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侖渡槽建於1975年,是泉州新華電灌站的渠系配套工程,當時主要負責晉江南部和石獅部分地區的農業灌溉。
渡槽總長1089米,拱高13米,設計的過流斷面為2.45米寬、1.5米高,設計流量為每秒2.61立方米,下游受益農田核定灌溉面積近5萬畝。
上世紀90年代初,渡槽兩個跨拱曾被水衝垮,隨後泉州水利部門進行了修補。隨著晉江、石獅經濟發展,下游地區農業漸漸退出歷史舞台,渡槽也失去了作用,加上水質等原因,大侖渡槽於1993年正式“退役”。過去的18年裡,大侖渡槽都以“風景線”的方式屹立在石獅服裝城。不過牆體老舊,裂縫以及部分石塊脫落等讓渡槽變為“危槽”,石獅市政府最終決定將它拆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獅大侖渡槽
- 建於:1975年
- 主要負責:晉江南部
- 渡槽總長:1089米
尋訪,最高:洛江南塘渡槽近12層樓高,聲音,
尋訪
編者按:泉州現存的最長渡槽,石獅大侖渡槽昨天已拆除。渡槽一度承載著人們對豐收的期望。如今,因灌溉方式的轉變,城市的變遷,大部分渡槽已坍塌或毀棄,日漸遠離人們的生活。也許你不知道,在很多年前,這樣的渡槽遍布泉州城;也許你不知道,現在還有一些渡槽仍在使用;也許你不知道,當年修建渡槽的他們,仍然在懷念那段火紅歲月……專訪建設者:
“三餐吃地瓜飯但渾身是勁”
渡槽成功爆破,隨著一股濃煙散盡,在遠處圍觀的民眾也各自散開,而他們當中,有不少老者的身影卻久久沒有離去,他們出神地望著剛才還屹立著渡槽的地方。這其中包括當年參加建設大侖渡槽的當地村民老蔡,已經62歲的他回想起當年的建槽場景,仿佛又回到了那個肩挑手扛的日子。
老蔡介紹,上世紀70年代,為解決晉江南部一帶用水緊張問題,石獅大侖渡槽橫空出世,將水輸送到晉江龍湖、金井等地。其於1975年建成,當時是全省最大的漿砌條石拱渡槽,也曾是全省水利的標誌性建築。渡槽總長1089米,高約13米,在使用中,渡槽每年通水量最高峰曾達近千萬立方米,灌溉面積最大達5.25萬畝,灌溉範圍包括晉江、石獅的多個鄉鎮,為晉江南部一帶農業灌溉立下“汗馬功勞”。
“這一片那時候都是農田,要是不把這個水道修起來,這些農田有時候就沒有收成。”老蔡說,“當時還處於困難時期,大家一日三餐都是吃地瓜飯為主,但渾身是勁!”
老蔡說,當時只是一聲令下,各個生產大隊的人都帶上了鋤頭、扁擔、小推車,用雙手一塊塊地砌起了大侖渡槽。“每塊石條重200斤左右,都是用肩膀扛上去的。”老蔡感嘆著。
渡槽為當地的村民帶來了四季用水的保障。1990年發大水時,大侖渡槽兩個跨拱被衝垮,儘管泉州水利部門進行了重新修補,但從那時起渡槽便顯現出衰老的跡象。1993年,龍湖一帶灌溉缺水時,大侖渡槽再次發揮了作用。而現在,渡槽已經不復存在,老蔡的心裡也多少有些失落。
看到剛剛倒下的渡槽,再看看周圍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老蔡感嘆到,雖然渡槽已經成為了歷史,但它卻見證了一個城市從舊到新,從農田到現代化都市的變遷,也把那一段艱苦歲月里人們敢於吃苦、拼搏的精神留在心裡。
渡槽昨天轟然倒地,此前一個多月時間裡,有不少附近的居民和參建的老人,紛紛前來觀看渡槽,以期留下最後印象。
75歲的石獅人蔡經斗是當年的建設者之一,回憶起當年建設的過程,老蔡總有講不完的話。“每天有上百個人在工地上作業,石頭都是用肩膀一塊塊扛上去的。”老蔡說,他開始負責運送石頭,後來才到渡槽上參建。“既然不能發揮作用了,爆破也無可厚非。不過這樣一個宏偉的工程沒了,真有些可惜。”
家住大侖村的蔡女士說,“看了這個渡槽30多年,要爆破了很是不捨。”
新華電灌站的工作人員說,大侖渡槽見證了兩個時代,一個是石獅、晉江的農業發展,另一個則是工業發展的歷程。
今天,我們重拾渡槽的故事,那段記憶屬於所有的參與者,屬於泉州城的回憶。
渡槽引水 “地瓜縣”變成“米糧川”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泉州時常大旱,人們以地瓜和野菜度日。興修水利成為那個時代人民的集體志願,從上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是泉州大興水利時期,當時究竟修建了多少蓄水水庫和引水渡槽,泉州水利和農業部門已無詳細數據。但據山美水庫管理處、惠女水庫管理處保存的資料顯示,當時在沿海就修建了數以百計的引水渡槽。渡槽將水庫的水引到田間,地不再旱,收成越來越好,沿海的“地瓜縣”變成了“米糧川”,十年九旱成了旱澇保收。
如今,從洛江到南安,再到晉江、石獅、惠安,大部分渡槽已不復存在。經過尋訪,我們還是找到了其中一些現存的渡槽,它們的破舊或雄偉都值得一提。
最高:洛江南塘渡槽近12層樓高
洛江河市的南塘渡槽是泉州現存最高、保護最好的石頭渡槽。渡槽位於南塘村兩個山頭之間,遠遠望去就像一道“天橋”。
走近渡槽腳下仰望時頭上的帽子都會都掉下來。據1991年版《泉州水利志》記載,渡槽1960年建成,橋墩高35米總高37米,有近12層樓那么高。渡槽一共5跨,每個橋墩之間距離20米,一條水泥公路穿過兩個橋墩之間,即使三輛車並排也顯寬綽。
登上渡槽,寬3米的槽上通水時可行船。一側有寬近1米的人行道,從上往下望,只感到心虛腳軟,不由得佩服當年那些建橋者的勇氣。目前洛江河市及惠安幾個鄉鎮農業用水仍然依靠這座渡槽引水灌溉。
最長:溪南渡槽橋下已成居民區
溪南渡槽位於水頭鎮區南側,村民說,渡槽有1公里長。大侖渡槽消失後,它可能是泉州現存最長的渡槽了。
整條渡槽由鋼筋混凝土製成,槽身是整體澆鑄的水泥牆,槽底是水泥板。整座槽渾然天成,走了幾百米也未發現明顯的拼接痕跡,也不知當時是怎么澆鑄的。
每個橋墩腰部都有兩個鐵環,村民蔡火灶說,鐵環是當年工人起吊渡槽槽板和運送水泥繫繩所用。蔡火灶說,渡槽建於1958年,當時他負責在渡槽上寫標語。如今不少橋墩的水泥已經剝落,它已日顯衰老。
將近一公里的渡槽兩側還修建了不少民房。槽身上掛滿了電纜。渡槽下,村民也蓋起了房子或搭起了棚,有超市、有工廠,甚至還有豬圈。“原來溪南渡槽建的時候,兩邊都是稻田。”村民說。
眼下南安水頭南部的土地仍需依靠溪南渡槽從石壁水庫引水灌溉。
簡陋:小白山渡槽孤守雜草叢
晉江東石鎮白山村小白山自然村,一條20多米長的渡槽孤零零地聳立在光禿禿的田野之中。
村民說,20多年前,渡槽那頭還連著水管和抽水機,如今已不知去向。
渡槽由條石構成,條石之間還有縫隙,看著它隨時都有種搖搖欲墜的感覺。
村民說,這座渡槽已經荒廢了20多年了。如今大部分村民已不種地,土地承包給外地人種。外地人取水直接用塑膠長管和水泵從地里吸水,“方式變了,地也不種了,根本不用渡槽了。”
另類渡槽:
過車渡槽(下圖):在南安水頭石壁水庫大壩下,有一座橋,橋上人來車往。橋體半圓,裡面中空,需要灌溉時,水從橋中過,車在橋上行,成為渡槽。
竹竿渡槽(下圖):南安水頭鎮田野間,剖空的竹竿從一邊田地流向另一邊。這種因陋就簡的引水方式是山間農民常用的取水方法,飲水、灌溉,一條竹竿解決。
每處渡槽都凝聚了成千上萬人的心血,而這些渡槽中,惠女水庫的關鍵性配套工程——南塘渡槽是當時修建難度最大的。當年有上萬名來自惠安黃塘、紫山的婦女參與渡槽建設。“惠女精神”至今仍讓當地居民津津樂道。那些當時的建設者和見證者,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時,仍難掩激動之情。
萬人血汗澆築37米高南塘渡槽
8女合力抬500斤巨石上37米高空
南塘渡槽高37米,相當於一棟12層高的樓,整個橋墩都是由條石壘成,當年工程的不易可想而知。南塘村裡的老人說,當時所用的石料來自5公里之外,整個山頭被挖去了一半。據載,南塘渡槽共耗條石4800立方米,填土方3.9萬立方米。如果將所用的石頭和泥土堆成寬、高各1米的牆,可砌成一道長4.8公里的石牆、一道長39公里的土牆。
參與當年建設的年近八旬的惠安紫山鎮楊阿婆回憶說,那年她才19歲,她們一組8個姑娘,年齡都在20歲左右,各自組成車隊,相互比賽。“最初一個人只能拉一根條石,到後來一個人能拉3根條石。大家都在拼,有的人暈倒了,醒來繼續推車。當時有位60多歲的老人叫郭煎,每天推著車來回8趟運送石料,一天要跑80公里。”
說起最艱苦的工作,楊阿婆說,那時沒有起吊設備,將石頭運上橋墩頂端全靠人力。“架子有30多米高,空手爬上去都感到頭暈,還別說抬石頭。”當時工地上的男同志放話,能將條石抬上去的女同志還沒出生。“周蜜、錢素她們不服氣。”她倆邀了另外6個已經生過孩子的婦女,一起合力將一塊重500斤的石頭抬了上去。抬到頂端時,上千人為她們喝彩。“我也使勁鼓掌。”
高高渡槽下犧牲了三位惠安女
“那時的人真是拚命。儘管大夥吃不飽,可還是經常加班。”南塘村老書記曾國啟如此回憶。
為了爆破出更多石料,大夥就天天在山上挖洞埋炸藥。當年參加爆破的張阿婆說,挖的洞只有一米高,只能貓著身子在裡面挖。“挖淺了不行,要往裡面挖兩三米,埋炸藥才夠勁。沒日沒夜地貓在裡面,出洞時個個都是一張黑臉。一天干下來,腰痛得翻身都困難。”
張阿婆說,她們苦一點不算什麼,有的女同志還獻出了生命。那時候缺少鋼筋,搭的主要是杉木架。記得那天渡槽修好後在拆杉木架時,架子突然倒塌,一位婦女從架子上摔下來犧牲了。曾國啟說,修建南塘渡槽期間,一共有三位惠安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生病和受傷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1960年7月,僅用240天,南塘渡槽建成。“為了表示慶祝,建渡槽的惠安婦女們找來鵝卵石在渡槽左墩頭鑲嵌了‘紅千女鬧天橋’六個大字。如今這些字已經被鏟掉了。”曾國啟遺憾地說。
聲音
因地制宜利用和保護渡槽
福建省政協委員、泉州學研究所所長林少川:大部分渡槽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產物,對於渡槽的去與留,相關部門應全盤考慮、因地制宜地進行科學規劃。目前仍在發揮作用的渡槽,要保護好維護好。對於荒廢破敗的渡槽,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渡槽妨礙了工農業發展且失去了作用,該拆除的還是要拆除。總之,我們要最大限度地珍惜和利用這些勞動成果。
1991年版的《泉州水利志》零星地記錄了各地的部分渡槽:
石獅:大侖渡槽、檀林渡槽。
晉江:上水池渡槽(180支柱)、上宅渡槽、草洪塘渡槽;仕頭渡槽。
南安:水頭石壁水庫配套的後園、朴山、風吹、溪南、蘇內和張塘渡槽;羅東鎮筍塔水庫,配套的跨溢洪道渡槽、半崎渡槽;官橋岩前村岩前渡槽。
安溪:蓬萊鎮百里渠道,1965年12月動工,1974年10月完工,有渡槽20座。
永春:縣城南10公里的南石村有詩中渡槽。
洛江:南塘渡槽、小溪渡槽。
惠安:螺城鎮溪西村僑群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