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舞蹈

石窟舞蹈

石窟舞蹈形象各地不同,各個時期有別,這除了美術製作的技法、風格的差異外,和各地流傳的佛教門派有關,而和各地樂舞的傳統特色及審美習慣的關係更大。佛國的伎樂原本來自人間,包括寺廟和世俗的歌舞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窟舞蹈
  • 宗教:佛教
  • 類別:新疆、雲崗石窟
  • 時間:北魏
新疆,雲崗石窟,北魏,

新疆

古龜茲石窟群中規模最大、保存較好的克孜爾石窟,是我國早期開鑿的石窟之一。經科學測定,約開始於公元三世紀,終止於九世紀,綿延長達六百年。遺留的藝術品很豐富,在壁畫中有不少伎樂圖,使我們得以重睹當年風靡中原的龜茲樂舞風采。輕靈的舞姿,動人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其中有一些樂舞伎人畫作半裸或全裸,充分展現人體的健康美,如175窟的一位舞伎形象,肩披紗巾,左手上揚,右臂下垂,左腳後勾,右足尖點地,顧盼有情,神采奕奕。從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也顯示出當時的社會審美時尚,可以認為是絲綢之路上東西文化交流的象徵。

雲崗石窟

也是我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始鑿於北魏(約公元五世紀),至五世紀末因北魏遷都而日漸衰落。這裡有大量天宮伎樂的形象,或吹彈擊打,或舞姿翩翩,大都體態健碩,顯露一派健壯豪爽之美。

北魏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著名的龍門石窟群即於此時開始鑿造,至唐而大盛,安史之亂後逐步衰微。這裡的樂舞造像也以唐代的最精彩。盛唐時開鑿的萬佛洞中有一組樂舞圖像:樂伎們正在彈奏,舞伎則站立作舞。北壁的一位舞者雙臂曲肘上舉,腰胯向左頂出,動勢不大而體態婀娜,雍容大度,顯然是盛唐樂舞的風貌。
絲路明珠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公元四世紀中葉),綿延時間很長,至清代還有人在此修窟。據統計,現存彩塑二千四百餘身,壁畫約四萬五千平方米,薈萃了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堪稱世界級的藝術寶庫。其中樂舞形象自成體系,琳琅滿目,自北魏至元代,均有樂舞形象留存,從中可以約略看出各時代樂舞不同的神採風貌,是舞蹈史上罕見的史料寶藏,而其豐富的內容和優美的藝術造型,更是堪稱瑰寶。
石窟舞蹈來自人間,升華於佛國淨土,又復歸人間。出入之間更多了一點幻覺、一份憧憬,使它能更集中地反映出了中華民族對舞蹈美的理想追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