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石油化學(第2版)》中我國煉油廠加工的原油趨於重質化和劣質化,一方面是由於國內稠油的不斷開發,另一方面是由於進口原油中有相當部分是含硫的甚至是高硫的。這就使重油催化裂化過程以及加氫處理、加氫裂化及重油加氫等各類加氫過程在我國煉油業中具有更為重要的地位。
基本介紹
- 書名:石油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石油化學
- 作者:梁文杰 闕國和
- 出版社: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
- 頁數:579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
- 外文名:Petroleum Chemistry
- 類型:科技
- 出版日期:2011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3626823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上篇石油和石油產品的化學組成與使用性能
第一章石油的化學組成
第一節原油的一般性質、元素組成、餾分組成和分類
一、原油的一般性質
二、原油的元素組成
三、原油的餾分組成
四、原油的分類
第二節石油的烴類組成
一、天然氣及石油的單體烴組成
二、石油的族組成
三、石油的結構族組成
第三節石油中的含硫化合物
一、石油及其餾分中硫的分布
二、石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組成
第四節石油中的含氮化合物
一、石油及其餾分中氮的分布
二、石油中含氮化合物的組成
第五節石油中的含氧化合物
一、石油中酸性含氧化合物的分布
二、石油中含氧化合物的組成
三、石油酸的性質及其利用
第六節石油中的微量元素
一、石油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
二、石油中微量元素存在的形態
第七節石油中的膠狀瀝青狀物質
一、膠質、瀝青質的元素組成和平均相對分子質量
二、膠質、瀝青質的結構特徵
三、石油膠體分散體系
四、膠質、瀝青質的性質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二章石油及天然氣的成因
第一節油氣成因學說發展概況
一、石油的無機成因說
二、石油的有機成因說
第二節石油和天然氣的生成
一、生油的原始物質
二、生油環境
三、沉積盆地中有機殘體的演化與油氣生成的階段性
四、現代油氣成因理論新進展
五、石油的運移和富集
第三節石油中各族烴類的形成
一、正構烷烴的形成
二、異構烷烴的形成
三、環烷烴的形成
四、芳香烴的形成
第四節天然氣的成因
一、生物成因氣
二、油型氣
三、煤型氣
四、非烴氣體的成因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三章石油及油品的物理性質
第一節餾程、實沸點蒸餾曲線和平衡汽化曲線
一、餾程測定
二、實沸點蒸餾
三、平衡汽化
第二節平均相對分子質量
一、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的定義
二、數均相對分子質量的測定方法
三、石油餾分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的近似計算方法
四、石油及其餾分的數均相對分子質量
第三節密度和相對密度
一、石油及油品的密度、相對密度及其測定方法
二、液體油品相對密度與溫度、壓力的關係
三、混合油品的密度
四、相對密度與化學組成的關係
五、石油及其餾分的相對密度
六、特性因數(Kw)和相關指數(BMCJ)
第四節光學性質
一、折射率的測定
二、折射率與化學組成的關係
三、石油餾分及其組分的折射率
四、比折射度、分子折射度和色散率
第五節黏度
一、黏度的單位
二、黏度的測定方法
三、黏度與剪下速率的關係
四、黏度與化學組成的關係
五、黏度與溫度的關係
六、黏—溫性質與分子結構的關係
七、石油及其餾分的黏度和黏—溫性質
八、黏度與壓力的關係
第六節石油的熱性質
一、石油的比熱容、焓、蒸發熱、熔化熱和燃燒熱
二、石油及其產品的濁點、結晶點、傾點和凝點
三、石油產品的閃點、燃點和自燃點
四、石油的臨界性質
第七節石油的其他性質
一、石油的電性質
二、石油的導熱係數
三、石油的表面張力
主要參考文獻
第四章石油化學組分分離及分析方法
第一節精密分餾、分子蒸餾及超臨界溶劑萃取分餾
一、精密分餾
二、分子蒸餾
三、超臨界溶劑萃取分餾
第二節氣相色譜法
一、氣相色譜法原理
二、氣相色譜儀
三、氣相色譜法在石油工業中的套用
第三節液相及超臨界流體色譜法
一、液固吸附色譜法
二、離子交換色譜法
三、凝膠滲透色譜法
四、分配及鍵合相色譜法
五、高效液相色譜法
六、超臨界流體色譜法
七、固相萃取法
第四節元素分析方法
一、碳和氫含量的測定
二、硫含量的測定
三、氮含量的測定
四、氧含量的測定
五、微量元素含量的測定
第五節由物理性質關聯化學組成的方法
一、用苯胺點法測定汽油餾分的族組成
二、用n—d—M(折射率—相對密度—相對分子質量)法測定減壓餾分的結構族組成
三、用密度法測定重油的結構族組成
第六節近代物理分析方法
一、紅外光譜法
二、核磁共振波譜法
三、質譜法
第七節其他化學組分分析方法
一、用鹵素加成法測定不飽和烴含量
二、硫醇硫的測定和博士試驗
三、酸值(或酸度)和鹼性氮含量的測定
四、用尿素包合法分離正構烷烴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五章石油產品的使用性能及其與化學組成的關係
第一節汽油
一、汽油機(點燃式發動機)的工作過程及其對燃料的使用要求
二、汽油的蒸發性
三、汽油的安定性
四、汽油的抗爆性
五、汽油的質量標準和品種牌號
六、醇類汽油機燃料
第二節柴油
一、柴油機(壓燃式發動機)的工作過程及其對燃料的使用要求
二、柴油的自燃性
三、柴油的蒸發性
四、柴油的流動性
五、柴油的安定性、腐蝕性和潔淨度
六、柴油的質量標準和品種牌號
七、生物柴油
第三節噴氣燃料(航空煤油)
一、噴氣發動機的工作過程及其對燃料的要求
二、噴氣燃料的燃燒性能
三、噴氣燃料的安定性
四、噴氣燃料的低溫性能
五、噴氣燃料的腐蝕性
六、噴氣燃料的潔淨度
七、噴氣燃料的起電性
八、噴氣燃料的潤滑性
九、噴氣燃料的牌號
第四節潤滑油
一、概述
二、內燃機潤滑油
三、齒輪油
四、電器絕緣油
五、液壓油
第五節潤滑脂
一、潤滑脂的組成
二、潤滑脂的結構
三、潤滑脂的製造方法
四、潤滑脂的主要性能
五、潤滑脂的分類
第六節石油蠟
一、石蠟
二、微晶蠟
第七節石油瀝青
一、石油瀝青的流變性
二、石油瀝青的化學組成、膠體結構與使用性能的關係
三、石油瀝青的分類
第八節石油焦
一、石油焦的分類
二、石油焦的主要質量指標
三、石油焦的品種
主要參考文獻
……
下篇石油加工過程的化學原理
附錄
編輯推薦
目錄
上篇石油和石油產品的化學組成與使用性能
第一章石油的化學組成
第一節原油的一般性質、元素組成、餾分組成和分類
一、原油的一般性質
二、原油的元素組成
三、原油的餾分組成
四、原油的分類
第二節石油的烴類組成
一、天然氣及石油的單體烴組成
二、石油的族組成
三、石油的結構族組成
第三節石油中的含硫化合物
一、石油及其餾分中硫的分布
二、石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組成
第四節石油中的含氮化合物
一、石油及其餾分中氮的分布
二、石油中含氮化合物的組成
第五節石油中的含氧化合物
一、石油中酸性含氧化合物的分布
二、石油中含氧化合物的組成
三、石油酸的性質及其利用
第六節石油中的微量元素
一、石油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
二、石油中微量元素存在的形態
第七節石油中的膠狀瀝青狀物質
一、膠質、瀝青質的元素組成和平均相對分子質量
二、膠質、瀝青質的結構特徵
三、石油膠體分散體系
四、膠質、瀝青質的性質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二章石油及天然氣的成因
第一節油氣成因學說發展概況
一、石油的無機成因說
二、石油的有機成因說
第二節石油和天然氣的生成
一、生油的原始物質
二、生油環境
三、沉積盆地中有機殘體的演化與油氣生成的階段性
四、現代油氣成因理論新進展
五、石油的運移和富集
第三節石油中各族烴類的形成
一、正構烷烴的形成
二、異構烷烴的形成
三、環烷烴的形成
四、芳香烴的形成
第四節天然氣的成因
一、生物成因氣
二、油型氣
三、煤型氣
四、非烴氣體的成因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三章石油及油品的物理性質
第一節餾程、實沸點蒸餾曲線和平衡汽化曲線
一、餾程測定
二、實沸點蒸餾
三、平衡汽化
第二節平均相對分子質量
一、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的定義
二、數均相對分子質量的測定方法
三、石油餾分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的近似計算方法
四、石油及其餾分的數均相對分子質量
第三節密度和相對密度
一、石油及油品的密度、相對密度及其測定方法
二、液體油品相對密度與溫度、壓力的關係
三、混合油品的密度
四、相對密度與化學組成的關係
五、石油及其餾分的相對密度
六、特性因數(Kw)和相關指數(BMCJ)
第四節光學性質
一、折射率的測定
二、折射率與化學組成的關係
三、石油餾分及其組分的折射率
四、比折射度、分子折射度和色散率
第五節黏度
一、黏度的單位
二、黏度的測定方法
三、黏度與剪下速率的關係
四、黏度與化學組成的關係
五、黏度與溫度的關係
六、黏—溫性質與分子結構的關係
七、石油及其餾分的黏度和黏—溫性質
八、黏度與壓力的關係
第六節石油的熱性質
一、石油的比熱容、焓、蒸發熱、熔化熱和燃燒熱
二、石油及其產品的濁點、結晶點、傾點和凝點
三、石油產品的閃點、燃點和自燃點
四、石油的臨界性質
第七節石油的其他性質
一、石油的電性質
二、石油的導熱係數
三、石油的表面張力
主要參考文獻
第四章石油化學組分分離及分析方法
第一節精密分餾、分子蒸餾及超臨界溶劑萃取分餾
一、精密分餾
二、分子蒸餾
三、超臨界溶劑萃取分餾
第二節氣相色譜法
一、氣相色譜法原理
二、氣相色譜儀
三、氣相色譜法在石油工業中的套用
第三節液相及超臨界流體色譜法
一、液固吸附色譜法
二、離子交換色譜法
三、凝膠滲透色譜法
四、分配及鍵合相色譜法
五、高效液相色譜法
六、超臨界流體色譜法
七、固相萃取法
第四節元素分析方法
一、碳和氫含量的測定
二、硫含量的測定
三、氮含量的測定
四、氧含量的測定
五、微量元素含量的測定
第五節由物理性質關聯化學組成的方法
一、用苯胺點法測定汽油餾分的族組成
二、用n—d—M(折射率—相對密度—相對分子質量)法測定減壓餾分的結構族組成
三、用密度法測定重油的結構族組成
第六節近代物理分析方法
一、紅外光譜法
二、核磁共振波譜法
三、質譜法
第七節其他化學組分分析方法
一、用鹵素加成法測定不飽和烴含量
二、硫醇硫的測定和博士試驗
三、酸值(或酸度)和鹼性氮含量的測定
四、用尿素包合法分離正構烷烴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五章石油產品的使用性能及其與化學組成的關係
第一節汽油
一、汽油機(點燃式發動機)的工作過程及其對燃料的使用要求
二、汽油的蒸發性
三、汽油的安定性
四、汽油的抗爆性
五、汽油的質量標準和品種牌號
六、醇類汽油機燃料
第二節柴油
一、柴油機(壓燃式發動機)的工作過程及其對燃料的使用要求
二、柴油的自燃性
三、柴油的蒸發性
四、柴油的流動性
五、柴油的安定性、腐蝕性和潔淨度
六、柴油的質量標準和品種牌號
七、生物柴油
第三節噴氣燃料(航空煤油)
一、噴氣發動機的工作過程及其對燃料的要求
二、噴氣燃料的燃燒性能
三、噴氣燃料的安定性
四、噴氣燃料的低溫性能
五、噴氣燃料的腐蝕性
六、噴氣燃料的潔淨度
七、噴氣燃料的起電性
八、噴氣燃料的潤滑性
九、噴氣燃料的牌號
第四節潤滑油
一、概述
二、內燃機潤滑油
三、齒輪油
四、電器絕緣油
五、液壓油
第五節潤滑脂
一、潤滑脂的組成
二、潤滑脂的結構
三、潤滑脂的製造方法
四、潤滑脂的主要性能
五、潤滑脂的分類
第六節石油蠟
一、石蠟
二、微晶蠟
第七節石油瀝青
一、石油瀝青的流變性
二、石油瀝青的化學組成、膠體結構與使用性能的關係
三、石油瀝青的分類
第八節石油焦
一、石油焦的分類
二、石油焦的主要質量指標
三、石油焦的品種
主要參考文獻
……
下篇石油加工過程的化學原理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