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地處秦巴之間,漢水由西向東穿境而過。素以山清水秀而著稱。由於其地理位置的特殊,這裡的人文習俗特點既有秦風亦有楚韻,在眾多的人口當中,當地土著先民的後裔極少,湖廣、江南一帶的歷代移民居多。他們在這塊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既創造了物質財富,也把故土的民間文化習俗帶到了這裡。外來文化和當地的文化長期交流、互學互補,給這裡的民間文化注入了豐富的內涵,使其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習俗。
火獅子俗稱耍獅子,是流傳於陝西省石泉縣的一種地方傳統文藝表演形式。耍獅子分文耍、武耍兩類:文耍表演時,引獅郎手執繡球,武士打扮,側翻入場,以繡球逗引獅子,動作以模擬獅子生活習慣為主,如表演舐毛、搔癢、打滾、翻動、歡跳親昵、護撫幼獅、與幼獅逗趣玩耍等動作,以表現獅子靈巧溫順性格。還有測字,吉祥如意,喜慶豐收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泉火獅子
- 時間:2009年6月11日
- 申報單位:石泉縣文化旅遊局
- 編號:III-34
遺產簡介,基本內容,表演道具,基本特徵,歷史淵源,地理環境,遺產保護,
遺產簡介
類別:民間舞蹈
基本內容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舞蹈。武耍表演時,引獅郎手執繡球,不等獅子擺,耍一個鷂子翻身,縱身躍上獅背,然後進行各種翻滾動作,猶如武士和獅子一場惡鬥。主要表現獅子威風八面,氣大勢雄的特點,如表演跳躍、跌扑、登高、騰輕、踩高、搏鬥、梅花樁、“撞三關”一是過獨木橋,二是登高摘繡球、三是撞煙花火海的葡萄架等各種動作。
獅子的表演技巧花樣繁多,主要是表演獅子的生活習性。在鑼鼓聲中獅子搖頭擺尾,做舔毛、搔癢、抖毛、俯臥、打滾、耍賴、搶繡球、大喘氣等動作,這是常見的基本動作。也有些讓獅子拆字、猜謎、上高台、天鵝抱蛋等玩法則在表現玩獅人的高難技巧和智力測驗上做文章。更有甚者是在高架上用線吊一紅包,讓獅子在不藉助外物的情況下設法摘取,舞獅頭的藝人設法踩到玩獅尾藝人的肩上,倆人互相配合,站立起來,跳躍摘取,能摘下來,紅包就作為主人的獎賞給了玩獅人。若倆人配合不好,也可能人仰馬翻,引起鬨堂大笑。還有一種玩法叫“葡萄架”,是用高桿搭成的四方架子,架上布滿火炮、花筒和用硫磺為主要原料做成的“葡萄”狀物。獅子進入架內,主人迅即點燃架上火炮,炮響花燃,架上的“葡萄”遇火熔化,硫磺下滴。在鑼鼓聲中,獅子跳躍躲避,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硫磺水燙傷。這是一種難度極高的玩法。
石泉玩獅子、龍燈的講究頗多,舞獅和舞龍的藝人事前均項系紅巾(紅綢或紅布條均可)以示和其它民間社火的區別。若遇有人家設宴招待玩燈的藝人,系紅巾者方可坐入上席,被主人敬為上賓。當獅子龍燈出燈上街時,所到之處,彩蓮船、竹馬、腰鼓等其它社火均需讓道迴避,不得和獅子、龍燈相撞。否則,獅子、龍燈長驅穿行,橫衝直闖,若造成對方人員傷亡,連官府也不得追究其責任。可見獅子、龍燈在當地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顯赫。
石泉玩獅子講究“燒花”。這種“花”是用硝、生鐵末、柳木炭等原料配製成藥,裝入竹筒、棕筒或紙筒中,中心有一根火藥捻。當晚上獅子到來時,主人家便鳴炮迎接,獅子逐隨著熱烈的鑼鼓點搖頭擺尾舞動起來。首先打場子,“拜四方”,請觀眾讓出舞獅子的場地,然後圍觀的民眾手持“花筒”,燃放起來,對著獅子“燒”;“花”燒得越旺,鑼鼓敲得越緊,獅子也舞得越歡,在火光沖天,煙霧騰騰之中,獅子翻騰跳躍,充分表現雄獅“勇猛威武”的習 性。有時花也可能把獅皮燒燃,但不管有多危險,玩獅人都不得把獅皮棄在主人家大門口,否則會被認為是最不吉利的事,主人家必遭橫禍,玩獅人犯了耍獅子的大忌,主人是不會答應的。
玩獅子通常是在大街場院寬敞地帶,但也有一些婦女久不生育的人家把獅子象迎接神靈一樣請到家裡去玩的。獅子進了家門,先拜過家神,後迅即跳上床。在床上連連打滾翻騰,主人家適時拿出紅包表示感謝。據說,獅子在床上打滾後,主婦不久即可懷孕。也有一些小孩常常鬧病的人家,此時趁機把多病的小孩抱來從獅子口中送入,再由腹中接出,小孩即可四季平安,祛病強身。也有一些人趁人不注意,偷偷剪下一些獅須帶回家中,據說此須亦能治病。這些都是過去的習俗,現在已經消失了。
石泉舞火獅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講究場面,規模的主要以“舞葡萄架”為代表;場面較小的主要分“拆字”式和“技巧”式兩種。
1、舞葡萄架:其場面宏大、熱鬧、所耗費的時間、資金人力巨大,解放前只有少數大戶人家或商會才請得起,它是石泉舞火獅子的經典。其準備工作要在春節前二、三個月就要著手、葡萄的製作非常繁瑣。所謂“葡萄”是由山上的生黃泥一個個地捏成,要求每棵泥中間留一小眼,到時好裝煙花沫、每棵只能陰乾、不能曬,否則有裂口無法裝藥。待乾後裝藥,再用細鐵絲一棵棵小心穿起形成葡萄串。在每串葡萄上用小刷子小心地刷上硫磺、硝水,再將葡萄串用鐵絲串起來形成長串。葡萄架一般搭在街道中間、選搭好的基礎框架,再把葡萄串掛上去,每大串葡萄中間還要綁上竹筒煙花。架搭好後主人便請火獅子登場。當幾頭雄壯的火獅伴著歡快的鑼鼓衝進葡萄架下狂舞時,主人點燃葡萄架上的花筒,葡萄架迅速燃燒,燦若白晝。當硫磺與硝見到火花後立刻燃燒,其藍綠色的強光,使每棵葡萄散發著誘人的光輝。其景象十分壯觀。火獅迎著葡萄架上的禮花和四周幾百民眾手中的禮花,神采飛揚、激情狂舞,表演各式高難度動作。兩人一組的舞獅者表演時,光著上身,且身上塗滿雞蛋清以防燙傷。一組一般只能舞十幾分鐘就已累得支撐不下來,要迅速換下一班人。整場演出要持續幾個小時,同時也成為一年中石泉人最津津樂道的趣事。
2、拆字式:無論縣城、集鎮或鄉村都廣受歡迎。其規模、場面較小,一般在一家一戶門前玩,拆字的內容包羅萬象,這主要根據主人家出的題和設的局隨機應變,極富觀賞性、趣味性和知識性。石泉舞火獅由兩人一組,前面一人頂獅頭、後面一人披獅皮,舞時,後面人抓住前面人腰上捆的布繩,踩著鑼鼓點表演。前面舞獅頭者十分重要,其不但要掌握舞獅技藝,更要頭腦靈活,能識文斷字,能在最短時間內破題拆字。否則,主人家會十分掃興,班會也大失面子。故石泉舞火獅子的班會一方面要操練技藝,另方面也要加強知識修養,以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欣賞水平。如,火獅子被請到主人家院裡,院內一隻木桶內放了幾根木棍,主要要求擺成四個字,而且這四個字的筆劃將所提供的材料剛好用完。火獅子進門一看,一邊先擺開陣式迎著煙花踩著鑼鼓點狂舞、演染氣氛,一邊快速轉動腦筋破題。半小時後,火獅子放慢節奏,圍著木桶抓耳撓肋,做著各種滑稽、搞笑的動作。不一會兒,便用嘴含著木棍擺出“江山一”三個字,然後又銜著木桶放在三個字的後面。因桶與統諧音,頓時掌聲雷動、煙花四射,火獅子也興奮地舞了起來。另一種是主人家先出一個或幾個字要獅子對應筆劃、平仄一致的字句。如用板凳擺成“天下太平”四個字,要求獅子用嘴銜住板凳擺成筆劃、平仄相一致的另外四個字,火獅子在拆字時不僅要動腦,還要表演很多高難度、觀賞性強的動作。這種遊戲所耗財力和人力很小,只圖個熱鬧、喜興,故在全縣廣受歡迎。每年春節石泉人最盼望的就是觀賞火獅子表演,參與燒花隊伍。
3、技巧式:主要考舞獅者的勇氣、膽識和功力。其名目多種多樣,根據主人家所出的題,發揮性表演。最傳統的名目有“天鵝抱蛋”、“仙人摘桃”、“八仙過海”、“姜子牙釣魚”、“李二嫂洗衣”、“鵲橋相會”、“登魁星樓”、“跳四角井”等。其表演即有舞蹈動作又柔入了雜技技巧,十分有看頭。如“登魁星樓”,就是主人用上小下大的六個或八個八仙桌相疊,形似魁星樓在最上層的桌子中央放上彩頭,要求火獅子逐層往上爬、取下紅包,表演的難度非常大,因為每登記一層桌子還要從桌底下的四個方面來回鑽進鑽出,登上頂端後又要逐層下來,這樣的技藝沒有幾年紮實的硬功夫是拿不下來的。還有如“跳四方井”主要考驗舞獅者的配合默契程度和協調、平衡能力。主人將兩個大八仙桌反著疊起、四角向上,火獅子表演時爬上一個角後,要騰空躍起跳到另一支角上,站穩後又跳向另一隻角,其間還要表演各種驚險、幽默的動作。如“仙人摘桃”,主人將兩個長長的木樓梯豎起,在空中搭成人字型、頂部橫放一木桌,木桌上放一高凳子,凳子上放一花瓶,瓶口放上紅包。要求一大一小一對獅分別各從一邊爬著梯子上到頂端、板凳面很窄、兩隻獅子身體龐大,在凳子上交換位置後,小獅子踩著大獅子的背銜下紅包後,分別又從另一邊爬下來,整個表演驚險刺激,又風趣、幽默。
石泉舞火獅子在千百年的傳承發展中,融進了石泉人民的勇氣和智慧,形成了獨具魅力的石泉舞火獅子文化,它是石泉人民傳統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現形式。
火獅子在石泉城關鎮有正規傳承,清光緒年郭開先郭八老爺曾主辦火獅自樂社,繼傳人郭希斌等捐資在縣文昌閣收徒傳技數百人,到民國中期郭連文團總曾做火獅會首,到民國中晚期傳入後人郭從喜、孫子郭世義,解放初50年代郭世義、郭學奎父子繼承了先輩技藝。保留了石泉縣火獅傳統風貌。
石泉縣火獅子在陝南廣為流傳,人們對火獅子舞也非常喜愛,每逢新春佳節人們總喜歡按傳統習慣在春節期間舞火獅慶豐收,給人們帶來了喜慶、歡樂、吉祥、平安。由於人們喜愛火獅,愛好者也不但增多,我們根據本區域的火獅舞發展狀況,近年來主辦了火獅子舞培訓班3期,培訓人數達100餘人。主要培訓獅舞,火獅子製作技藝,傳承火獅子各種技法及相關導具,現發展人數有130餘人,他們都能堅持基本功的練習,傳承火獅子舞。
表演道具
獅子頭是用竹篾和鐵絲紮成,紙糊塗色。獅子頭上有九個包,眼、嘴、牙俱全,嘴可張可合,獅皮是用苧麻或龍鬚草編結而成,通過染色,呈毛狀,安尾巴,後柳鎮的獅子是由山上野生的棕葉編制而成,經久耐磨,防火燒。
“葡萄架”是玩火獅子的場面道具設定。“葡萄”是由山上的生黃泥一個個地捏成,要求每顆葡萄中間留一小眼,到時好裝藥,每顆做好後只能陰乾,千萬不能曬,否則有裂口無法裝藥,待乾後裝藥。然後用細鐵絲一顆顆地小心穿起形成葡萄串,在每串葡萄上用小刷子小心地刷上硫磺,硝水後,再將葡萄串用鐵絲串起來,葡萄架一般搭在街道中間,先搭好基礎框架,再把用鐵絲串起來的葡萄串掛上去,每大串葡萄中間還要綁上竹筒煙花,架搭好後便請火獅子。葡萄架一般7米長,3米高,寬3米,是火獅武耍的最後一道關口,葡萄架燃燒時一片火海,葡萄串成藍色,火獅踏入火海,叫人嘆為觀止。
基本特徵
1、石泉舞火獅子是石泉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創造的,其動作、形態都充分體現出秦巴山區人民勇敢、豪放、粗獷、熱情的性格特徵和勤勞、聰慧、團結、友愛的優良品質。
2、石泉舞火獅子受南方移民文化的影響較大、極具兼容性、尤其是南方舞彩獅的雜技技藝,對石泉舞火獅的影響較大。
3、石泉舞火獅子表演既熱鬧、喜慶、幽默、風趣,又驚險刺激,讓人叫絕。
4、石泉舞火獅子集智慧、勇氣於一身,聚舞蹈、雜技於一體。
歷史淵源
石泉火獅舞,相傳火獅是天中的神靈圖騰。神靈下凡賜予人類神奇的力量,能給人們帶來吉祥如意,辟邪、降魔的美好願望和幸福美好的生活,人們為了祭祀這個神靈。相傳這神靈夜間降臨,中國先民們就用“堆火”來迎頜神靈。這個火獅只能用“火”來燒它,才能顯出威風的神靈。人們稱它“火獅子”後來煙花爆竹的產生,人們就用煙花爆竹來燒火獅,火獅與煙花爆竹交融呈現出一團火紅吉祥如意的圖騰。後來人們在歲時節令的慶典活動中,不但地完善火獅子舞的表演動作和表演形式,逐步演變成現今的火獅子舞。 石泉舞火獅子,產生於民眾的勞動之中。石泉境內群山環繞、山大溝深、先民在勞動生活中必須依靠強健的體魄和堅強的勇氣同自然抗爭、與兇猛的野獸搏鬥。在強大的自然面前,戰無不勝的獸中之王——獅子便成為先民的一種圖騰崇拜。人們用樹騰、草、麻製成獅子模型放在門前,震懾野獸、降妖除魔。節日慶典,便頂著獅頭,披著獅皮模仿獅子的動作舞蹈狂歡,以祈福求祥。秦、漢、明、清時期,隨著南方移民的大量湧入,南方舞彩獅的技藝逐漸與土著舞獅相兼容,產生了極具石泉特色的舞火獅子。
大清康熙石泉《道光縣誌》載:“石泉獅舞多風彩,來年豐收又挹秀”。清道光年間縣知事慕維誠曾為紀念大禹治水的偉大功績,騎著高頭大馬掛上彩,人們舞著火獅,曾熱鬧非凡地在我縣禹王宮大慶三日。
傳說石泉舞的火獅子是天宮裡南天門前的兩隻看鬥神獅的化身。因此舞獅前,班首要念經、祈禱神獅下凡賜予神奇的力量,舞獅者也要沐浴、祈禱。火獅出行前,官府、商會、各家各戶要下請貼請火獅子上門表演。夜幕降臨、火獅子伴著歡快的鑼鼓點、在無數竹筒煙花的噴射下躍然而起,來回不停地搖頭、擺尾、翻、滾、跑、跳、舞得可謂神采飛揚,激情四射;將喜慶、歡樂的節日氣氛推向高潮。火獅子在石泉傳統民間一直有祛病、消災,祈求平安、祥瑞的講究。如春節火獅子舞到主人門前,先拜祖先,進堂屋巡遊一周,若主人祈兒女,便請火獅子到床上打滾;引獅郎口念:獅子頭上九個包,來年生個胖寶寶。若主人孩子生病,就把小孩從獅口遞入腹中,再由屁股後送出,意為孩子重生;若主人兒子參加科考,獅子就被請進堂屋,班首用手按住獅頭高聲喝道:“獅子頭上九個包哇、保佑全家身體好哇!”、“獅子來到大門前啊,保佑公子點狀元啊!”等。石泉舞火獅子不單是迎著煙花狂舞,同時還要根據主人出的各式各樣千巧百怪的節目進行應對表演,真是集智慧、勇氣於一身、聚舞蹈、雜技於一體極具觀賞性、娛樂性、趣味性、參與性與知識性,深受民眾喜愛。石泉舞火獅子,鮮明的個性特徵和獨特的表現風格是其它地區所沒有的。其表演豪放、粗獷、充滿野氣,威武雄健、剛柔相濟、風趣幽默精彩絕妙。石泉舞火獅子最大的特點是舞獅者與主人家是互動,也是石泉舞火獅子的精髓所在。
地理環境
全縣總面積2056平方公里,轄7鄉8鎮,總人口18.2萬人,境內主要以漢族為主,還有少數的回、滿、壯、蒙、白、羌、土等民族。 大清康熙《石泉縣誌》載:東晉設長樂縣,北魏改稱永樂,西魏廢帝元年(五五二年)始稱石泉,因縣城南石隙多泉,其水清冽,徑流不息而得名。
石泉縣境內,地形複雜,山巒疊嶂,氣候為北亞熱帶邊緣濕潤季風區。四季分明,溫和濕潤,是在第三紀斷陷基礎上發育起來的串珠河谷小盆地,海拔平均高度在400-600米。
遺產保護
石泉舞火獅子在長期發展中,由於缺乏系統的理論研究和科學指導、地域特色日見消退、亟需搶救和保護。扎制火獅的手藝人和舞火獅的藝術年事已高,出現斷代危機。缺乏政策保障和經費支持,保護和開發工作難度很大。
舞火獅的保護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保護當前舞火獅表演者及製作火獅的民間藝人的傳承人的繼承和發展。第二部分是加快對火獅表演形式的發掘,對製作火獅工藝的保護和搶救。
2006年,石泉縣全面普查了火獅的基本情況。2007年,進行了整理、錄音、錄像、文字資料,完成了建檔工作。2008年,成立了舞獅協會,建立了中青年傳承人接受老藝人以師帶徒的傳統培養模式。2009年,在全縣恢復舞火獅的傳統表演項目,推出舞火獅單體表演項目。2010年,建立了舞火獅專業團體,舉行舞火獅表演,把舞火獅表演項目推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