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人

石門人

石門人,晚期智人,距今約20000年,晚更新世的晚期。1982年在湖南省石門縣皂市鎮鳳堡嶺西山角的燕爾洞洞穴發現人類股骨,這也是湖南境內首次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考古學上稱之為“石門人”,並採集有犀牛化石、東方劍齒象象牙化石等。這是湖南省唯一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點,填補了湖南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的空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石門人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靈長目
  • :人科
  • :人屬
  • :直立人
  • 亞種:石門人
  • 分布區域:湖南省石門縣
歷史沿革,發現過程,文化特點,遺址考古,伴生動物,文化意義,

歷史沿革

石門人,1982年在湖南省石門縣皂市鎮鳳堡嶺西山角的燕爾洞洞穴發現,是湖南境內首次發現的古人類化石。1986年全省文物普查時,又在洞穴中採集動物化石多件,經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實地考察,認定是一處有希望找到人類化石的重要洞穴遺址。1990年、1992年、2006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袁家榮率團與石門縣博物館聯合對1、2號洞穴進行了3次科學發掘。
石門人石門人
在洞穴中還採集有犀牛化石、東方劍齒象象牙化石等哺乳動物化石,從發現的石器、骨器等工具以及並存的動物骨骼化石和某些動物骨骼化石上有火燒痕跡等推斷,該洞是人類活動的場所。

發現過程

1982年和1986年,石門縣文物工作者在石門縣陽泉鄉鳳堡嶺西山角渫水北岸離水平8米多的2處洞穴中採集到犀牛 化石、劍齒象化石和其他動物化石多件。1991年、1993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派專家主持對2處洞穴進行科學發掘,出土了獼猴、豪豬、竹鼠、虎、、獾、中國犀、華南巨畜、東方劍齒象等數十種動物化石和遠古人類使用過的打制石器;還發現了燒骨和經人類加工過的骨器。並發現一段遠古人類右股骨化石和臼齒、下頜骨、趾骨化石,是湖南省首次發現古人類化石,被專家命名為“石門人”。
石門人石門人

文化特點

陶器比較原始,器坯系用泥片貼上而成,胎厚而不勻。大部分陶器的胎泥中夾有炭屑,一般呈紅褐色或灰褐色。器類不多,主要是深腹罐與缽,普遍裝飾粗亂的繩紋。胎泥所夾的炭屑中明顯有稻穀與稻殼的痕跡,是中國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穀。

遺址考古

燕爾洞遺址,位於石門縣陽泉鄉(現皂市鎮)鳳堡嶺西山角,距縣城西北25公里的渫水北岸。在這裡發現湖南最早的晚期智人牙齒化石,還有石器以及大量的動物化石,其發展脈絡是最清晰、最完整的一個古人類洞穴遺址。燕爾洞洞穴是在左側的凹岸的石灰岩陡壁上發育的三層溶洞,相對高程13米,燕爾洞洞穴遺址由兩個洞穴組成,編號分別為1、2號洞,1號洞在北側偏下部位,2號洞在南側偏上部位,兩洞均發育在鳳堡嶺西面的陡壁上,間距7米,相互高差80厘米。洞穴坐東朝西,方向均為270度,洞高出渫水河河面8米。
石門人石門人
1號洞穴,洞深14米,高約2米,洞口為弧形,寬2.8米,深入約8米進入有文化層堆積的洞廳,洞廳里黑暗無光,中央有一巨大的洞頂崩塌角礫,徑約2-3米,角礫的底部有豐富的動物化石膠結堆積。在洞廳東側延伸方向有哺乳動物化石和人類文化堆積,地層共有7層,在第3層出土了人類文化遺物。洞穴堆積層次分明,動物化石豐富,多屬典型的華南哺乳動物群,有獼猴豪豬竹鼠、虎、豹、獾、東方劍齒象等100多件化石。在化石堆積層中發現有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錘等石製品50餘件,以及燒骨和經人類加工的骨器。特別重要的是發現了一段人類左股骨化石、下頜骨1件,以及完整牙齒3顆。2006年5-7月第三次發掘1號洞T7中,又相繼出土了完整人類牙齒3顆,為研究湖南古人類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
石門人石門人
2號洞穴在1號洞穴左側8米處,略高於1號洞穴。洞口呈弧形,寬10米,高約2米,深13米,內寬9米,洞內堆積較厚,地層共有5層,在第3層出土了哺乳動物化石和打制石器、骨器。石製品多保留有自然礫石面,岩性為砂岩和石英岩,石器分為兩類,第一類為細小石器,全部為刮削器,主要以黑色燧石作為原料,石器製作方法均採用錘擊法,以單面打擊為主,少第二步加工,骨製品有骨錐和骨器柄端。人類化石系一件股骨中部殘段,呈黃色,中等石化程度,股骨具有清晰的縱向溝紋特徵,股骨嵴粗壯,內外唇明顯,內唇褶曲痕深,外唇相對淺平,從股骨的特徵看,與現代人接近,屬智人。
從燕爾洞發現的石器、骨器等工具以及並存的動物骨骼化石和某些動物骨骼化石上有火燒痕跡等推斷,

伴生動物

伴生哺乳動物化石主要有南方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的種屬,如東方劍齒象、巨貘、中國犀、華南豪豬、獼猴、紅面猴等熱帶、亞熱帶典型動物化石。這些動物種類組合反映了燕兒洞一帶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以山地森林為主,間有河穀草地的自然景觀,由此可知,燕兒洞的舊石器人類生活在一個氣候溫暖,林木蔥鬱,水源充足的山間河谷,這是一個良好的人類棲息地。從燕兒洞的人類文化遺物與伴生動物化石種屬看,時代屬晚更新世晚期,也即舊石器時代晚期。
石門人石門人

文化意義

關於石門人的年代,考古界存在三種說法,經北京大學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測定的年齡為1.5萬年左右,但還存在兩種不同的測定數據沒發表,燕兒洞古人類的年代還存在爭論。
石門人石門人
一種是北京自然博物館原館長周國興測定的可能為5萬—10萬年,另一種是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沈冠軍測定的20萬年。
燕爾洞洞穴遺址發掘面積雖小,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古人類文化信息。出土的人類股骨,是湖南境內首次發現的古人類化石。石門人的生存時代可以從共生的動物化石群得到說明,石門人的生存時代可能為晚更新世的晚期。燕爾洞共有三個化石組地層關係,即I-3組,I-6組和Ⅱ-3組。根據燕爾洞1號洞穴和2號洞穴堆積的地層分析與比較,1號洞穴應為晚更新世,距今約2-10萬年;2號洞穴略晚,已進入晚期“智人”階段,距今1-5萬年。此為湖南省唯一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點,填補了湖南石器時代人類化石的空白,它的發現對於了解華南人類舊石器時代種屬有著重大意義,也為華中地區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可比材料。在考古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石門縣人民政府1989年1月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