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將領
簡歷
在元末明初動亂之時,他率眾組成一支隊伍,制遏眾寇,保境安民。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
朱元璋和
陳友諒為爭奪南部中國在
鄱陽湖進行決戰,歷時37天,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投入兵力艦支之多、戰鬥之激烈都是空前的。此時,石良作出了一生中非常正確的選擇,他率援軍攜糧草加入了
朱元璋的部隊。此後,石良“通道於圻春,引兵於
黃崗,直抵陽羅,夾攻湖廣”,為
朱元璋平定南中國立下汗馬功勞,特別是石良取得同安、舒城大捷之後,朱元璋極為高興,據說
曾許諾待平定天下之後封其為宰相。定都南京之後,
朱元璋不僅沒有兌現諾言,僅封石良為武德將軍,而且濫殺功臣。石良“知天命而識時務”,毅然上表請求引退。這正合
朱元璋的心意,他對石良說:你回家做個田園宰相吧。石
宰相屋的名稱也由此而來。比起那些最後被
朱元璋一一誅殺滅族的功臣來說,盡享田園之樂的石良可謂幸運之極。他
死後,
朱元璋特賜了一塊誥敕碑,記敘了石良一生的功績。
地方名產創始人
石良還有一大貢獻,正是他造就了宿松名產——馬陵
打瓜子。石良當年率眾參加
鄱陽湖水戰時,正值酷暑季節,據說石良所帶“打瓜”(即西瓜)深受將士歡迎,
朱元璋之妻馬氏娘娘品之亦讚不絕口。南京建都後,馬氏親口將打瓜命名馬陵瓜,
打瓜子定為貢品。此後,馬陵
打瓜子名揚天下。時至今日,還是我們饋贈外地親友的宿松特產。
人物生平典故
宿松石姓三世祖,其祖父石興宗是個很有個性的軍人,曾因勇且賢為安撫張公闢為都總轄,因政見不合,辭官解甲歸田隱居。受祖父影響,石良“幼習兵書,暢曉大義”。他生活在元未動盪年代,群雄紛起,在兵荒馬亂的年月,名良以保境安民為己任,以胞兄為骨幹,招慕義勇,屯田養兵,築牆設塞,保護一方平安,深得四鄉民眾擁戴。
1361年,朱元璋率兵攻克江洲,石良率宿松義勇赴九江歸順,朱元璋大喜,授統兵元帥,留鎮宿松。第二年,朱元璋被陳友瓊圍困鄱陽湖,一時彈盡糧絕,派人俞通海來向石良求援,傳出“誰送糧,封宰相”的口諭。石良隨即連夜開挖一條三十米的新溝由龍湖直通前江,派船運糧,率部卒三千把糧草運送到明軍手中,朱元璋得救解鄱陽之圍,重賞石良,許待江山定下之後再晉升相位。
1363年,朱元璋又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石良率兵伏擊,陳友諒中流矢而死,其部敗退武昌。不久,石良率部直搗湖廣,全殲陳殘部。後在策立安慶、舒城諸役中均衝鋒陷陣,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戰功,成為一代名將。
在權謀時代,明太祖沒有兌現當初的承諾。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親下誥命,赦封石良為武德將軍,充任指揮,鎮守毫州。1376年,又封武節將軍,屯軍中都重鎮洪塘湖——朱元璋的老家鳳陽直屬中軍都督府統轄,足見朱元璋對他倚重。洪武十九年(1385年),國家太平,朝廷大罷功臣,石良告退,太祖憶起當年許封相位的誥言,這位還算講誠信的皇帝忽然良心發現,深感內疚,乃多給賞銀,囑石良返故里後營造相府,做個“田園宰相”,安度晚年。
石良回鄉後,做了兩件大事,其一大興土木,營造了一進九重的宰相府,石宰相屋因此得名。其二,在宿松縣城當年最繁華處建石氏祠堂,謂之“欽聖門”,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足見其威風。成立“六順堂”,始修“石氏族譜”。石良為石氏祠堂撰寫了兩幅楹聯,其一:
俎豆甲兵千世業 江湖廊廟一般心
這是石氏宗祠的大門對聯,抒發了作者一生的功業與情懷。自古“功高莫過救駕”。石良為朱元璋解鄱陽之圍運送糧草,九死一生,助太祖打下朱明天下,不居功,不要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人格胸襟讓我們想起古代仁人志士,對其肅然起敬。其二:
祖德千年崇禮樂 家風百世擅箕裘
作者在這裡告誡他的後輩要知書達里,學文習武,遵紀守法,美德家風代代相傳。
1393年4月29日,石良病逝於家中,享年74歲,葬於杜濰虎形地,墓前豐碑高聳,刻有兩道聖旨,斑斑敕文,記下他開創的保境安民,忠君衛國的不朽功勳。有人在他的墓上刻下一副對聯:百戰功垂洪武業 千秋勛在相公碑。這是對這位“田園宰相”的最好總結。
經歷
石良,(1319年——1394年)本縣九姑鄉新安杜溪人。宿松石姓三世祖,其祖父石興宗是個很有個性的軍人,曾因勇且賢為安撫張公闢為都總轄,因政見不合,辭官解甲歸田隱居。受祖父影響,石良“幼習兵書,暢曉大義”。他生活在元未動盪年代,群雄紛起,在兵荒馬亂的年月,名良以保境安民為己任,以胞兄為骨幹,招慕義勇,屯田養兵,築牆設塞,保護一方平安,深得四鄉民眾擁戴。
1361年,朱元璋率兵攻克江洲,石良率宿松義勇赴九江歸順,朱元璋大喜,授統兵元帥,留鎮宿松。第二年,朱元璋被陳友瓊圍困鄱陽湖,一時彈盡糧絕,派人俞通海來向石良求援,傳出“誰送糧,封宰相”的口諭。石良隨即連夜開挖一條三十米的新溝由龍湖直通前江,派船運糧,率部卒三千把糧草運送到明軍手中,朱元璋得救解鄱陽之圍,重賞石良,許待江山定下之後再晉升相位。
1363年,朱元璋又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石良率兵伏擊,陳友諒中流矢而死,其部敗退武昌。不久,石良率部直搗湖廣,全殲陳殘部。後在策立安慶、舒城諸役中均衝鋒陷陣,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戰功,成為一代名將。
在權謀時代,明太祖沒有兌現當初的承諾。洪武二年(1639年)太祖親下誥命,赦封石良為武德將軍,充任指揮,鎮守毫州。1376年,又封武節將軍,屯軍中都重鎮洪塘湖——朱元璋的老家鳳陽直屬中軍都督府統轄,足見朱元璋對他倚重。洪武十九年(1385年),國家太平,朝廷大罷功臣,石良告退,太祖憶起當年許封相位的誥言,這位還算講誠信的皇帝忽然良心發現,深感內疚,乃多給賞銀,囑石良返故里後營造相府,做個“田園宰相”,安度晚年。
石良回鄉後,做了兩件大事,其一大興土木,營造了一進九重的宰相府,石宰相屋因此得名。其二,在宿松縣城當年最繁華處建石氏祠堂,謂之“欽聖門”,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足見其威風。成立“六順堂”,始修“石氏族譜”。石良為石氏祠堂撰寫了兩幅楹聯,其一:
俎豆甲兵千世業 江湖廊廟一般心
這是石氏宗祠的大門對聯,抒發了作者一生的功業與情懷。自古“功高莫過救駕”。石良為朱元璋解鄱陽之圍運送糧草,九死一生,助太祖打下朱明天下,不居功,不要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人格胸襟讓我們想起古代仁人志士,對其肅然起敬。其二:
祖德千年崇禮樂 家風百世擅箕裘
作者在這裡告誡他的後輩要知書達里,學文習武,遵紀守法,美德家風代代相傳。
1393年4月29日,石良病逝於家中,享年74歲,葬於杜濰虎形地,墓前豐碑高聳,刻有兩道聖旨,斑斑敕文,記下他開創的保境安民,忠君衛國的不朽功勳。有人在他的墓上刻下一副對聯:百戰功垂洪武業 千秋勛在相公碑。這是對這位“田園宰相”的最好總結。
對地方的貢獻
石良為宿松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清道光宿松縣誌《人物·武功》載:“石良,號松顏,天性果毅,謀略成雄。元末盜起,剽掠無虛,曰集鄉民築城設寨,捍禦之。十年之間,資畏其威,不敢犯境,民賴以安。後於九江歸附明太祖朱元璋,掛統兵元帥印,繼擢武德將軍、英武衛、正千戶、武節將軍。隱後御封“田園宰相”。又於明洪武二年二月封石良敕:“…………天資果勇,智略老成。蓋自宿松仗義之初,能遏眾寇,使一方無警,民庶鹹安”。
元末紅巾軍為亂,天下兵起。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辛卯十一月,紅巾軍首屠宿松,城餒。時淮西宣慰付使(分治安慶)余闕為御紅巾軍亂,明令各地鄉民築城設寨,設立鄉民義軍,團練聯防,以捍禦之。鄉民紛紛回響,一時松地寨堡更是遍布。僅時鄉義統領陳漢就掌管四十八寨,石良掌管三十餘處,更有吳士傑所築白崖寨,其規模被譽為“南國長城”。
為解松城守城之憂,宣慰付使余闕懇請石良招募訓練鄉民義軍,擔負松城守城之責。石良受命,召集鄉義團勇、委教官在西南郭外烏輪廟前設演武廳集訓演練,石良並宣慰付使余闕也常親自參加義軍團練。
石良守城之始,還連續兩次在二郎河阻擊黃梅馮茂山(今五祖山)入松的一支紅巾軍隊伍,均遭到石良的成功阻擊,尤第二次在宿松銅鈴寨前鋪直追擊紅巾軍到黃梅縣的停前驛,紅巾軍望風而逃。
河西山處於極其重要的軍事和交通位置,與縣治僅一河之隔,是治之屏障。鑒於此,石良認為守住了河西山各寨,就等於守住了縣治。這樣石良利用河西山的複雜地形和熟悉其地理環境之有利條件,毅然決定玩“空城計”,守好河西山、禦寇於城外。軍年事布局:縣治僅留各處城防哨所,加強巡邏。兵力大多移至河西各寨,構築加固防禦工事,嚴陣以待。經戰略策劃,以車鼓寨為中心主寨,重兵把守,高豎石良帥旗。兩側以城西寨、大河西寨、小河西寨為雙翼付寨、巡防守護,各付寨分豎宣慰付使余闕的元軍帥旗。交戰時,一寨鼓起,各寨相應。此布陣讓對方掌握不到虛實,起迷惑對方和威震作用,寇不敢侵,民敕以安。(石氏四箴堂補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