聲吵雜。四處成積的雪水隨處流。
世外桃園的稱謂是人際甚少,景色優美,和別的地方不同,可張家莊就是這樣,那些生活像生活在大山裡的鳥兒。
最早時期民以耕餬口,漸後來以物換物,能在縣市謀生,乃貴者(人才或幹部)口贊,能有三餐飽飯足矣。
從上世紀算起,雨水充足,山野綠顏照見,
後至民國中期,旱年接連,物流不通,封閉枷鎖,遇上了自然災害,自不說肚空人衰,漸後來的年代,地主把大片土地私有制,民以租雇度生,殘酷的剝削,在整個社會一致,張家莊也如此,據前人傳,民國十八年餓死一層,永難忘這段歷史。
雖說解放了,日子會好過,只不過略勝一籌,少了剝削的壓榨,可共產共生的生活,只是謊言了一部分人,從古至此,沒有更大的轉變,只不過要求是溫飽,但還是不能滿足,更糟糕的是鬥地主,中農,富農,這樣的做法好像是笑話般的小說。
歷史寫的好,國富民則富,國建穩固,窮困的爛攤子,要全民族來建設,加之社會外封閉,思想惡念,民生雪上加霜,苦不勝堪。六零年的還國債,大躍進的謊言,文化大革命,這些運動都是頑固派的新玩法。
正真的好日子是後來者的,土地下放了,拓天墾荒,溫飽划去了,科技的進步,國家的富裕,美好慢慢開始了。
但這些困苦張家莊人都挨著了。
人文歷史
風雨洗涮了幾載有幾代,大的變動發生了。
四百年,忘記了功名利祿,人才輩出甚少,至民國時後才出現了一些有作為的人物:張達文,張明淵,張明卓,張明金,張生金等人物,在市級等單位工作
張達文,又名張友三,民國時期加入共產黨,做地下工作,冒著生命危險,為建國立了許多功績,解放後,任蘭州某棉紡廠廠長,後被打為右傾主義,現逝世,在張家莊,還看見他的碑記,其影響深遠,。
張明卓 早年你年少時,赤腳追張友三至蘭州,任蘭州某機關工作,現逝世,定居蘭州。
張明淵 張友三提攜,曾在蘭州某處學習,後再靖遠武裝部工作,因病轉至雙龍鄉政府工作,現以病逝。
張明金,張生金,皆是父侄關係,現在白銀工作。
大的搬遷,走入新開發的農村,張家莊的少半人群,安居在五合,東升,旱平川,劉川等水利貫通的地區。
張生髮 張家莊人 原白銀市長通電纜廠廠長,現移居白銀
張生輝 張家莊人 白銀人事局副局長 移居白銀
李玉傑 張家莊人 大學 研究生碩士學位,今就職於蘭州電力科學研究院,定居蘭州市
張生梁 張家莊人 高中 工作靖遠五大坪農場(銅城監獄分部)。安居平川區
張生周 張家莊人 高中電力專業,經過幾次復讀,熱誠的考學希望,不懈的努力,最終成功。曾在湖北葛洲壩學習,現工作在白銀市大峽水電處,定居白銀市。
張生祥 張家莊人 大學 化工專業(甘肅理工大學)現工作於新疆石河子天業集團
張宏 張家莊人,大學(蘭州鐵道大學)現就職西安某處
張林山,字【中龍】號【得意先生】國中輟學,現散居無錫奔波,遠見的思想家,文學家,書法家,出新的革略,創新的思路,奠定了張家莊的家風。著作有《雁行》《雪無跡印》《宇宙空間》創作中。格言:山水再轉,沒有說大路是平坦的,需要的是開拓。烏雲遮頂吾志高。現在創業前線,計畫創業成果:
1得意來胡油一級壓榨有限公司
2得意來網站
3林山影視片製作中心
4得意來世界連鎖
5雀鳥新動力機車
6林山電視台
7泰和旅發展
張家莊大事記
大約三百年前,張氏在這個村莊遷徙定居,開始家族歷史的篇章。
公元1879年以後,爆發了回民造反的生死裁奪,倖免餘留滴血子孫延續後代。
1990年以後,一切似乎平靜,也有著地主階級分歧化。
1928年民國十八年,人們遭受了生死的考驗。那年幾乎連年無一點雨落,死去一層的親人。
1949年解除了地主統治的土地僱傭制
1958年——1960年天氣大旱,加之國家負債,大煉鋼鐵的運動的開始,大躍進的呼動,人們生活在衣食最窮迫的境界。
1982年土地承包下放。
1989年村民開始淘汰了石磨加工,改為柴油發動型的加工。
1990年張家莊擁有了自己的一所正規五年義務國小,張莊國小。
1991年經縣市政府努力。石門鄉政府將照明電接入村中,翹首企盼的光明進入鄉村百姓家,不再用煤油燈芯照亮。
1993年有少量的黑白小英寸電視落戶少數富裕家裡。
1994年後,開始出現了彩色大英寸電視,也有了當地無線傳來的電台,收視有:中央電視台,甘肅電視台,景泰電視台。至此以後慢慢出現了DVD,衛星電視。大大提高了農民的文化需求,從而改歌舞撇去了地方戲劇——秦腔。
1996年農民出村打工,擴建房舍。
1998年,農民開始購買了播種機械,柴油發動三輪車,改變了鄉村運輸的難題
2000年,致富更上一層樓,手機進入尋常百姓家。
2002年有泉水改制為自來水。
2004年九年義務教育免除收費
2005年通信網路改制
2007年退耕還林初見成效。
2008年規劃搬遷工作正在落實。
2008年-——2009年鄉政府應國家回響,向農民全部開通村村信息通,把行動電話網路技術普遍各山腳,並贈送衛星接收器和扶貧福利,包括麵粉和衣服等物品,大部分村民都參與了社保醫療合作機構。
2009年發展與規劃籌備中。
區位
從遙遠的省城蘭州駕車需二百多公里,穿谷翻山,才能來到。他離縣城——靖遠相距七十公里。石門鄉主要有一條絲綢之路支線,從水泉鄉——裴堡村——張莊社——石門村——哈思街——黃河——景泰縣——新疆——西域疆國
從張家莊向南穿山十里,就可以直達黃河邊,叢山中無草生,礦石豐富。從石門下經小口,直接進入黃河渡口,靖遠縣地處甘肅省中部,位於東經104°13′至105°15′,北緯36°至37°15′。東行車經過水泉進入五合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接壤,南與甘肅省會寧縣毗鄰,西南、西北、東北分別與甘肅榆中縣、景泰縣、寧夏中衛縣相連,西與白銀市白銀區交界,白銀市平川區從中析置,將縣域一分為二,形成南北相對的兩個部分。東西間隔120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總面積5809.4平方公里。國道109線、省道靖(遠)天(水)公路、鐵路白(銀)寶(積)線從境內通過,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從縣城西至白銀60公里,西南距離省會蘭州130公里。張家莊區位優越,物產豐富。她處在黃河上游古代中國遊牧文明向農耕文明的過渡地帶。很久以前,境內森林遍布,水草豐茂,曾經是古人類理想的遊牧場地。由於黃河穿境而過,雨水充沛,河谷兩岸大片沖積地帶土質肥沃,光照充足,自然條件適宜早期農耕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張家村
張家莊聯繫路線:
白銀西——109國道靖遠——平川——水泉——裴堡村——張家莊——路莊村——石門村——下至哈思轉小口村直達黃河——橫轉硝水村——雙龍鄉——東上泰和山
石門鄉張家莊位於靖遠縣西北部,東接平川區,西連景泰縣,距靖遠縣城76公里。地處哈思山山麓上側,總面積414.7平方公里,黃河由南向北流經境內46公里。山大溝深,梁峁遍布,溝壑交錯,最高海拔3017米,最低海拔1300多米,年降水量230mm,年均氣溫10.6℃,無霜期200天。哈思山位於靖遠縣北部,呈西北——東南走向,群峰巍峨,山巒逶迤,氣勢磅礴,雄偉壯麗。它北臨黃河,南連興堡子川,綿延百餘里,儼然一道天然屏障,橫峙祖國西北大地。在其支脈松山、太和山、大峁槐山之上,履蓋著大面積茂密的原始森林,駐足遠眺,但見鬱鬱蔥蔥,景致綽約,仿佛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突兀眼前,誘人遐思,令人神往。若身臨其境,只見古樹參天,灌木叢生,蒼松翠柏,挺拔俊秀,清風襲來,林濤陣陣。相接的路莊村,老崖村,二合村,裴堡村,都可以目睹到哈思山的美麗。哈思山林區不僅是縣境內稀有的原始森林景觀,也是甘肅省面積較大的水源涵養林,自然保護區。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銜接泰和山脈,泰和山與張家莊盡三重山之遙。大峁槐山為境內第一峰,張家莊就在峰腰邊側,在其東側便是雪山,因山頂積雪深厚,常年不消,遠遠望去,銀光閃爍,蔚為壯觀,有“雪嶺堆銀”的譽稱,為靖遠古八景之一。康熙《靖遠志》記載:雪山,在北一百二十里,西距黃河,南接分水嶺。峰巒層列,岩壑橫峙,松柏嚴茂,鳥獸蕃庶,積雪冬夏不消。遙望清嵐素霧,亦一方之名勝也。明朝嘉靖三十三年及三十五年侍御蘇州人宋賢、詹理閱兵靖遠黃河邊,曾游此山,題詩紀勝。
哈思山區東有名貫古今的佛教聖地雪山寺,西有聞名遐邇的泰和山,宛如振翅飛天的鳳凰,俯視群山大川上,恩澤各縣區府,我張氏族人遍布眾山簇擁的哈思山區周圍各地,後裔興旺發達,房房興盛,代代發達。主要居地劉家寺、城川、小川、九隊、十隊、松柏、五合等地環境怡人,又如開屏鳳凰上一個個美麗的畫結,令人神往,福澤綿綿。確似“雙龍”騰飛,佑兆張氏子孫攜“長弓”而遍華夏,望皓月而涉四海,四季長安,永世吉祥!
——————————
張家莊人物
老人物 | 張明湖 | 張明信 | 張明岱 | 張明潮 | 張明江 | 何天慶 | ||
孫育勤 | 孫育儒 | 高步發 | 張明賢 | 張明千 | 張明有 | |||
新人物 | 張林山 | 張生道 | 張生棟 | 張福 | 高智德 | 孫正規 | 張波 | |
高勇陽 | 張生偉 | 張生紅 | 張生彥 | 張生吉 | 張生愛 | 高慧德 | 張壽 | 張柱 |
未來前景
誰也不敢想像張家莊的未來,因為在這個小小的村落,也經歷了風雨的考驗,他的發展需要有實力的資本家能夠為家鄉再造桑梓,才可能創造新的神話。
正想:怎樣脫貧致富,發展養殖業,如何走出小圓圈。
假想:團結奮鬥,集資發展,讓更多人享受新社會的待遇。
創想:開闢一條趕上現代化的柏油公路。
夢想:入住琉璃晶瑩,漂亮的樓房。
構想:建造幾家屬於張家莊自己的企業
幻想:綠化自然,變成萬人瀏覽的自然村美景
張家莊是一個暫無發展策劃的地點,也沒有什麼特別特色的。需要我們來創造。這是一個大的難題。
未來將交通流暢,恢復當時的自然風貌,回歸當時團結一氣的精神。
傳言故事:
1據村莊老人敘述,相傳在張家莊張氏家譜十世,有個不知名的祖先,在煤敦窪山上挖煤,獨自一人鑽進煤洞,裡面叉洞較多,掘井深邃,只有清油燈照亮,不知什麼時候,他竄了許久,也分不清是白天和黑夜,肚子很餓,是迷糊還是清新,他發現了潛藏的大量煤塊,他想走出來,讓家裡人一起來挖掘,可是黑洞洞的,油燈耗盡,黑暗和飢餓,走不出煤洞,就這樣只有陪伴死守,可嘆!(真實事跡)
2陷害事件:張姓家族總為一家,後分四家,分別為:上院,下院,後場,高哇,此故事帶有迷信色彩,下院的張明?(乳名叫濉虎)曾經娶妻二個,皆是殘疾和疾病,都夭折。又娶三妻,又不中意,此女帶有瘋病和傻痴,叔父們皆覺得丟臉,決心除去生命,生存是累贅,四五個親屬,用榔頭砸死,想誣陷,首先想到的是張明素的父親,因為他是地主,黑夜中抬屍去,不料地主門狗狂叫,難成此策,只好商量填埋離村較遠的廢井裡,用沙蓋之。過了許久,此女鬼魂不散,為了申冤,張家村當時被稱張莊社,屬於永安堡管轄,張莊供銷社,就在附近,夜裡睡兩人,木門呼呼打開,警覺兩人,只見一個披頭散髮,渾身血跡的瘋女,嚇得魂不附體,那女要申冤,嚇得蓋被不敢語。次日不敢再睡,上報永安堡。公安來勘察。
可是勘察了幾日,還是無可根據,卻有失蹤現象,但還是不知屍體藏處,後得下策,問當時神算問時皆知的張明珍的父親,他說可能在埋藏地窖或井裡,搜查了遍地的地窖和廢井,還是無果,最後到了真正埋藏的那口廢井,先讓張兆利下井,上來說沒有,六歲的高步雲,說跟在張兆利的身邊了,別人都看不見,為他一人可見,說明是鬼祟。急派下院的人抬出來,就這樣終於水落石出了。
3據說張明素父親乃是地主,曾藏有三幅珍藏,1白菜圖,此圖上的白菜繪畫的活靈活現,簡直象真的。2飛鷹,飛鷹的特製更像飛在空中,羽毛手摸如真。3范正素字帖
4相傳張家莊在民國初期,狼群很多,一個家庭,母親讓孩子在外面玩耍,母親在做飯,孩子說一條黃狗來了,母親認為沒事,讓孩子呼喊趕出去,可是等了好一會,及看不見孩子,追出去看見一條狼叼著咬死的孩子,母親回家傷心喝藥而亡。過了幾個月,孩子的衣服還遺留,另一個家庭的母親,路過撿起來給自己的孩子穿戴,當日晚,死去的母親鬼魂,撞開門說:“你看我的孩子那么可憐,你還拿衣服。”說完離去,次日,燒衣化解,可嘆,糊塗。
5回民反叛:燒殺掠奪,
地理天志
從地表來看,張家莊屬乾旱地點,高起落低溫,冬夏風多,沙塵從遙遠的內蒙與景泰傳來,雖離黃河不遠,雨水不均,日照強,紫外線強烈,莊稼不能灌溉,本是地理所限,這個村莊坐落無序,山體坡陡,陰部土質呈黑,陽土質顯黃,在整個四季晴空碧藍多見,空氣清爽,乾旱限制了農業的發展。
在村莊巍峨的山包裹下,峽谷縱橫交錯,夏秋洪水從一條千百年的乾枯河床漫流,山路崎嶇陡峭,山系破爛不堪,峽谷多沙石,百年來村民艱難地走過來。在這個神州版圖上來看,在腰半,在隴轄圖紙在中部。
地表常年乾燥,歷史至今雨水一直斷斷續續,猶如網速時多時少,有人曾開發旅遊勝地,只因地理自然條件惡劣,結束了。
子午年,辛酉年兩年曾不斷出現過蝗蟲災,從歷史數字掐算每四年洪水相繼暴漲入黃河。甲寅年張家村地表出現過地下水溢。
同治兵燹在劉家寺
1866年(清同治五年),劉家寺遭遇回民兵燹,一百三十多年過去了,其悲慘境況令人難以忘卻。1862年,陝甘一帶回民造反。1864年白彥虎、馮清厚帶領一路騎兵攻破打拉池,占領水泉、黃灣、陡城、東灣、馮園,攻克靖遠縣城,接著在沿河一帶進行洗劫,全縣除老龍灣、砂金坪兩處外,其餘全部被回民占領。同年農曆5月,戰火殃及劉家寺,造反回民紮下營來大開殺戒。雖然劉家寺平地有堡,紅崖有窨,山頭有墩,但是分散的、單純的、消極的民間防禦。紅崖窨子失守,張氏家族上百人命喪黃泉。張仲俚夫人張劉氏為了家人免遭殺害,大義凜然,怒斥頑凶,最後慘遭殺戮,壯烈犧牲。仲元公面對濫殺無辜之群凶,奮力拚搏,終因寡不敵眾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整個劉家寺硝煙瀰漫,哭聲悽慘。同年冬天,由於糧草不濟,造反回民大隊人馬離開靖遠向皋蘭挺進,小股人員仍在四處作亂。直至同治十年1871年清政府派左宗棠親率大軍徹底平息了這次回民造反。戰火延續十年,無數生靈遭塗炭,僅靖遠縣死亡十萬餘眾。
同治年間的1866年5月上旬的一天,回民戰亂殃及劉家寺。我張氏大房支系妻兒老小及內親田氏、懷星曹氏為避戰亂躲進紅崖窨子。造反回民用火攻焚燒,除親戚曹萬春和張氏十六世孫張明善二人幸免於難,其它人均慘遭毒手。當時,明善公年僅十一歲,被一姓張的回民虜走。被虜之後,明善公一心想著逃回,便發生了“三擄三逃”的驚險故事:第一次是明善公乘在亂骨堆(今永新)的水溝里獨自飲馬的機會逃跑,直奔劉家寺。第二次是逃回後被姓張的回民抓住裝進口袋裡,放在蒲灘回民營中,半夜裡被同被抓來替回民縫補麻袋的袁氏老太太解開口袋放走。明善公跑到上堡的堡牆上呼救,剛被吊上堡子,回兵就追來了。第三次被抓後,被帶到亂骨堆武家院子,回民懷疑明善公有脫袋術,而將麻袋口死死紮緊。不料“吉人自有天相”,當晚靖遠縣金縣長帶隊平叛,從沙金坪打到亂骨堆,驚跑了回民,明善公得以第三次逃脫。
逃脫後,明善公被三房族人張綍收養,十三年後娶妻成家。一百多年後,這個“大難不死”的福將後裔人丁興旺,事業有成,使我張氏大房得以重新崛起。
張家莊在緊隨回民的造反時,想到的是鑿深洞藏匿,可是當回民正真來臨時,他們的行蹤被發現,回民殘殺了未逃離的村民,連藏匿山洞的百姓一併活活火燒致死,可憐無辜,倖存的張姓發展至今,散步在雙龍鄉永安堡,石門村等地。
6
張家莊發生的離奇事
1後場其中一家人,晚上做灰豆飯,加鹼時錯把碳銨加入飯中,一個小孩子不願吃外,其餘無倖存的。
2 張生歸在建房的時候,挖土方,侄兒幫忙,可是大人沒有在,大片的土方坍塌,將一個侄子淹沒,可是傷心也是無痛欲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