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驚:百年重大考古發現秘聞錄》是1999年齊魯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於秋偉、張勃。
基本介紹
- 書名:石破天驚:百年重大考古發現秘聞錄
- 作者:於秋偉、張勃
- ISBN:7533307186
- 頁數:331頁
- 出版社:齊魯書社
- 出版時間:1999年4月1日
-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媒體推薦,圖書文摘,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的寫作側重紀實,試圖再現考古學者當年的發掘歷程,摒棄枯燥的考古報告和單調的各種數據,力求文筆生動,富有情趣。選題上則選擇一些發掘過程曲折有趣的重大考古發現,反映中國考古已經走過的風雨和一代代考古學者的傳奇經歷,讓讀者在悠閒的泛讀中,以一斑而窺全豹,了解中國考古史上的黯淡與輝煌以及考古發掘中的苦樂,對中國考古、考古學者及其研究產生初步的框架認識。
圖書目錄
序
神秘的“北京人” ——北京周口店遺址發現發掘紀實
正在甦醒的一代王都——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發掘紀實
三星伴月——揭開古蜀文化的神秘面紗
震撼世界的地下軍陣——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發掘紀實
馬王堆的神話——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發現發掘紀實
魂留南國的異鄉人——廣州南越王墓發現發掘紀實
雙乳山之謎——山東長清濟北王棱發現發掘紀實
勘難與永生——敦煌莫高窟百年風雨記
石破天驚——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發現發掘紀實
帝王的悲哀——定陵發掘紀實
神秘的“北京人” ——北京周口店遺址發現發掘紀實
正在甦醒的一代王都——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發掘紀實
三星伴月——揭開古蜀文化的神秘面紗
震撼世界的地下軍陣——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發掘紀實
馬王堆的神話——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發現發掘紀實
魂留南國的異鄉人——廣州南越王墓發現發掘紀實
雙乳山之謎——山東長清濟北王棱發現發掘紀實
勘難與永生——敦煌莫高窟百年風雨記
石破天驚——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發現發掘紀實
帝王的悲哀——定陵發掘紀實
媒體推薦
序
埃及的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希臘的雅典娜神廟,中國的萬里長城,……這些穿越了時間隧道的宏偉建築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漫長歲月中的風霜雨雪黯淡了它們曾經光華四射的容顏,卻賦予它們滄桑盡顯的凝重和神秘感!正是這種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朝拜者。作為一個象徵,它們當之無愧,畢竟它們所代表的古代文化, 曾經輝煌一時,璀嚎在世界的很多地方,或者獨放異彩,或者交相輝映, 照亮著古代人類探索文明的路。
目前公認的世界文明的發源地,包括古埃及的尼羅河流域,古代兩河流域,古印度河流域以及古代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他們都有一個相當長的文明起源乃至延續的過程,作為文明象徵的遺蹟和遺物保存下來的數量相當多, 內涵也極為豐富,而這些遺蹟和遺物,是今天的人們通向過去世界研究古代人類的橋樑。
憑論你走進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羅浮宮或者中國的故宮博物院,琳琅滿目的古代藝術品讓你目不暇接,乃至由衷地發出“觀止矣”的讚嘆。但是漫長的歷史歲月和廣袤的生存空間賦予了我們祖先進行發明創造的不竭激情,如果你認為你所看到的已經是一部完整的人類歷史的話,難免會失之偏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激情創造在世界各地不斷展現,不斷向人們揭示著古代社會神秘高遠的生活畫卷, 而打開這本古老畫卷的正是世界各地的考古學者們!
考古學是一門近代在西方興起的嶄新學科,距今只有15餘年的歷史, 無論其理論和方法都還處於不斷完善的過程之中。在中國,考古學者們遇到的情況更為複雜。一方面,考古學傳至我國尚不足80年的歷史,在理論、技術諸方面都落後於西方國家;另一方面, 中國古老的文明延續時間最長,地上地下的遺蹟遺物非常豐富, 而且堆積情況複雜,無疑對年輕的中國考古學者們提出了挑戰!但他們沒有退縮, 也沒有等待,從1929年第一代考古學者李濟先生髮掘華陰村遺址開始,考古學者們在北京周口店、河南安陽殷墟、山東濟南龍山城子崖等地點廣泛探尋古人類遺留的蹤跡,在很短時間內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豐碩成果!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幾十年間, 中國考古進入了黃金時代,陸續發現、發掘的雲南元謀人化石,陝西藍田人化石,黃河上、中、下游各成序列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長江中、下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河南安陽殷墟,偃師商城,秦始皇陵兵馬俑,秦長城,漢代陽陵叢葬坑,滿城漢墓, 南越王墓,馬王堆漢墓,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 臨潼楊貴妃洗浴的華清池,敦煌莫高窟, 法門寺地宮, 明定陵和明長城以及清代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墓等, 向人們描繪了一幅中華民族從遠古發源,歷經興衰,既有漢唐輝煌,又有清末恥辱的全景圖卷,其中, 重現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現層出不窮,難以俱陳:長城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陝西臨潼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雖然如此, 中國的考古學者們仍然是不為人注意的一群,他們跋涉在祖國的青山綠水之間,櫛風沐雨,餐風宿露,忍受現代人最為懼怕的寂寞和孤獨,努力地工作,為著一種崇高的
理想, 一種執著的信念。他們又是樂觀向上的一群,單調生活中亦不乏樂趣:或殘燈如豆,傳說發掘中的一些軼聞趣事;或以茶代酒,相對飲盡無邊的荒山落日;或輕撥琴弦, 心思暫時溶入小河淌水;或信口高歌,盡情抒發胸中塊壘。因此,本書再現的不僅僅是考古的浪漫之旅,也不僅僅是艱苦的發掘經歷。其實,考古亦如生活,是一杯淡淡的甘甜和淡淡的苦澀摻成的美酒, 醇香讓人難忘, 一絲苦味令人回味無窮。
本書的寫作側重紀實,試圖再現考古學者當年的發掘歷程,摒棄枯燥的考古報告和單調的各種數據,力求文筆生動,富有情趣。選題上則選擇一些發掘過程曲折有趣的重大考古發現,反映中國考古已經走過的風雨和一代代考古學者的傳奇經歷,讓讀者在悠閒的泛讀中, 以一斑而窺全豹, 了解中國考古史上的黯淡與輝煌以及考古發掘中的苦樂,對中國考古、考古學者及其研究產生初步的框架認識。中國考古的未來,也許就是這些讀者中的一群創造的,果真如此, 豈不讓人快慰!
本書寫作過程中,承蒙齊魯書社的賀偉、侯仰軍二位同志悉心指導, 熱情鼓勵, 我們表示感謝!張欲曉同志則提供了精美的圖片, 為本書添色不少。成書過程中, 我們曾翻閱和借用了大量已故或者仍然健在的親歷者已經發表的資料, 由於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列舉,在此一併向他們表示由衷的謝意!
如果你翻開這本書時,看到飄落的雪花,你不必驚奇,因為就是她,伴我們度過了1997年的漫漫寒冬;當你閒暇時,或者因為下著小雨而有了讀書的心情,偶爾打開她,但願她的出現,不會灰暗你本快樂的心。果真如此,那就是我們最大的慰藉了!
著 者
1998年夏於泉城
埃及的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希臘的雅典娜神廟,中國的萬里長城,……這些穿越了時間隧道的宏偉建築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漫長歲月中的風霜雨雪黯淡了它們曾經光華四射的容顏,卻賦予它們滄桑盡顯的凝重和神秘感!正是這種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朝拜者。作為一個象徵,它們當之無愧,畢竟它們所代表的古代文化, 曾經輝煌一時,璀嚎在世界的很多地方,或者獨放異彩,或者交相輝映, 照亮著古代人類探索文明的路。
目前公認的世界文明的發源地,包括古埃及的尼羅河流域,古代兩河流域,古印度河流域以及古代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他們都有一個相當長的文明起源乃至延續的過程,作為文明象徵的遺蹟和遺物保存下來的數量相當多, 內涵也極為豐富,而這些遺蹟和遺物,是今天的人們通向過去世界研究古代人類的橋樑。
憑論你走進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羅浮宮或者中國的故宮博物院,琳琅滿目的古代藝術品讓你目不暇接,乃至由衷地發出“觀止矣”的讚嘆。但是漫長的歷史歲月和廣袤的生存空間賦予了我們祖先進行發明創造的不竭激情,如果你認為你所看到的已經是一部完整的人類歷史的話,難免會失之偏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激情創造在世界各地不斷展現,不斷向人們揭示著古代社會神秘高遠的生活畫卷, 而打開這本古老畫卷的正是世界各地的考古學者們!
考古學是一門近代在西方興起的嶄新學科,距今只有15餘年的歷史, 無論其理論和方法都還處於不斷完善的過程之中。在中國,考古學者們遇到的情況更為複雜。一方面,考古學傳至我國尚不足80年的歷史,在理論、技術諸方面都落後於西方國家;另一方面, 中國古老的文明延續時間最長,地上地下的遺蹟遺物非常豐富, 而且堆積情況複雜,無疑對年輕的中國考古學者們提出了挑戰!但他們沒有退縮, 也沒有等待,從1929年第一代考古學者李濟先生髮掘華陰村遺址開始,考古學者們在北京周口店、河南安陽殷墟、山東濟南龍山城子崖等地點廣泛探尋古人類遺留的蹤跡,在很短時間內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豐碩成果!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幾十年間, 中國考古進入了黃金時代,陸續發現、發掘的雲南元謀人化石,陝西藍田人化石,黃河上、中、下游各成序列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長江中、下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河南安陽殷墟,偃師商城,秦始皇陵兵馬俑,秦長城,漢代陽陵叢葬坑,滿城漢墓, 南越王墓,馬王堆漢墓,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 臨潼楊貴妃洗浴的華清池,敦煌莫高窟, 法門寺地宮, 明定陵和明長城以及清代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墓等, 向人們描繪了一幅中華民族從遠古發源,歷經興衰,既有漢唐輝煌,又有清末恥辱的全景圖卷,其中, 重現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現層出不窮,難以俱陳:長城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陝西臨潼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雖然如此, 中國的考古學者們仍然是不為人注意的一群,他們跋涉在祖國的青山綠水之間,櫛風沐雨,餐風宿露,忍受現代人最為懼怕的寂寞和孤獨,努力地工作,為著一種崇高的
理想, 一種執著的信念。他們又是樂觀向上的一群,單調生活中亦不乏樂趣:或殘燈如豆,傳說發掘中的一些軼聞趣事;或以茶代酒,相對飲盡無邊的荒山落日;或輕撥琴弦, 心思暫時溶入小河淌水;或信口高歌,盡情抒發胸中塊壘。因此,本書再現的不僅僅是考古的浪漫之旅,也不僅僅是艱苦的發掘經歷。其實,考古亦如生活,是一杯淡淡的甘甜和淡淡的苦澀摻成的美酒, 醇香讓人難忘, 一絲苦味令人回味無窮。
本書的寫作側重紀實,試圖再現考古學者當年的發掘歷程,摒棄枯燥的考古報告和單調的各種數據,力求文筆生動,富有情趣。選題上則選擇一些發掘過程曲折有趣的重大考古發現,反映中國考古已經走過的風雨和一代代考古學者的傳奇經歷,讓讀者在悠閒的泛讀中, 以一斑而窺全豹, 了解中國考古史上的黯淡與輝煌以及考古發掘中的苦樂,對中國考古、考古學者及其研究產生初步的框架認識。中國考古的未來,也許就是這些讀者中的一群創造的,果真如此, 豈不讓人快慰!
本書寫作過程中,承蒙齊魯書社的賀偉、侯仰軍二位同志悉心指導, 熱情鼓勵, 我們表示感謝!張欲曉同志則提供了精美的圖片, 為本書添色不少。成書過程中, 我們曾翻閱和借用了大量已故或者仍然健在的親歷者已經發表的資料, 由於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列舉,在此一併向他們表示由衷的謝意!
如果你翻開這本書時,看到飄落的雪花,你不必驚奇,因為就是她,伴我們度過了1997年的漫漫寒冬;當你閒暇時,或者因為下著小雨而有了讀書的心情,偶爾打開她,但願她的出現,不會灰暗你本快樂的心。果真如此,那就是我們最大的慰藉了!
著 者
1998年夏於泉城
圖書文摘
1927年4月14日,在步達生的統一安排下,劉德霖、謝仁甫乘火車去周口店工地。次日,李捷和步林乘汽車前往。4月1,6日,周口店發掘工作正式開始。當時在工地上,人們雖然都懷著熱望,滿懷激情地工作著,但場面依然十分冷清。在遠離北京百里之外的周口店遺址,這些人的刨刨挖挖,並沒有引起世人的多少關注,甚至周口店的村民也不感興趣。耐住寂寞的這些人不辭辛苦,他們住在一所名叫“劉珍店”的小駱駝店裡,小店只有九間土頂土牆的小小房子,就在壩兒河右岸,距離北京人遺址近在咫尺,一伙食條件很差。由於交通閉塞,這裡購買日常所需也有困難,有時不得不從北京城裡運送所需的物資。就是在這種困難的條件下,發掘工作仍然沒有間斷,這些考古學家的敬業精神確實令人感動。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在龍骨山上,在安特生的記錄里被稱為“第53地點”,李捷和步林進行發掘時改稱“第一號洞”,後來德日進和楊鐘健在1929年發表的報告裡稱它為“周口店第一地點”,這個名稱沿用至今。這個地點的堆積不但情況複雜,而且堆積層相當厚。工作之初步達生曾估計野外工作至多需要兩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他草擬了一個工作計畫,翁文灝略略補充後交給步林。但是隨著工作的開展,人們逐漸意識到,僅有幾個月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事實上,周口店遺址的發掘一直持續到抗日戰爭爆發,由於戰亂才被迫停止。到新中國成立後,發掘工作又得以繼續進行。由此可見,周口店這塊遠古人類的聖地上,埋藏著多么豐富的寶藏。
1927年的工作共進行了6個月,收穫頗豐。不僅採集到各種遠古動物化石500餘箱;而且又找到一顆完美無缺的人牙化石,再一次證明師丹斯基所發現牙齒化石的可靠性。賈蘭坡、黃慰文合著的(周口店發掘記)中摘錄了一封步達生寫給在瑞典的安特生的一封信:“我們終於得到了一顆漂亮的人牙!”“這確實是一個令人振奮的訊息!”“步林是一位優秀而熱心的工作者,他在地方上不安寧的環境下,不顧戰亂,堅持考察工作。10月10日翁博士考慮到地方打仗,曾從大連發來急電,督促我把步林和李捷叫回來。但是,我在這裡詳細地打聽之後,覺得還不必這樣做。於是,我寫信給步林,講明當前的局勢,告訴他說,不管是他還是李捷,我希望他們都不可去冒什麼風險。不過,因為他們了解當地情況,所以對於什麼時候撤回北京,完全應該由他們自己作出判斷。”“他們那裡有60人,所以每天開銷頗大。我因委員會的日常工作纏身,未能親身下去。謝仁甫亦因地方、打仗不能去到周口店。10月19日晚,當我於6點30分開完會回到辦公室時,發現步林在那裡。他身穿野外服裝,風塵僕僕,但臉上卻掛著幸福的笑容。他不顧戰亂而完成了這個季度的野外工作,在10月16日發現了那顆牙齒。真是交了好運,終於從堆積物里挖到這顆人牙。我太興奮、太愜心了!”從信中不難看出,當時人們發現遠古人類的牙齒化石時的喜悅之情,也可以看到,當時正是軍閥混戰時期,環境很不安定,這給周口店的發掘工作增添了很大的困難。
冬去春來,1928年的春天又一次降臨周口店,發掘工作仍舊在4月份開始。就在這一年,李捷離開了周口店,劉德霖則參加了一個中亞考察團。工地上除步林外,又補充了兩位中國人,一位是楊鐘健,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生,曾去德國學習古脊椎動物學,師從施洛塞爾教授,1928年春學成回國。還有一位是裴文中,剛從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的大學生,年齡僅有24歲,開始時負責管理帳目,也參加發掘。他在發掘方面喪現出的天賦和認真態度,深受步林賞識。工作開展不久,戰火波及到周口店地區,為確保全全,工作隊撤離,一直呆到8月份,留守工地的工人到北京報告說事態基本平息了,才重返工地。但這樣一來,原定的發掘計畫被打亂,為完成既定目標,步林和裴文中堅持工作到11月底,大雪封山後才回到北京。這一年酌工作雖然被打亂,但收穫卻比以往都要好,竟然發現了兩件遠古人類的下頜骨化石,其中一件上面還有三顆完整的臼齒。這個發現太重要了!它不僅為早在牙齒化石發現時已經提出的“中國猿人北京種”提供了更有力的證據,而且它使安特生、步達生等人看到了一線曙光,收穫愈來愈豐富,人類遺骨化石發現也逐漸增加,誰敢肯定下面的地層沒有更完整、更好的遠古人類遺骨化石呢?!,言談及此,當時的人們都非常興奮,無不渴望儘快發掘,以發現更多的化石寶藏。這一個冬天於是顯得格外漫長,光禿禿的田野或者一望無際的白色雪原惹得人們心煩意亂,但當時人們沒有注意到,就在周口店遺址的雪野之上,遠古的北京人,中華民族的祖先,已經再次
對他的後世子孫微笑了。自然,這微笑無聲無息,遠沒有肆虐的寒風和飄揚的雪花那樣喧鬧不已,但他的微笑那樣地慈祥柔和,意味深長,以致於七十年後的今天,當人們回想起北京人頭骨化石重現的情景,仍然禁不住掩卷沉思,倏忽激動難抑,熱淚盈眶。
現在再來看看三星堆遺址的兩個坑:這裡有應為祭祀禮器的犬重玉質的璧、圭、璋、琮,有應是犧牲遺物的骨渣和象牙,有應為群巫模擬像的青銅人像,更有令群巫進入鬼神世界的黃金、青銅面具;而且這些出土遺物的擺放都有一定順序,同類遺物的分布也較為集中。種種現象表明,不論是一號坑還是二號坑,都是大型祭祀活動的遺存,時間在殷商時期,只是後者比前者出現更晚一些。由於兩個祭祀坑中出土遺物的表面都有煙燻火燎的痕跡,且有的青銅器被燒流,有的玉石器被燒裂,又有大量的灰燼、竹木炭和燒後又敲碎的骨渣,可見祭祀時採用的方法除瘞埋外又有燔燎。而二號坑還出土了三棵青銅神樹,樹上懸掛許多飛禽走獸,應是懸祭法的表現。從祭祀採用了多種方法來看,兩個坑的祭祀對象極可能是多元的,包括天、地、山等,不過也可能主要是其中的一種——山。如前已述,祭山可以混用各種祭法,而以玉為祭禮是我國古代祭山神的一個特點,兩個坑中又恰恰出土了形形色色的玉石器。更令人相信是祭山的證據乃為數眾多製作精美的璋,尤其那件長54.4厘米的邊璋上還有插璋祭山的圖案,並有舉璋跪下作祈禱狀的青銅人像出土。自然崇拜的祭禮,常是將從自然對象取得的一部分奉還作為報答,二號坑出土的青銅神樹及其掛飾在古人那裡通常被認為是山中之物,這也算得上是祭山的明證。
不過,是綜合祭祀也好,是主祭山神也罷,似乎都沒有將巫師的面具燔燎並瘞埋的理由,有的學者認為這與戰事有關,並想像出3000年前那悲壯的一幕:
暮色蒼茫。
……
在一面依然平靜飄揚的繪有黑色魚鳧標誌的大纛下,最後一代魚鳧王率領著已為數不多、個個血污的守城(三星堆城)將士,怒視著城下四周黑壓壓一望無際的杜宇族大軍。剛才,這兒經歷過一場激烈的鏖戰。來自蜀國以南朱提的年輕的杜宇王,趁魚鳧王朝傾精銳北上參預伐商之際,揮師入蜀,一路勢如破竹,不到一月的時間就打到了三星堆蜀都城下。此時,他們已在雒水(古鴨子河)兩岸安營紮寨,點燃起一堆堆篝火,盡情地勁舞狂歡。鼓聲與歌聲籠罩四野,勝利的喜悅充溢軍營……明早,他們就將一鼓作氣,以摧枯拉朽之勢入主三星堆城,建立新的杜宇王朝。
城內,魚鳧族將士在三個巨大的黃土圓丘上也點燃了祭天地祖先的燔燎。從西南商道入貢國都的數十頭珍稀大象,被全部宰殺慰勞與社稷共存亡的將士們。象牙連及國之重器青銅縱目大面具、青銅神樹以及巨大的玉石璧璋與貝貨珍寶,被依次投入幾座火坑。猩紅的火焰伴隨著滾滾濃煙騰空而起,映紅半邊天宇。
馬王堆一號漢墓發掘歷經一百二十多天,宣告勝利結束,共出王各類文物一千餘件,其中的素紗禪衣、彩繪漆棺等更是稀世珍品。發掘轉入室內清理後,馬王堆暫時恢復了往日的寧靜。十個月後,湖南省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發掘工作隊又對馬王堆二、三號墓進行了考古發掘,終於徹底揭開了馬王堆古墓主人這個千年之謎的謎底!神秘的馬王堆拂去了如詩如畫的傳說的面紗,卻產生了新的傳奇神話,發掘工作隊的隊員們,充當了這個神話的最終揭示者!馬王堆漢墓的發掘,是我國考古史上的盛事,每一個參加發掘的人都是萬分幸運的,這也算是對艱苦發掘工作的一點小小的補償吧。馬王堆從此名揚海外,自然還有那座歷史悠久的長沙城和發生在它周圍的許許多多美麗迷人的傳說……
解放以前,長沙地區盜掘古墓的風氣盛行。在盜墓者掘開的成百上千座古墓中,也曾遇到過和一號墓情形大致相同的積有可燃性氣體的古墓,但數量極少,據調查只在五座左右,當地的盜墓人稱這種墓為“火洞子”。有的“火洞子”被捅開後,氣體接觸火種燃起的火焰高達數米,竟把盜墓人燒傷了。從一號漢墓發現時的情形來看,正是過去所說的“火洞子”。“火洞子”的形成完全和其密封有關,在這樣的條件下,墓中的隨葬品大多保存完好,漆器完好如新,絲織品色彩鮮艷,屍體保存情況良好。但如果被盜墓者掘穿了墓室,細菌和氧氣乘隙而入,那這些珍貴的文物就會毀於一旦!解放後,長沙地區組織考古發掘,曾經清理過幾座已被盜的“火洞子”墓,隨葬品都已僅見遺留的痕跡,而屍體則只剩骨骸了,造成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的,也說明一號漢墓保存完好是多么的彌足珍貴!
盜掘乃至半公開的發掘古墓,獲取陵墓中的珍寶,早在有漢一世已經風行了,這是當時統治者崇尚厚葬,隨葬大批金銀珠寶的必然結果。後來的歷朝各代都有盜掘前朝陵墓的記載,甚至像(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所講的那樣,特別設定“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這樣專門的掘墓官職,瘋狂地發掘古墓。在盜墓的風潮中,馬王堆不僅有高大的封土堆,而且還有那些美麗的傳說,自然成為盜墓者的首選目標。一號墓發掘的過程中也的確發現了幾處深淺不一的盜洞,但大多半途而廢,只有那一處黑色的盜洞挖掘的時間最長,深度已達到墓坑深度的三分之二處,就在將要得手之際,這個挖掘者放棄了努力,同樣無功而返。一號墓一次又一次地拒絕了這些黑夜裡來臨的不速之客,直至兩千一百多年的.今天才露出其絕代的風華,這難道僅僅是巧合嗎?是否冥冥中真的存在著一種無形的力量支配著各自的命運呢?這些猜測和想像,不僅激發了隊員對單調的發掘工作的興趣,更引起了人們無限的回想與遐思……
悠悠湘江水,巍巍嶽麓山,千百年來,長沙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數不清的神話與傳說,像顆顆珍珠灑落在湘江兩岸,馬王堆——作為這些珍珠中最為璀璨的一顆,吸引著數不清的遊人和學者對它進行觀賞和研究,正愈來愈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
作者簡介
於秋偉,著名學者,文物考古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