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洞口

石洞口

石洞口位於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赤山鎮豐泉村,有儺文化寶庫之稱,是中國儺文化“三寶”(儺廟、儺面、儺舞)聖地,2000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儺藝術之鄉”,萍鄉市委、市政府已決定建設“中國儺文化園”,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規劃項目分為儺文化展示區,贛西風情及民俗文化展示區,旅遊休閒娛樂區三個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洞口
  • 地理位置萍鄉市上栗縣赤山鎮豐泉村
  • 占地面積:1.5平方公里
  • 榮譽:儺文化寶庫
  • 火車站:萍鄉站、萍鄉北站
自然環境,地理優勢,著名景點,境內情況,地形分布巧合,境內風景,石洞口儺文化,儺文化背景,儺文化起源,石洞口儺神廟,石洞口儺面具,石洞口儺舞,石洞口的貢獻,

自然環境

丘陵地帶,環境優美、山清水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地理優勢

石洞口地理位置優越,距萍鄉市區只有五公里,與秋收起義廣場和安源紀念館遙相呼應,形成了品字型的旅遊框架。

著名景點

著名文化景點中國儺文化園,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規劃項目分為儺文化展示區、贛西風情及民俗文化展示區、旅遊休閒娛樂區三個部分。必游之地石洞口儺神廟(明朝洪武年間由時任萍鄉知縣杜谷珍之子杜傳芳倡頭集資興建,重修於清,由正殿、後殿、廂房、戲台、風雨亭以及附屬房屋組成,歷史悠久。)
石洞口

境內情況

地形分布巧合

石洞口境內自然形成的三蚴四坡十八沖,正好巧合著儺神中的三官四將十八神(儺的主神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也就是唐宏、葛雍、周武。四天將,即王善、馬勝、殷郊、趙公明。十八神,即開山、先鋒、頭陳、鐘 、太子、福主、土地、土地婆、雷公、電母、金花、銀花、吞口、靈官、功曹、判官、和尚、道士)這也許是神意?天意?

境內風景

石洞口其自然環境優美,四周高山,森林密茂、松竹杉相互映掩,一座面積達兩百畝的”月老湖“(儺中的媒神叫月老)擁抱著石洞口半邊山河;春風溶洞(洞內常年不斷向外吹出2-3級的微風)、燕子洞(春夏秋三季成千上萬的燕子硒息在洞內)似一對神眼鑲嵌在石洞口的後山頂上;一處米衰式的清澈沁人的泉水匯成一川,常年不斷地滋潤著石洞口的土地;石洞口的白梓奄,始建於唐代,據考證與楊岐普通寺同年同庚;“洞口”前相對矗立兩座獅象而山似兩尊威嚴的天將所守著石洞口的大門,也正是同“洞內”儺神廟內石屋柱上諧刻的一副古對聯表述的一樣:“洞口威嚴執戈楊盾鹹稱此地首出,門內赫 集福迎祥共欽斯神最靈。”這一寫照,淋漓盡致地勾畫了石洞口的地貌和神貌。

石洞口儺文化

儺文化背景

“儺”起源於我國古代驅鬼逐疫的原始宗教活動儀式,後來演變成兼容祈禱與逐疫、娛神娛人的一種民間藝術形態。“儺”原始古樸,紮根於民眾土壤之中,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雖然夾雜著一些迷信色彩,卻無損於其藝術靈氣。儺文化的流傳方式在我國各地都可找到蹤跡,萍鄉做為“中國儺文化之鄉”其產生的儺文化,是其他各地所不能比擬的。萍鄉不但保存了完整的儺廟有50多處,儺面具500多具,還有全面表現儺文化深刻內涵的儺舞及其服裝,儺兵器、儺轎、儺苻、儺簽、儺卦等等,及一脈秘傳的口訣,歌詞、法水、起師等等,為我們進行儺文化研究,發掘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藝術文化而留下的寶貴遺產。萍鄉的儺文化三寶俱全,無愧於“中國儺文化之鄉”。

儺文化起源

萍鄉市上栗縣赤山鎮豐泉村石洞口歷史屬於儺文化之鄉,有儺文化寶庫之稱, 石洞口儺文化的起源,據當地杜氏家譜中“儺自周始”的記載來推斷,石洞口的儺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

石洞口儺神廟

石洞口儺文化見證於石洞口遺存的古儺廟宣王儺神廟,建於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29年,距今已673年),重修於清,由正殿、後殿、廂房、戲台、風雨亭以及附屬房屋組成,歷史久遠,儺文化豐富。1995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洞口儺面具

儺面具是儺文化中最具特徵的符號。隨著歷史的進程,它的內涵愈來愈豐富,覆蓋面愈來愈寬,從原始的驅逐疫鬼,發展到驅惡、逐疫、祛災、避難、鎮邪、占卜、治病、求子、求財、祈祿、納吉等等。隨著道教的產生,佛教的傳入和人類思維能力的逐漸提高,儺面具的形象也慢慢豐富起來,道、教兩教神話中的人物、神詆、歷史英雄人物、民間故事、傳說人物,充實了儺面具形象隊伍。逐漸朝著宗教化、世俗化、人性化、寫實化的方向發展。據石洞口從事儺祭活動的老道士遺存下來的道書中所列舉的明清時期儺神面人物有600多個,其中有天神、地神、冥神,歷史人物、征戰英雄。這些儺神除在廟中的神殿上擠得滿滿的外,凡居住在石洞口的百姓家都在家中設了神案,供奉著一兩隻或三四隻儺神面具,真可謂家家設神案戶戶儺神。

石洞口儺舞

石洞口的儺舞(舊時叫仰儺神、踩儺神或跳儺神)歷史上就譽滿萍城,並逐漸從娛神演化成人的文化活動。清乾隆年間有一位就任萍鄉知縣的繩武,寫過一首詠儺《竹枝詞》:“五隅年例扮迎春,忙煞城裡城外人,所幸太平有個事,頑隨衡去跳攤神。”石洞口儺舞,音樂古樸,舞姿粗獷,色彩神秘,且呈現出不同層次,不同歷史階段發展的痕跡,不僅有著深奧的文化內涵和較高的觀賞價值,給現代藝術以借鑑和啟迪,還為宗教學、民族學、歷史學、藝術學、人類學乃至東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活教材。 該村儺舞曾參加廣州中國文化百絕博覽會,連續演出200餘場,獲良好讚譽。還赴港赴台表演並製成了古典儺舞藝術片播放,產生過很好影響。

石洞口的貢獻

石洞口儺文化自八十年代末重新“出土”以來,先後被選入首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展覽會、“中華百絕”博覽會、南戴河“萬博文化城”展覽會、香港國際攤面具展覽會、第五屆國際民間藝術節上展覽、展演,為提高萍鄉在國內國際上的知名度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今年八月間應邀赴寶島台灣參加客家文化活動月,儺舞“土地賜福”、“鐘道驅邪”和和尚道士觀風水“轟動了全台,十四家新聞煤體對石洞口的儺舞表演進行了高度的評價。石洞口儺舞為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當了排頭兵。 從九十年代初起,先後有法國、西班牙、德國、日本、美國、加拿大等過的是多批攤學專家學者前來石洞口考察探秘。國內亦有不少攤學專家學者前來專訪。中外專家學者一致認為:石洞口真可謂是文化儺的寶庫,”三寶“(儺廟、儺面具、儺舞)聖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