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烽鎮
- 別稱::阿拉溝、魚兒溝
- 所屬地區::中國 新疆
- 下轄地區::原名“魚兒溝”的小鎮被重新命名為“石烽鎮”,根據有關檔案精神,原屬烏魯木齊市南山礦區管轄的魚兒溝,現在就要歸屬於託克遜縣的行政管轄範圍。
- 地理位置::位於託克遜縣以西67公里。
- 地標建築::阿拉溝烽燧
概述,歷史遺蹟,
概述
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新政發72號《關於調整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與吐魯番地區託克遜縣行政區域界線的通知》,託克遜縣人民政府成立了《原南泉礦區行政區域內資產接交工作領導小組》托政辦〔2009〕7號和《石烽鎮籌備工作辦公室》托政辦〔2009〕9號,並制定具體工作方案。
2009年2月1日,託克遜縣委常委、副縣長代青、託克遜能源重化工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劉永健、國土資源局局長、民政局局長等帶領石烽鎮籌備工作辦公室負責人及成員單位深入原南泉礦區阿拉溝、漁爾溝行政區域進行實地查看(先後到達焦煤集團生產區、生活區及上游水源地和天業、天成、聖雄等企業的原料開採基地),通過實地查看,明確了區域界線,區域管轄範圍和職責,並制定了具體工作方案。
2009年2月3日石烽鎮籌備工作辦公室主任、副主任等帶領工商、稅務、國土、水利、林業、安監、民政、公安、環保、供電等成員走訪了駐守漁爾溝火車站、原南泉礦區郵政支局、電信支局、鐵路公安所、兵團八建等單位部門,及時與駐地單位取得聯繫,通過座談會的形式,相互介紹業務工作,了解工作區域和管轄範圍內的基本情況。為順利接收、管轄原南泉礦區,託克遜縣石烽鎮籌備工作辦公室公安派出人員順利入駐原南泉礦區魚兒溝派出所,並爭取在規定時間內圓滿完成移交任務。
2009年2月1日,託克遜縣委常委、副縣長代青、託克遜能源重化工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劉永健、國土資源局局長、民政局局長等帶領石烽鎮籌備工作辦公室負責人及成員單位深入原南泉礦區阿拉溝、漁爾溝行政區域進行實地查看(先後到達焦煤集團生產區、生活區及上游水源地和天業、天成、聖雄等企業的原料開採基地),通過實地查看,明確了區域界線,區域管轄範圍和職責,並制定了具體工作方案。
2009年2月3日石烽鎮籌備工作辦公室主任、副主任等帶領工商、稅務、國土、水利、林業、安監、民政、公安、環保、供電等成員走訪了駐守漁爾溝火車站、原南泉礦區郵政支局、電信支局、鐵路公安所、兵團八建等單位部門,及時與駐地單位取得聯繫,通過座談會的形式,相互介紹業務工作,了解工作區域和管轄範圍內的基本情況。為順利接收、管轄原南泉礦區,託克遜縣石烽鎮籌備工作辦公室公安派出人員順利入駐原南泉礦區魚兒溝派出所,並爭取在規定時間內圓滿完成移交任務。
歷史遺蹟
石烽鎮,這個名字將阿拉溝拉進了歷史的回憶當中。看著高高聳立在鎮西北的唐代烽燧,人們的心中不由升騰起一種獨特的文化情愫。
阿拉溝,位於託克遜縣以西67公里。踏上阿拉溝的土地,看著那依舊高高聳峙著的烽燧,心中總有道不完的激動。阿拉溝,是一本記錄了文化進程的腳本,是一位沉澱了歷史烽煙的老人,是一冊濃縮了絲路倩影的影集。滄海桑田的變幻,使阿拉溝幾經波折,幾度繁華與零落。經歷了無數歷史風浪的阿拉溝近日又起波瀾:原名“魚兒溝”的小鎮被重新命名為“石烽鎮”,根據有關檔案精神,原屬烏魯木齊市南山礦區管轄的魚兒溝,現在就要歸屬於託克遜縣的行政管轄範圍。
翻開阿拉溝這本書的第一頁——“石烽鎮”,我們漸漸揭開了阿拉溝塵封著的歷史記憶。無數歷史名流的駐足,也為這片熱土增色不少。阿拉溝,是不慎從文化天使身上跌落下來的一粒紐扣,一篇篇的歷史檔案充分證明這裡曾經是一個文化驛站。
阿拉溝烽燧尤其引人矚目。對於烽燧,有關資料這樣介紹:阿拉溝烽燧,位於託克遜縣以西67公里的阿拉溝東口,烽燧呈方形,周長約130米,牆基厚3米,高6米。東西開門,門寬約2米,門外有寬約200平方米的空間,往前即為河谷峭壁。東牆內側有土梯可拾級而上。烽燧西北角為一高達15米的石磊,內有房屋五六間,斷垣清晰,建築方法是亂石加河漿,插木棍以加固,經歷一千多年的風雨侵蝕,烽燧還基本完好……1962年7月11日,古堡被自治區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親臨烽燧腳下,會真真切切地感覺到,似乎守邊的古代戰士就在烽燧周圍巡邏,不由有了一種穿梭時光隧道的感覺。這座烽燧,見證了最為繁盛的時代歷史畫卷。如今,石烽鎮人民把“石烽”作為一種形象和精神的象徵,無不包含著這裡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阿拉溝,位於託克遜縣以西67公里。踏上阿拉溝的土地,看著那依舊高高聳峙著的烽燧,心中總有道不完的激動。阿拉溝,是一本記錄了文化進程的腳本,是一位沉澱了歷史烽煙的老人,是一冊濃縮了絲路倩影的影集。滄海桑田的變幻,使阿拉溝幾經波折,幾度繁華與零落。經歷了無數歷史風浪的阿拉溝近日又起波瀾:原名“魚兒溝”的小鎮被重新命名為“石烽鎮”,根據有關檔案精神,原屬烏魯木齊市南山礦區管轄的魚兒溝,現在就要歸屬於託克遜縣的行政管轄範圍。
翻開阿拉溝這本書的第一頁——“石烽鎮”,我們漸漸揭開了阿拉溝塵封著的歷史記憶。無數歷史名流的駐足,也為這片熱土增色不少。阿拉溝,是不慎從文化天使身上跌落下來的一粒紐扣,一篇篇的歷史檔案充分證明這裡曾經是一個文化驛站。
阿拉溝烽燧尤其引人矚目。對於烽燧,有關資料這樣介紹:阿拉溝烽燧,位於託克遜縣以西67公里的阿拉溝東口,烽燧呈方形,周長約130米,牆基厚3米,高6米。東西開門,門寬約2米,門外有寬約200平方米的空間,往前即為河谷峭壁。東牆內側有土梯可拾級而上。烽燧西北角為一高達15米的石磊,內有房屋五六間,斷垣清晰,建築方法是亂石加河漿,插木棍以加固,經歷一千多年的風雨侵蝕,烽燧還基本完好……1962年7月11日,古堡被自治區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親臨烽燧腳下,會真真切切地感覺到,似乎守邊的古代戰士就在烽燧周圍巡邏,不由有了一種穿梭時光隧道的感覺。這座烽燧,見證了最為繁盛的時代歷史畫卷。如今,石烽鎮人民把“石烽”作為一種形象和精神的象徵,無不包含著這裡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