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神韻,在鄱陽湖與長江匯合處,展現出“水分林下清冷浪,山峙雲間峭峻峰”的獨特景觀,氣勢雄偉磅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鐘神韻
- 所屬領域:鄱陽湖與長江
旅遊信息,
旅遊信息
在鄱陽湖與長江匯合處,即湖口的東南岸,巍然聳立著石鐘山。它雖然高不過50餘米,但危崖臨流,峻峰壁立,由船上仰視,如與天相連,石鐘山,實際上不是一座山,而是兩座山,都由石灰岩構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鐘,面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擊,響聲如洪鐘,故皆名為“石鐘山”。兩山分據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瀕臨鄱陽湖,稱上鐘山;北面一座瀕臨長江,稱下鐘山。兩山合稱“雙鐘山”。登兩山遠眺,襟帶江湖,波光浩渺,天高水遠,洲渚回合,展現出“水分林下清冷浪,山峙雲間峭峻峰”的獨特景觀,氣勢雄偉磅礴。 雙鐘山中,著名的是下鐘山,突兀崢榮,傲然屹立於長江鄱湖之濱,猶如一把鎖掛在湖口“門”前,故有“江湖鎖鑰”之稱。每到多事之秋,便成為兵家之爭之地。承平之世,則遊人不絕,成為遊覽勝境。山上亭閣玲瓏,迴廊曲折。這些建築結構優美,布局變化如畫。“江天一覽亭”面臨長江,“大雄寶殿”雄踞山巔,“鎖江亭”、“浣香別墅”、“懷蘇亭”、“聽濤眺雨軒”、“芸芍齋”等皆因勢構築,上下錯綜,左右散布,曲徑溝通,迴廊相接,庭院穿插,花牆點綴,顯得處處通幽,美不勝收。 下鐘山不僅人工園林優美,天然美景更引人入勝。山前長江的茫茫迷霧和滔滔江水把山的輪廓鉤勒得格外嶙峋有致。若乘小船從石鐘山腳下駛過,但見紅岩壁立,岩壁上的青松直伸入天際,沒入水中的岩石被浪濤拍打得玲瓏剔透,一行行幽邃曲折的穴縫迎水而入,仿佛通向深深的遠處。如登至山頂極目眺望,只見長江浩蕩而來,一瀉千里,鄱陽湖水萬川歸一,蜂擁而出。江、湖水的匯合處,水線分明,江流混濁,湖水碧清,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劃”出了一條奇妙的界線。 石鐘山以其雄奇秀麗的景色,吸引著歷代眾多的文人墨客慕名而至,留下了許多詩文題記。尤其是大文豪蘇軾夜乘小船,泊於絕壁之下,探訪石鐘,寫下了著名的《石鐘山記》,成為後來膾炙人口的佳篇名記。 |
鄱陽湖與長江匯合處,即湖口的東南岸,巍然聳立著石鐘山。它雖然高不過50餘米,但危崖臨流,峻峰壁立,由船上仰視,如與天相連,石鐘山,實際上不是一座山,而是兩座山,都由石灰岩構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鐘,面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擊,響聲如洪鐘,故皆名為“石鐘山”。兩山分據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瀕臨鄱陽湖,稱上鐘山;北面一座瀕臨長江,稱下鐘山。兩山合稱“雙鐘山”。登兩山遠眺,襟帶江湖,波光浩渺,天高水遠,洲渚回合,展現出“水分林下清冷浪,山峙雲間峭峻峰”的獨特景觀,氣勢雄偉磅礴。
雙鐘山中,著名的是下鐘山,突兀崢榮,傲然屹立於長江鄱湖之濱,猶如一把鎖掛在湖口“門”前,故有“江湖鎖鑰”之稱。每到多事之秋,便成為兵家之爭之地。承平之世,則遊人不絕,成為遊覽勝境。山上亭閣玲瓏,迴廊曲折。這些建築結構優美,布局變化如畫。“江天一覽亭”面臨長江,“大雄寶殿”雄踞山巔,“鎖江亭”、“浣香別墅”、“懷蘇亭”、“聽濤眺雨軒”、“芸芍齋”等皆因勢構築,上下錯綜,左右散布,曲徑溝通,迴廊相接,庭院穿插,花牆點綴,顯得處處通幽,美不勝收。
下鐘山不僅人工園林優美,天然美景更引人入勝。山前長江的茫茫迷霧和滔滔江水把山的輪廓鉤勒得格外嶙峋有致。若乘小船從石鐘山腳下駛過,但見紅岩壁立,岩壁上的青松直伸入天際,沒入水中的岩石被浪濤拍打得玲瓏剔透,一行行幽邃曲折的穴縫迎水而入,仿佛通向深深的遠處。如登至山頂極目眺望,只見長江浩蕩而來,一瀉千里,鄱陽湖水萬川歸一,蜂擁而出。江、湖水的匯合處,水線分明,江流混濁,湖水碧清,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劃”出了一條奇妙的界線。
石鐘山以其雄奇秀麗的景色,吸引著歷代眾多的文人墨客慕名而至,留下了許多詩文題記。尤其是大文豪蘇軾夜乘小船,泊於絕壁之下,探訪石鐘,寫下了著名的《石鐘山記》,成為後來膾炙人口的佳篇名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