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石門村屬石山、丘陵地區,共有林地面積222公頃,耕地面積3797畝,其中水田1900畝,經濟收入主要以勞務輸出及農業為主,主種水稻、玉米、花生、黃豆及種桑養蠶等,養殖業主要有養豬、牛,養雞、鴨等。
全村設有一所國小教學點,師生共294人。三里——中可柏油路穿過石門的南端,塘紅至忻城沙路穿過中間。全村通信網路大部分面積已開通,居民與外界信息交往頻繁,市場經濟意識加強,石門經濟將有所發展。
石門村是一個革命老區,村民們有著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從明朝的“八塞起義”至中國的解放戰爭都留有石門人民的足跡,他們為追求自由、追求幸福而奮鬥著。
石門村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石門莊的石南海泉水塘,灌溉面積約450畝,其泉水噴涌流量大,但也有斷流的時候,就在1963年大旱,泉水斷流,村民從泉水塘中挖出沉澱物,沉澱物經歷史學家鑑定,石南海屬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石門有豐富的民間故事,著名的“特掘”流傳全縣內外;“特掘”是石南海水塘的蛇仙,認石門莊一寡婦為母,寡婦死後無人送葬,蛇仙用一狂風送到石門莊南一山洞安葬,此洞深幽,有一石酷似挖木形狀。此故事呈現了石門人民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
廣西壯族自治區
南寧市上林縣
塘紅鄉石門村,地處
上林縣西北部,距離上林縣城約50公里,總面積2396公傾,現有人口4600人,以壯族人為主。總耕地面積3200畝,人均土地不足0.7畝。石門村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石門的產業結構比較單一,主要的農作物是稻穀和玉米,間種少量黃豆、飯逗、綠豆、花生,經濟作物有桑樹,幾乎沒有什麼礦產資源。
悠久歷史
石門村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人類,並出現了神話傳說中的
龍母文化。石門村具有悠久的革命戰爭傳統,在明代,廣西暴發了一次歷史上規模僅次於金田起義的八寨起義,當時的石門叫石門堡,屬八寨中的剝丁寨,是八寨起義的最南端重要關隘。在上個世紀中期,石門成為上林縣下北區革命的發源地,是藍慶義同志領導的游擊根據地,是粵桂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五團第一次會師的地點,也是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116師與粵桂邊區縱隊第八支隊第二十二團會師的地點。
文化教育
石門村非常注重文化教育,解放初期,石門就成立了塘石鄉第一中心校,1957年在石門創辦廣西第一間民辦國中。從上個世紀到現在,石門村人才輩出。解放前,石門考上大學的有10人;解放後,石門村出國留學的有7人,博士生導師1人(譚永紅,現任桂林電子工大校長)。在讀博士後1人,碩士研究生8人,大專以上的203人,中專107人。其中正省級1人(藍慶蔚,早年在蘇聯參加周恩來組織的地下黨,回國後參加八路軍,後來成為解放軍某軍區的司令員),廳級幹部3人,縣處級28人,科級52人,軍隊幹部15人(團級2人,營級5人,連級8人),有高級職稱15人,中級職稱5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