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浦細什番

石浦“細什番”是一種旋律和鑼鼓交替套用、打擊樂器和絲竹樂器競相交織的器樂演奏。據傳,細什番最早由閩籍來石浦港錨泊的漁民傳入,能考證到的時間約在1900年左右,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當時福建海洋漁船稱作“紅頭船”,成群來石浦港停靠避風補給,船上的漁民就住在石浦延昌童關建有會館,用自帶的樂器演奏“細什番”。石浦延昌打釣人王尚生,喜好音樂,覺得“細什番”十分動聽,便帶領數名同鄉,親赴福建泉州惠安學習,帶回“工尺譜”及正宗演奏方法,在石浦延昌一帶組成了石浦的首支民間樂隊,時間約在1920年左右。傳入的“工尺譜”,石浦的另一音樂愛好者陳永國在文革前後見過,現已失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浦細什番
  • 屬性:民間器樂演奏
  • 流行地區:浙東象山石浦
  • 樂器:鑼鼓、打擊樂器、絲竹樂器
歷代傳人,演奏形式,演奏樂器,今昔,

歷代傳人

“細什番”傳入石浦後,民間建起了多支演奏樂隊,如延昌隊、石浦隊、鹽廠隊、岳浦隊、高塘隊、昌國隊、金星隊等。樂隊由6—10人不等組成,大多以中老年人為主。平日他們都從事不同的工作,但在約定的時間或節慶活動期間,便自發聚集在一起進行自娛自樂,或認真排演。石浦、延昌的民間藝人,已堅持演奏“細什番”五十餘年,並傳給後一代。
第一代(約1920年—1950年)民間藝人有:王尚生,首位傳入人,板胡手。陳星定(別名爛掉鹽菜)鑼手。柯小乃,二胡手。以上人員均在解放前亡故,其他人員無從調查。
第二代(約1940年—1970年),傳人有:王詩成(王尚生之子,板胡手)、王世成(鼓鑼手)、蔡偉林(鑼手)、俞雲章(吹、拉、打)、候友西(笛子)、高小慶(蕭)、陳美德(二胡)、張阿友(號稱王牌鼓手)以上人員均在文革前後亡故。陳永國(京胡、笛子),龔世財(大胡)。
目前仍活躍在民間藝術舞台的為第三代(1960年至今)傳人:陳永國,62歲(板胡手);蘇阿臻,79歲(鼓手);龔世財,73歲(鑼手);柯受永,62歲(二胡);鄭根弟,60歲(笛子);俞開忠,73歲(鼓、鑼)等。以第三代藝人為種子,目前交替擴展(亦可稱第四代傳人),1、石浦新班,俞開忠(鼓、鑼手),趙漢文(鼓樂手),蘇顯榮(板胡、二胡手),潘仁成(板胡手)等;2、鶴浦百丈班;3、高塘班;4、昌國班;4、金星班等。

演奏形式

石浦“細什番”的演奏樂曲非常動聽,有特色,深受民眾喜愛。演奏形式分為行姿和坐姿兩種,行姿各用一人以器具背三隻鼓及四面鑼,一人隨後打擊,多用於民間喜慶場面,如廟會、踩街、接新娘、送洞房。在解放初迎接解放軍,送參軍,後來迎領導,送下放青年等。參加文藝晚會在舞台演出時,以坐姿為主,採用落地十面雲鑼架及落地大鼓架,以求美觀。近年來,石浦地區送殯時也要演奏“細什番”,且有興起之勢。

演奏樂器

“細什番”使用的樂器,打擊樂器有:高音鼓、中音鼓、低音鼓、高音鑼、中音鑼、低音鑼,(早期4面,現發展為12面),鼓板(篤鼓、三塊、梆子),大鈸、小鈸、小叫鑼、碰鈴等;吹奏絲竹樂器有:板胡、京胡、二胡、中胡、大胡、竹笛、蕭、月琴、三弦、琵琶,目前新加入中阮、大提琴以增加氣氛。“細什番”胡琴演奏弓法多數強拍以推弓為主,一音一弓,鑼鼓的擊發交替快速,十分獨特。鼓鑼的敲打都可自由加花,減花,沒有統一的規定,演奏較為自由,全曲反覆次數多少,根據演奏需要而定。

今昔

石浦“細什番”曾於1957年春節代表象山縣赴舟山地區參加民間文藝調演,獲二等獎。同年代表舟山地區參加“浙江省第二屆民間文藝調演”,獲三等獎。1992年9月以“石浦細什番”為題材改編的器樂曲《漁港奏潮》獲寧波市第二屆音舞節器樂表演一等獎。2000年10月又赴寧波中心廣場參加國際服裝節“海洋風文藝晚會”演出。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參加中國開漁節祭海典禮演奏。1997年至今參加歷屆“三月三、踏沙灘”——戲曲角舞台演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