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蘊三

石蘊三(1872-1948),字一參,號建勛,名廣權,今湖南省邵陽市新邵縣潭溪鄉東嶽村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六月生。

基本介紹

  • 本名:石蘊三
  • 字號:一參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時間:1872年6月
  • 去世時間:1948年7月
  • 主要作品:《老學今詮》、《政談續》、《燕塵錄》
人物事跡,人物經歷,

人物事跡

與樊錐同學,均系前清拔貢。戊戌變法時,湖南巡撫陳寶箴,銳意維新,興辦時務學堂、南學會、時報館等。譚嗣同、梁啓超、熊希齡、陳三立、唐才常、樊錐、石蘊三等參與其事。變法失敗,陳寶箴等革職,石等被通緝,與樊錐匿處山間得免。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月參與唐才常為首的漢口起義遭追緝,避難上海,得蔡鍔資助,於二十九年(1903)留學日本,初入弘文師範,後入法政大學。三十一年(1905)2H入同盟會,曾自名“蒼石”,以示反清之志,如石之堅。返國後,任船山學社社長,組織湘學會,鼓吹革命,策動學生反清。三十二年(1906)在長沙與譚心休,馬鄰翼等創辦駐省邵陽中學堂,他任教務長,並在禹之謨創辦的唯一學堂(廣益中學前身)兼課。後因禹之謨入獄,避難上海,授學於中國公學。宣統三年(1911)廣州起義失敗,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殉難,他義憤填膺,不怕殺頭,奮筆疾書輓聯一幅:
魯仲連,義不帝秦,君不愛民民愛國;屈大夫,魂游列楚,生者如死死如生。
辛亥革命勝利後,黃興、宋教仁、李燮和等均勸其入仕,由湖南都督譚延閩資送北京觀政,熊希齡、梁啓超先後保薦,辭不就職。民國4年(1915)袁世凱稱帝,蔡鍔由雲南起義,他先一年返湘,佐劉人熙聯桂應滇以反袁。次年,劉人熙一度任湖南都督,他主機要,保送入京,謁總統黎元洪,發交國務院任用,他婉言拒絕。民國6年(1917),范源濂任教育部長,聘他任總纂,著《老學今詮》、《政談續》、《燕塵錄》。後應船山學社同人請,歸任社長和湖南大學教授。著有《說詩解頤》、《尚書今文通釋》、《易象的哲理觀》、《曲台十論》、《說文匡邪》、《老墨管學今詮》等書在上海出版。“一二八”事變,石在上海的著作版本,遭日本飛機轟炸燒毀,無一倖存;存於湖南的,也被焚於民國27年(1938)的長沙文夕大火。

人物經歷

民國28年(1939)日本侵略軍壓境,長沙告急時,湖大西遷,他已年老,辭職歸里,窮居山村,書貼門聯“亂後更無清靜土,焚余猶有斷殘書”,以示憤慨。抗戰勝利後,他已病癱,湖南省政府聘他為顧問,稍有補貼,以充藥費。民國37年(1948)7月去世。《民國人物大辭典》中有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