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恐慌

石油恐慌

該書從全球視角,以清新、戲劇性的手法將世界形勢聚焦於一體,深入分析了石油的經濟和政治因素,思考了風能太陽能核能等替代能源的前景及存在的問題。

基本介紹

  • 書名:石油恐慌
  • 作者:(美)保羅·羅伯茨
  • 譯者:吳文忠
  • ISBN:9787508613321 
  • 類別:圖書 >> 經濟 >> 國際經濟
  • 頁數:287
  • 定價:¥42.00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12-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字數:400000
  • 紙張:膠版紙
編輯推薦,媒體評論,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辨偽石油,

編輯推薦

今天石油問題與全球經濟、政治和文化有著更加錯綜複雜的緊密聯繫。一個新的能源秩序將會是什麼樣子?誰將主宰這個世界?新的能源秩序是否會催生出一個新的經濟和政治秩序?離開了石油,我們這個世界能否生存?

媒體評論

“《石油恐慌》一書寫得非常生動,觀點也相當深刻……你讀完之後就會有一種被人從頭到腳澆了一盆冷水的感覺——你會對當時的石油形勢迅速地清醒很多。”
——《奧杜邦》雜誌
“精彩極了……石油問題已經成了全世界各個國家關注的重要問題,《石油恐慌》涉及到了石油問題的各個方面,非常值得一讀。”
——《巴爾的摩太陽報》
“《石油恐慌》對我們這個當前的工業社會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危機進行了極其透徹、極其有信服力的分析和探究。”
——《波士頓先驅報》

內容簡介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石油包圍的時代。石油既錘鍊了我們的意志,又激盪了我們的思維……
作者指出,雖然世界的能源體系已經開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轉型,但是如果我們既無前瞻性和全球性的視野,又不積極進取,那么動亂和激烈的衝突依然無法避免,世界仍有可能陷入無序的狀態。
在這本書中,作者試圖解決的問題還有:石油業輝煌的黃金年代是否已經結束。石油的供應還能維持多久?假如石油生產過了峰值、供應開始緊缺、價格開始上漲,那我們巨大的財富和優越的生活方式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面對石油恐慌,全球經濟是否會受到強烈衝擊的震盪,從而引發一場拚命搶奪剩餘石油的危險競賽呢?..
同時,作者並不局限於美國和已開發國家,而是充分考慮了石油和能源問題的全球性。作者採訪了企業界和各類環保組織的專家與學者,將他們各種針鋒相對的觀點和意見歸納總結得恰到好處,對其他能源,特別是石油的替代能源的現狀和前景做了深入淺出的分析,是及時提供的有關未來能源體系的佳作。
本書既處於科學領域的前沿又符合各類學者的口味,不論是專業人士還是普通讀者都能從中受益。

作者簡介

保羅·羅伯茨是《食品恐慌》一書的作者,該書曾榮獲2005年紐約公共圖書館海倫·伯恩斯坦圖書獎(Helen Bernstein Book Award)。他還為多家出版物撰寫資源經濟學和資源政治學方面的文章,包括《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哈潑斯》雜誌以及《滾石》等等;他還經常就商業和環境等問題作報告。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廉價石油的時代
第一章 石油成了能源的重心
第二章 最後的“石油蛋糕”
第三章 新能源的光明前景
第四章 令人膽戰心驚的能源力量
第五章 “天空被燒熱了”
第二部分 未來路在何方
第六章 中國能源經濟的崛起
第七章 石油大鱷的焦慮症
第八章 探索替代能源
第九章 能源高效利用的難題
第三部分 為了共同目標
第十章 能源安全:箭在弦上
第十一章 看不見的手
第十二章 “重量級選手”
第十三章 如何應對未來的不確定因素

辨偽石油

辨偽石油 在石油鑽探過程中,會遇到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其中卡鑽就是十分令人頭疼的事情。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對付卡鑽也積累了不少經驗,注原油或其它油類便是其中的一種。也會因機械漏油而造成柴油下泄進入地層的。在一些生產過程中,會有原油或其它種類的油料進入地層的現像。
這些人為的原油“回灌”不但會給儲層評價造成失誤,也會給以後的生產評價帶來一定的麻煩。所以,石油勘探工作人員都十分重視對它的識別。石油系統的一些地質實驗室也時常可以接到一些油樣,請求鑑別是否為“原油”。
石油地
其實,經過裝備先進的實驗室進行分析化驗時,是比較容易判別各種油的來源。下面就是一個實例:幾年前,筆者前往西南某地出差,聽當地的石油地質工作者們講述了他們在一個面積僅20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中打出一眼高產天然氣井的喜訊。他們還特別提到,在其中的一口出氣井中,曾經流出過數升“原油”的情況,當時大家,尤其是當地的民眾都為這既產氣又出油的探井感到歡欣鼓舞,但事後一些十分有經驗的老石油地質人員又對這些“原油”存有幾分疑慮。
帶著濃厚的興趣和疑慮,我和幾位當地的石油工作者趕到了那口著名的產氣井。仔細看去,井下天然氣的壓力已達到數十個大氣壓,對於一個小盆地、產層淺地區來說,這已是十分喜人的了。打開閥門,強大的天然氣流便呼嘯而出,經幾分鐘排放後,接在閥門口上的軟膠皮管內果然出現了幾小滴黃褐色的油珠,遺憾的是,油量太少,都緊緊地吸附在膠管內壁,無法取到,回到石油基地後,我向有關同志要到一些這口井的油樣,密封后詳細分析化驗。這些油樣呈黃褐色,外觀上除了略顯清亮些以外,與常見的原油無太大的區別。但它卻發生強烈剌鼻的氣味,只要一打開容器,嗆人的異味便立刻瀰漫在整個房間中,這種現象在原油中並不多見。相反,在一些煉好的成品油中,由於在煉製過程中會加入一些添加劑,經過反應之後,這些物質會發出令人不適的異味。
對該油樣的族組成分離證明,其中的鏈狀飽和烴占絕對優勢,高達76%,而其它組份則相對較低,尤其是瀝青質的含量更低,僅有約3%,這在原油中是十分罕見的現象。此外,原油還有一個物理特性是,加熱至205℃時的餾出體積,據報導,我國新疆等地的高成熟輕質原油的205℃餾出體積已可達41% ~44%,但是,這口井的油樣,其205℃餾出體積竟高達85%,真是不可思議!
將油樣進行全面的氣相色譜分析以後,發現油的組份碳數主要集中在碳15至碳24的範圍之內,這也是十分奇怪的現象。如果是“高成熟原油”,則其中應含大量的輕質組份(至低碳數物質,如碳1至碳6)和汽油組份(即碳8至碳12);如果是“低成熟原油”,那么就應以重質組份(即碳24以上)為主;但顯然,這個油樣兩者皆缺,它所含的僅為柴油的特徵組份(碳15—碳22)。分析至此,已經較為清楚了,但我們還進行了質譜—色譜的檢測。結果表明,飽和烴中正構烷烴碳數的精確範圍應為碳13至碳23,應屬於柴油性質。油樣中兩項重要的生物標誌物姥鮫烷與植烷的比值為1,三環萜烷含量大於五環三萜烷;甾烷等有機化合物的含量表明它應為成熟油;而倍半萜等化合物的高含量則證實該油應為典型的內陸湖相煤系地層所形成的,而且形成的地質時代不會太古老。
有了這些分析資料,回頭再詳查一下“產出”它的盆地的地質背景:第三系的河流與淺湖相沉積物直接覆蓋在古老的泥盆系地層之上,而較年青的沉積物中根本沒有煤系地層存在。那么,這些油可能出自何處呢?
從全國的情況來看,目前已形成工業性開採的煤系地層所形成的原油有兩處,一個是祖國大西北的吐魯番—哈密盆地,另一個是位於我國南部的廣東茂名盆地,那裡的豐富的湖相煤系地層形成的油頁岩是人工合成“石油”的好原料。人工合成原油時,大多會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加入一些化學合成劑以利於石油的合成。
經過一系列的分析化驗、推理以及市場調查,我們最終認為,從西南某盆地取到的樣品應為煤系地層形成(合成)的石油經加工後的產品—柴油,應該是鑽進中有意無意的“回灌”油,而且,極有可能是產自廣東的人工合成石油的產品。
這份分析報告很快就引起當地石油地質工作者和有關領導的重視,經過調查,那口井的鑽進中使用的柴油果然是從廣東購入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