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秀冬(播音名:芳華),1971年11月北京人民廣播電台一位普通的記者,從業十六年來,她始終牢記做為一名記者的職責,刻苦盡職,兢兢業業采寫了製作了大量的優秀稿件。其中,獲國際獎一個、國家級獎六個,省部級獎20多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秀冬
- 國籍:中國
- 職業:播音員、記者
- 主要成就:國際獎一個、國家級獎六個
- 播音名:芳華
基本介紹,人物事跡,
基本介紹
她新聞敏感度高,善於發現和捕捉新聞線索;她採訪作風細緻紮實,深入基層,深入實際,不畏艱辛;她熱愛新聞事業,肯於動腦,不斷創新;她待人誠懇質樸,真心對待工作和聽眾。出色的工作成績和踏實的工作作風使她得到了電台的一致好評,曾被評為第九屆北京市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首都女記協抗震救災先進個人、北京市抗震救災先進個人等。
獲 2009年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
人物事跡
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發生時,她正在河北省石家莊採訪,當經歷過唐山大地震的她得知四川發生了7.8級的大地震時,立即回到北京,找到領導懇切地請求到災區採訪。
她以最快的速度做好一切採訪準備,趕赴災區。從成都下飛機後,沒做片刻停留直奔地震受災最嚴重的北川。
當天,她沒顧上吃午飯、晚飯,一路走一路採訪和發回報導,等到晚上9點到達北川中學時,已經發回了“救災戰士火線入黨”等9條報導。
在四川地震災區採訪的六天時間裡,對於石秀冬來說,困難和危險從她踏上災區土地的那一刻,就無時不存在著,這些困難和危險,既包括難以保證的睡眠和吃飯,也包括了隨時可能發生的餘震和無處不潛伏著的疫情。
在北川中學,為了錄製現場搜救的同期聲,她就站在隨時都會倒塌的半截教學樓下發現場報導。現場的刺鼻的消毒水味道在提醒著人們,疫情隨時會發生,但她為了報導的清晰,常常把口罩摘下來。
在北川縣城,為了進入搜救現場採訪,石秀冬在救援人員的幫助下翻越了4座二、三層樓高的廢墟,當她站在搖搖欲墜的廢墟上發回現場報導時,現場的南充消防支隊的戰士敬佩地說:“你是我見到的第一位隻身一人在廢墟上做報導的女記者,你太勇敢了。”
為了進入映秀鎮,她冒著生命危險穿過了三條隨時都可能塌方的漆黑的隧道和一條限速5公里的危橋。車到映秀界後,突遇滑坡,被堵在路上,她又下車步行到前面去了解情況。並及時發回了報導。
在災區,她一直馬不停蹄的採訪,她報導救援部隊、報導醫療隊、報導災區民眾、報導志願者、報導災區的孩子、老師……讓首都人民及時了解災區的情況。她的“災區急需奶粉”的報導播出後,伊利集團馬上就給電台打了電話要捐獻奶粉。後經過她的聯繫,他們把價值十萬元的奶粉捐到了急需奶粉的災區,後來伊利集團又陸續捐贈了價值一百萬元的奶粉等物資。收到奶粉的當天,在抗震救災物資轉運站工作的成都志願者就給石秀冬發來了簡訊:“他們(伊利)捐了價值十萬元的奶粉啊!明天就拉過災區去了。謝謝您為災區做的一切,災區人民感謝你。”
在災區的那幾天,她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一、兩點鐘。頻繁的餘震,也給她的工作增添了難度,有時發完報導,剛睡下又被餘震晃醒,石秀冬甚至說,在災區都已經習慣餘震了。她後來跟後方的記者說:“真恨自己分身無術,那么多的新聞都來不及採訪了。要是能24小時都工作就好了。”
她就是這樣在災區爭分奪秒的工作。在從2008年5月16日到21日短短的的六天時間裡,她隻身一人,上綿陽、下北川,走映秀、進都江堰……只休息了20個小時,吃了三頓半飯,發回了近60條報導,把自己在災區的真切感受及時傳遞迴首都,感動了無數的聽眾,也體現出了一名新聞記者高度的責任感。
長時間的勞累給石秀冬的身體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回到北京時,石秀冬甚至連行李都拿不動了,但還是一下飛機就直奔直播間,因為那裡在等著她直播節目。在場的所有人都聽得出來,石秀冬已經是一點力氣都沒有了。可是,北京電視台也預約好了請她去參加一個抗震救災的直播訪談節目。在下電梯時,她幾乎就站不住了,等到上車時,就完全支持不住了,暈倒在了車門邊。到了北京電視台,因為擔心石秀冬的身體,讓醫務室的醫生替她檢查一下。醫生一量血壓竟高達240帕。而她平時一直都是低血壓。最後,她靠著一杯葡萄糖水和含了四粒速效救心丸,堅持完成了節目。
一個星期過後,石秀冬才從疲憊不堪的狀態中恢復過來。
當有人問她:“你是靠什麼力量支撐過來時?”石秀冬只用了一句話來表達:“把我在災區的真切感受傳達給聽眾,正是我的責任,一個新聞記者的責任。”
雖然從事新聞事業已有16年,但是石秀冬仍然認為她只是新聞戰線的一個新兵,她熱愛廣播事業,熱愛手中的話筒,更熱愛收音機前的聽眾朋友。她採訪過的一位美國志願者的話讓她印象深刻,“中國政府是世界上對人民最好的政府”。這句話讓她倍感自豪。作為記者,她說,她有責任通過自己的工作,讓所有的中國人都能感受到這句話並為之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