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峽,以奇險高峻著稱。峽高147米、長1公里多,寬僅有30多米。站在峽頂俯視,好似一刀砍下的痕跡;站在峽底仰視,只見頭頂一線天。峽壁堅直,兩相對峙,儼然一座石門,門中流著黃著川河水(古為麗水)。河東岸闢為車道,進了峽門朝南看就是古浪水源地毛毛山脈(古為金山)。峽門北為橫山,兩山夾川就是有名的黃羊川,古年公路橫貫東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門峽勝景
- 特徵:峽高147米長1公里多寬僅有30多米
- 環境:除了草原就是無盡的森林灌木
- 相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人文歷史,自然資源,
人文歷史
石門峽確實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關。明代"松山之戰"就從這裡打起。明萬曆二十六(1598)年,巡撫田樂、總兵達雲與阿赤兔(元蒙舊勢力)的松山之戰,在東起松山,西止烏鞘嶺北地區展開。田樂用四面包剿的戰術,命甘州副使李景元帶領兩河壯士,從黃羊川進軍,扼守石門峽天險,與阿赤兔激戰於山巒林海間。阿赤兔占敗,被明軍斬首800多級,生俘9000多人,驅除了盤踞松山100多年的抗明勢力。峽西頂為西龍洞溝,怪石懸崖,松柏蒼茫,古為佛教對地。建有寺殿20多座座座重檐翹角,金碧輝煌。可惜在1958年大煉鋼鐵時拆毀。今復建了六七座有的還建在懸崖石壁上。與往日相比雖相差甚遠,可也不巧玲瓏,為石門峽添了一分景色。懸崖上還有開頭似龍的三條石嶺,人們叫石龍。一條大龍張芽舞爪,欲堵石門。當地有60年一斬的傳說,說斬婁的龍頸60年會長成原樣,不斬會把石門堵住,不但人們進出石峽爬山越嶺,多走幾十里路,而且把黃羊川河水堵死,古浪川區的人民就不能生息。峽頂東為東龍洞溝,是道家仙境,高宇早毀。溝中的灌木林中有幾個石洞,都有不少神奇的傳說,其中一種說法是取銀洞。傳說洞內銀的儲藏是一窩鍺,一窩一窩的。有個風水先生看中後打洞取銀,取出一窩,就地架爐冶煉,除沒除鋅就是白銀。現在尚有煉爐遺址。這裡到底有無銀礦不得而知,但毛毛山一帶確有鎳礦,峽中還藏有沙金。
石門峽的風光勝景確實迷人。一出石門峽,豁然開朗。首先展現在眼前的一河兩岸的大草原,白氂牛、牡羊群遊牧在青青草中,集群時像白雲朵朵,分散時似繁星點點,駿馬奔騰像條條赤練,美不勝收。這裡的馬屬貧口驛紅色馬種,濃密,體態雄駿,靈敏易馴,拘乘兼用。這裡自古就是國家的軍馬集養地。峽東叫馬場的地方,地跨古浪、天祝兩縣,有一條到峽中飲馬的走道,現在仍叫"飲馬溝"。峽口以南的西大灘,自古就是賽馬場,每3至5年舉行一次賽馬會,漢藏人民都參加。騎手們騎上自己的駿馬大顯身手不僅賽跑馬,還賽走馬。騎上走馬,快且平穩,猶如坐轎。清代古浪知縣徐思靖所詠"石峽濤聲"一詩,對石門峽風光的描寫極為生動、逼真。現在峽水雖沒古時的大,但情景依舊。峽中有很多水沖的旋窩,人們叫"龍窩",深不見底。據說,解放前夕,西大灘有個大牧主的夥計,拉幾車大米過峽時翻了車,將大米倒在了'龍窩"中,不久,這車大米在百里之外的土門泉腦泉眼中噴出,真讓人不可思議。本世紀70年代,古浪縣計畫在石門峽修水庫,鑽探時發現峽底有很多涌洞,水從涌洞漏去不少。所以,泉腦泉眼涌米也就不奇怪了。水中還有一種藍色的石頭,上面有彎彎曲曲的花紋,有的像柏樹枝,有的像珊瑚樹,千姿百態,嫵媚可愛。
自然資源
石門峽一帶除了草原,就是無盡的森林、灌木。夏秋季百花齊放萬紫千紅。就是嚴寒的冬季,茫茫白雪中也有花開。有些雪洞裡開著一種荷花形的黃花,黃花瓣和綠條葉上都長著細細的絨毛,散發出一絲絲清香。山上長著一種小草,名叫香草,濃郁芳香,遊人必采。特別是姑娘們和年輕媳婦,采上它裝香袋,繡荷包,身上戴,送親友,讓石門峽的芳香飄揚四面八方。
林中狍鹿、香羊、黃羊在奇險小徑跑來跑去,有時臥在懸崖上一邊倒沫,一邊看峽中的車輛行人,悠閒的姿態,使人羨慕。雪豹、狼、狐狸雖然少了,但在夜晚還能聽到它們的嗥叫聲。
峽壁上的皺褶石縫,是蒼鷹、飛鳥栖息的處所。它們在這裡生兒育女,繁衍生息。天晴時翱翔於藍天白雲之間,陰雨時還會俯衝到水面,敏捷輕盈地飛舞,給人一種力的美感。在鷹的領地,藍馬雞、雪雞、錦雞輕易不會出現,它們鑽在叢林中覓食,只聞其聲不見其影。鳥叫最這最脆的時候是黎明,人們還在夢中,被清脆、悠揚的叫聲驚醒。各種珍禽時而獨唱,時而合唱,時而數重唱。只有睡在山林中的人,才能享受到這種美妙的樂章。
每當黃昏時候,人們收工了,吃過飯約幾個朋友,提一瓶"老白乾",躺在大地毯似的、碧綠碧綠的馬蘭上,喝酒、吸菸,有時拾一把幹些放一堆火,隨手采上馬蘭叢中的蘑菇,邊烤邊吃,鮮嫩無比。
每年農曆四月八、五月端陽、六月六、七月七、八月中秋、九九重陽是固定的朝山日。屆時,石門峽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近年來遊人越來越多,石門峽成了古浪人民避暑旅遊的一個優美勝地。王兆生在任古浪縣縣長時寫詩讚曰:
峰迴路轉細徑深, 鬼劈神鑿開石門。
半坡奇松繞翠甸, 一灣清流接蒼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