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罌粟科紫堇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40厘米,具粗大
主根和單頭至多頭的根莖。莖分枝或不分枝;枝條與葉對生,花葶狀。基生葉長約10-15厘米,具長柄,葉片約與葉柄等長,二回至一回羽狀全裂,末回羽片楔形至倒卵形,約長2-4厘米,寬2-3厘米,不等大2-3裂或邊緣具粗圓齒。
總狀花序長約7-15厘米,多花,先密集,後疏離。苞片橢圓形至披針形,全緣,下部的約長1.5厘米,寬1厘米,上部的漸狹小,全部長於花梗。花梗長約5毫米。花金黃色,平展。萼片近三角形,全緣,長約2毫米。外花瓣較寬展,漸尖,雞冠狀突起僅限於龍骨狀突起之上,不伸達頂端。上花瓣長約2.5厘米;距約占花瓣全長的1/4,稍下彎,末端囊狀;蜜腺體短,約貫穿距長的1/2。下花瓣長約1.8厘米,基部近具小瘤狀突起。內
花瓣長約1.5厘米,具厚而伸出頂端的雞冠狀突起。雄蕊束披針形,中部以上漸縊縮。柱頭2叉狀分裂,各枝頂端具2裂的乳突。蒴果線形,下彎,長約2.5厘米,具1列種子。花期5-6月;果期6-7月。
近種區別
石生黃堇 | 房山紫堇 |
---|
| |
基生葉長10-15厘米,具長柄,葉片與葉柄近等長,二回至一回羽狀全裂,小羽片楔形或倒卵形,長2-4厘米,不等大2-3裂或具粗圓齒 | 基生葉多數,與花葶近等長,葉柄稍長於葉片,基部具鞘,葉片披針形,二回羽狀全裂,一回羽片5-7對,具短柄,羽片倒卵形,長1.5-2厘米,3深裂,小裂片2-3淺裂 |
| |
| |
產地生境
石生黃堇產於中國浙江寧波、湖北(宜昌的三游洞)、陝西(沔縣)、四川(城口、古藺、金陽、越西、稻城)、雲南(西疇)、貴州(獨山、遵義、甕安)、廣西(鳳山、靖西、德保)。生長於海拔600-1690米的石灰岩縫隙中,在四川西南部海拔可升至2800-3900米。
繁殖方法
整地施肥:苗床整地施肥與大田基本相同,但苗床整地要求畦面土壤更細碎、平整,略成龜背形。
避雨遮陽:設施的搭建由於石生黃堇種子極細,幼苗出土後忌日光直曬和雨水衝擊,因而需搭建避雨遮陽設施。搭建時採用兩畦共一棚,按0.8-1.0米插一條長6米的竹片作拱棚骨架,拱棚的兩側及中央橫扎3根竹片,以利加固棚架結構,用寬4米農膜蓋下層,寬4米遮陽網蓋在農膜上,然後用竹片將農膜和遮陽網夾緊。
播種:播種後約20天開始出苗,一年四季均可播種,半年生栽培多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播種,播種密度為5-10克/平方米,播種後淋足水份。在整個育苗過程中經常保持畦面濕潤,以利幼苗生長。
栽培技術
栽植方式:石生黃堇栽培有半年栽培和一年以上栽培兩種方式,半年栽培指頭年9-10月份定植,次年5月份採收;一年以上栽培指頭年9至10月份定植,次年5月份不採收,而是讓其渡夏繼續培養,栽植時間為1-3年,雖然單株產量較高,但由於渡夏氣溫高,病害嚴重,成活率較低。因而目前生產上仍以半年栽培較多。
定植:當幼苗生長至8張真葉以上即可定植於大田,通常於9-11月定植,定植規格為30厘米×30厘米,由於幼苗根系脆嫩,定植時應儘量避免傷根,土壤應適當濕潤,並以細土護根,輕輕壓實,然後淋灑足量的定根水。
水肥管理:定植15天內,如天氣乾燥應每天傍晚淋1次水,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以利於提高成活率和縮短緩苗期,15天以後,結合澆水,隔7-10天施1次複合肥,2個月以後每15天施肥1次。
中耕除草:種植石生黃堇的田地,經過培肥和多次追肥,雜草極易生長,同時土壤表面也易板結,應及時除草和淺松表土。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石生黃堇全草味苦、性寒。《貴陽民間藥物》中記載:“清熱解毒,止痛止血。”主治肝炎、口舌糜爛、火眼等疾病。
【
彝藥】瓦資莫瓷:全草治火眼,翳膜,痔瘡出血及紅痢,腹痛等《楚彝本草》。瓦資莫瓷:全草治腮腺炎,喉炎,牙痛,膽囊炎,肝炎,跌打勞傷,外傷出血《彝藥志》。
觀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