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石油植物”,是指那些可以直接生產工業用燃料油,或經發酵加工可生產燃料油的植物的總稱;現已發現的大量可直接生產燃料油的植物,主要分布在大戟科,如綠玉樹、三角戟、續隨子等。這些“石油植物”能生產低分子氫化合物,加工後可合成汽油或柴油的代用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油植物
- 外文名:Oil plants
- 拼音:shi you zhi wu
- 釋義:可以或間接提煉出油的植物的總稱
- 主要科類:大戟科
- 代表植物:綠玉樹、三角戟、續隨子
簡介,能源優點,發現過程,
簡介
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也不乏石油植物,如海南的油楠樹,砍掉樹幹,油就會源源而出,每日能產“柴油”10—15千克。
能源優點
石油植物作為未來的一種新能源,與其他能源相比,具有許多優點:
l.石油植物是新一代的綠色潔淨能源,在當今全世界環境污染嚴重的情況下,套用它對保護環境十分有利。
2.石油植物分布面積廣,若能因地制宜地進行種植,便能就地取木成油,而不需勘探、鑽井、採礦,也減少了長途運輸,成本低廉,易於普及推廣。
3.石油植物可以迅速生長,能通過規模化種植,保證產量,而且是一種可再生的種植能源,而非一次能源。
4.植物能源使用起來要比核電等能源安全得多,不會發生爆炸,泄漏等安全事故。
5.開發石油植物,還將逐步加強世界各國在能源方面的獨立性,減少對石油市場的依賴,可以在保障能源供應、穩定經濟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發現過程
20世紀70年代,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因故決定臨時停止向美國出口石油,以示制裁。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梅爾溫·卡爾文突發奇想,決定尋找可能生產"石油"的植物,進而從地里"種"出石油來。以卡爾文為代表的研究小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從尋找產生類似於石油成分的樹種入手,集中研究了十字花科、菊科、大戟科等十幾個科的大部分植物,分析了這些植物的化學成分。
功夫不負有心人,歷經多年的尋覓,終於在巴西的熱帶雨林里發現了一種名為"三葉橡膠樹"的高大的常綠喬木。這是一種能產生"石油"的奇樹,人們只需要在它的樹幹上打一孔洞,就會有膠汁源源不斷地流出。 卡爾文博士對這種膠汁進行了化驗,發現其化學成分居然與柴油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無需加工提煉,即可充當柴油使用。將其加入安裝有柴油發動機的汽車的油箱,可立即點火發動,上路行駛。
1986年,美國率先進行人工種植"石油植物",每公頃年收穫"石油"120~140桶。隨後,英國、法國、日本、巴西、菲律賓、俄羅斯等國也相繼開展了"石油植物"的研究與套用,建立起"石油植物園"、"石油農場"等全新的"石油"生產基地。此外,他們還藉助於轉基因技術培育新品種,採用更先進的栽培技術來提高產量。
如今,美國種植的"石油植物"已擴展至數十萬公頃,產量超過500萬t;菲律賓種植的萬餘公頃銀合歡樹,預計6a後可收穫"石油"13萬t;瑞士準備種植10萬hm2"石油植物",藉以解決每年50%左右的石油需求量。"石油植物"的美好前景讓我們看到了地球村上越來越多的藍天。專家預計,21世紀初,"石油植物"將成為人類能源的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