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津渠
- 地理位置:中國華北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別名:石津運河
- 乾渠全長:134.23km
- 起點:石家莊
- 終點:天津
歷史印痕,一路走來,盛世華章,立足主業,服務三農不放鬆,“四個部級試點”彰顯成效,“四個戰略發展機遇”有新突破,內部經營機制改革穩步推進,“兩個文明”建設碩果纍纍,美好未來,
歷史印痕
灌區名稱的由來,要追溯到歷史沉重的日本侵華時期,侵略者為了掠奪井陘的煤和冀中平原的糧棉資源,試圖開挖一條從石家莊到天津的運河,將資源從天津港口運回日本。狼子野心未能得逞,運河剛剛開挖,日本投降,只留下從滹沱河的取水口到石家莊的導水路工程。
1948年石家莊解放,華北人民政府為利用導水路開展灌溉,成立了“石津運河工程處”,設計開挖灌區灌溉工程。1949年5月放水試渠,灌區開灌,當年澆地2萬餘畝。1950年,更名為“中央人民政府農業部石津運河灌溉工程處”。1953年,與晉藁渠合併,定名為“河北省石津灌渠管理處”。1955年,灌區下放歸石家莊專署領導,名稱也幾經變化,直到1963年收歸省水利廳領導,正式定名為“河北省石津灌區管理局”,沿用至今。由此,“石津”的名稱就為灌區刻上了歷史印痕,幾與共和國同齡的歷史也賦予了灌區深厚的文化底蘊。1958年,崗南、黃壁莊兩水庫興建以來,攔截滹沱河上游水,由石津總乾渠下泄,至深州市大田匯入滏陽河。石津總乾渠長134公里,工程控制面積408萬畝,設計渠灌溉面積228萬畝。總乾渠於正定縣南部橫穿,西自十里舖村南入境,東至南五女村南出境入藁城市,在正定縣境內流經10餘個村,縣境長7.7公里,渠道寬30~50米,深4~18米不等。正常年渠水流量為100立方米/秒,對沿渠村莊的農業灌溉發揮著重要效應。
石津灌區灌溉渠系現有總乾渠、乾渠、分乾渠、支渠、斗渠、農渠6級固定渠道1.4萬條,總長1.08萬km,其中總乾渠1條,長134.23km;乾渠8條,總長183km;分乾渠30條,總長379km;支渠268條,總長866km;斗渠2429條,總長2973km。
一路走來
從建國初期到上世紀末的50餘年間,灌區發展大致經歷了建設時期、建管並重、現代管理3個各具特點的階段。
上世紀60年代以前是建設時期,主要特點是灌區工程的大規模擴建,灌溉面積不斷增加。一是1958年大擴建,灌溉面積由1957年的35萬畝發展到100多萬畝。二是1967年開挖軍齊乾渠、大田南乾渠,調整了不合理的工程布局。三是60年代後期在灌區東部地區開挖了排水乾溝、分乾溝、支溝等300多條,完善了排水體系,同時改按畝征費為以水量征費,使140多萬畝鹽鹼地復歸沃土。到1970年,灌區灌溉面積已達200多萬畝,同時邊建設,邊放水,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巨大效益。
上世紀70年代是建管並重時期,主要特點是完善設施、建章立制、規範管理。一方面灌區陸續開展工程配套建設,灌區渠道工程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以1973年出台的《河北省石津灌區管理章程》為標誌,制定了比較完備的工程管理、灌溉管理、人事管理、經營管理等方面的規章制度,特別是1974年實行了專業化管理,實現了管理體制的重大轉變,管理局作為專管機構,負責灌區日常運營管理。灌區管理日臻完善,工程效益不斷提高,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由建渠初的0.3提高到0.48,灌區範圍內糧食畝產也有大幅提高,水費實收率長期保持100%。
80、90年代是由傳統管理向現代管理的轉變時期,主要特點是不斷加強經營管理,持續開展機制改革。一是內部經營機制不斷推陳出新,從企業化管理、目標管理,到財務包乾、承包經營管理,內部改革不斷深入,調動了各方面積極性,促進了增收節支,穩定了渠水市場。二是工程投入渠道逐漸拓寬,逐步形成了中央、省、地方政府、水管單位和受益民眾共同投入的多主體、多渠道投資體系。三是水價改革小步快跑,經過3次調整和2次保值,單方計量水價由11厘調整到110厘,基本水費由每畝1元調整為2元,為灌區經濟步入適度快速和相對平穩的發展軌道創造了條件。四是機構改革和基層用水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基層單位由15個精簡為12個,實行了所站長負責制;改支渠管理委員會為具有經濟實體性質的灌溉站,順應了市場要求;引進參與式灌溉管理模式,著手建立用水戶協會,基層管理體制改革進行了新的探索。五是確權劃界成效明顯,對33條國有渠道和74處灌區用地進行確權劃界,全部取得了《國有土地使用證》,為依法治水、依法治渠和開發利用灌區資源奠定了基礎。六是開展多種經營,探索發展之路,先後建立辛集皮革廠、大陸村冷庫和灌區第一座水電站——田莊電站,經營多年,取得了一定效益,為灌區兩條腿走路積累了經驗。七是推廣現代管理技術,加強職工培訓,逐步將微機技術套用於經營管理,注重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技術合作,科教興渠增加了灌區發展後勁。八是對外交流,擴大影響。我灌區是“中國灌區協會”的發起成立單位和副會長單位,為灌區間協作交流搭建了平台。
改革開放的20年,灌區深化改革,加強服務,實現了與用水戶雙贏的良好局面,1994年灌區收入突破1000萬元大關,1998年達2300萬元,灌區內糧食產量提高10倍左右,農業生產長足發展,農民生活穩步提高,受益縣市均成為國家重點糧棉生產基地。
盛世華章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加大,在水利部、河北省委省政府、水利廳的關心支持下,灌區人確立了“立足抗旱灌溉保穩定,鞏固四個試點求發展,搶抓四大機遇提動力,挖潛四小經濟謀增長,齊抓四個文明促和諧”的工作新思路,繼往開來,再譜盛世華章,石津灌區又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立足主業,服務三農不放鬆
灌區人始終把農業灌溉、服務三農作為第一要任,緊抓不放,在水源緊缺、乾旱少雨的情況下,急農民所急,精細管理,優質服務,抗旱保收,10年間完成灌溉16次,澆地1087萬畝次,區域內糧食畝產達996kg,總產65.4億kg,11個受益縣(市)、區全部達到小康水平,石津灌區已成為深受區域人民歡迎的民生工程、富民工程。
“四個部級試點”彰顯成效
石津灌區是水利部確定的續建配套、水管體制改革、信息化建設、末級渠系改造試點灌區,都取得了明顯成效。續建配套已爭取到13期項目資金1.84億元,項目實施以來,恢復、改善灌溉面積138萬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66億kg,直接社會效益2.66億元。水管體制改革取得階段成果,灌區被定性為財政性資金定額或定項補助事業單位,批准編制390人,公益性補貼初步落實。信息化建設已完成兩期投資777萬元,第3期項目正在實施,灌區在水情監測、用水管理、財務管理、水務公開、閘門自動控制、視頻會議等方面的現代管理技術和能力極大提升。末級渠系改造已完成投資1020萬元,恢復改善灌溉面積4.4萬畝,項目區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15.6%,農民畝次灌溉成本降低15.9%。
“四個戰略發展機遇”有新突破
石家莊市東北工業區供水完成了大量前期研究工作,為延展工業供水進行了有益探索;向衡水湖補水已具備條件,2010年如水源許可將實現供水;石津總乾渠已被確定為南水北調的高標準配套乾渠,即將進入高速建設階段;2008年實現了為北京輸水,爭取灌區經費補償2248萬元,替代工程資金3.9億元;電氣化建設初具規模,2003年新建第2座水電站發揮效益良好,第3座水電站已經省發改委批准立項,2009年開工建設。
內部經營機制改革穩步推進
水價改革又跨一大步,基本水費由2.0元/畝調整到2.6元/畝,斗口計量水價0.1元/m3,農口終端計量水價0.15元/m3,為我省農業用水價格政策的制定與落實積累了經驗。基層用水管理體制改革成效明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農民用水戶協會發展到18個,灌溉面積72.3萬畝,同時對“組財會管”“斗渠核算”等管理模式進行了有益實踐。通過開發渠岸、核定專業技術人員創收指標、成立澤潤水利水電科技服務中心、發展股份制“三產”、對外承攬工程項目等,實現了新的經濟成長。
“兩個文明”建設碩果纍纍
灌區為受益區內的糧食安全、社會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作出了貢獻,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據統計,2008年灌區內糧食單產996kg,總產8.08億kg。同時,灌區為石家莊市工業、生活和環境用水提供了大量水源,促進了省城發展。灌區各級渠道滲漏和蒸發的近100億m3的水量,有效補給了淺層地下水,改善了沿渠小氣候。
職工收入穩步增長,社會保障全面覆蓋,辦公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職工隊伍素質整體提升,黨建工作再上新高,灌區連續8屆16年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連續2屆4年被水利部表彰為“全國大型灌區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是水利部、人事部命名的“全國水利系統先進單位”,是國家“創建文明行業工作先進單位”、河北省“創建文明行業工作先進視窗單位”。
灌區工作的順利開展,也受到各級領導、國內外專家和眾多同行的關注支持,先後有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銀行、美國、日本、印度、衣索比亞等組織或國家的專家、官員前來考察;國家發改委、河北省委、財政部、水利部、水利廳等有關領導多次視察、指導灌區工作;省內外多家兄弟灌區和水管單位前來參觀、交流;中央、省、部、石家莊市等多家新聞單位對灌區工作進行了宣傳報導。
美好未來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展望未來,灌區人豪情萬丈,信心百倍,有黨和政府對農業、水利制定的好政策,有各級領導的關懷和支持,有全體灌區人的努力奮進,灌區的明天必定是美好的。未來的灌區將是工程設施完善配套、保障農業的新型灌區,是信息化程度提高、管理現代化的灌區,是集水能開發、工業供水、農業供水、城市供水、環境供水為一體的綜合性灌區,是水權得到保障、與南水北調相結合、統籌供水的堅實灌區,是政通人和、人水和諧、積極向上的文明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