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集鎮全貌,行政區劃,地理資源,經濟發展,社會事業,歷史文化,旅遊景點,
集鎮全貌
全鄉下轄10個村委會,99個村小組,2002年末全鄉總戶數2550戶,總人口10949人。
豐城市石江鄉
該鄉地處豐城市海拔最高的山區,全鄉平均海拔高度125米。石江全境,貌似"川"字形。東有杯山、黃泥嶺、雷峰山、中華山、碗泥嶺、彭嶺嵊,逶迤20公里;西有石虎腦、牛灣山、雞龍山、連子山、張家嶺,蜿蜒18公里,中間一條石頭港,自南向北,匯集全境70%以上的水流注入黃金水庫。頗有二龍(東西兩側的山脈)戲珠(黃金水庫)之勢。山地植被率在95%左右,屬亞熱帶北部的季風濕潤氣候帶,年平均氣溫為攝氏153度,雨量較為充沛,年平均雨量約1751毫米。一年四季,有晨午溫度差異的明顯特點。
該鄉自然資源可觀,57種中草藥遍布全鄉。
石江的資源優勢為全鄉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該鄉灣里村出土的碑文記載,長樂鄉賢於今義學村修建"鵬搏書院",傳播文化,培植後人。石江還有豐城市革命根據地,在該鄉上舍村保存有原長樂鄉蘇維埃政府舊址。
改革開放以來,全鄉99個村小組都架設了高壓用電線路。
石江鄉歷史人文歷史厚重,早在西漢以前已有先民在此蕃養生息。唐宋時期碗泥嶺陶瓷廠,遠在景德鎮之先;明清以來楓樹下一帶也曾掘地採煤。清同治丁卯年(1867年),石江鄉賢於今義學村修建"鵬搏書院",傳播文化,培植後人。石江還有豐城市紅軍活動革命根據地遺址——長樂鄉蘇維埃政府。
地域總面積91平方公里,合13.6萬餘畝,其中,山林10.2萬畝,耕地1.4萬畝,水面8300畝。全鄉山水田園村莊道路的分布比例,約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全鄉下轄9個村委會,99個村小組,2600多戶,總人口1.1萬餘人。新一屆的鄉黨委、政府一班人,按照“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思路,大力實施“黨建立鄉、農業穩鄉、工業興鄉、商貿旺鄉,和諧安鄉”五大戰略,全鄉經濟和社會事業實現了歷史性新跨越,開創了石江全新的發展時代,呈現了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新局面。2011年全鄉完成工農業生產總值3億元,2011年完成財稅總收入1500萬元,人平收入達5200元。
行政區劃
地理資源
石江的森林資源豐富,在102327畝山地中,杉林面積為33857畝,毛竹面積7500畝,油茶麵積34749畝,茶葉面積710畝,油桐面積2577畝,混交林面積10713畝,現有林木蓄積量約20600個立方米,此外,還有宜林荒山4096畝,非宜林荒山9573畝。石江鄉自然資源可觀,57種中草藥遍布石江鄉,有杉、松、櫧、檀、楓、樟等27種林木,在碗泥嶺和楓樹下附近北側兩處,儲藏大量瓷土,各種花崗岩遍布全境。石江鄉還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石江的主要農產品有稻穀、紅薯、花生、生薑和蔬菜等。
石江的資源優勢為石江鄉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石江先後辦過土產廠、竹涼蓆廠、花崗岩板材廠、農具廠、生薑加工廠、米粉加工廠、凍米糖廠、芝麻片廠、竹筷子廠和木地板廠等。石江優越的地理特點為養殖業和種植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養雞、養鴨、養豬、養牛、養羊等殖專業戶各村都有,藥材種植、果樹栽培等種植專業戶也十分普遍。
經濟發展
石江鄉把勞務輸出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積極為農民工尋找“婆家”,使一大批剩餘勞動力找到了致富的門路,也促進了石江鄉勞務經濟的發展。石江鄉廣泛宣傳動員,採取發放傳單、張貼標語橫幅、印發小冊子、組織收看勞動技能電視等辦法,宣傳勞動政策法規、勞務常識。與市勞動保障部門建立勞務市場信息平台,及時提供勞務信息,及時解決勞動糾紛,維護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加大培訓力度,通過輸出前集中舉辦培訓班、定期諮詢等形式,開展基本權益保護、法律知識、城鎮生活常識等培訓,切實提高農民工的技能,組織培訓4次,參加培訓278人次。依託在外地的建築、建材、運輸、服務等行業創辦的勞務企業,加大石江鄉勞務人員輸轉。與發達地區公司建立長期勞務合作關係。聘請工商企業界、行政行業部門知名人士為勞務信息員,及時提供用工信息,帶動富餘勞動力轉移。
2006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15%,其中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20%,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10%;財政總收入完成210萬元;招商引資完成2000萬元,在上年的基礎上力爭再引進一個上千萬元入園企業;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重點實施的“1236”工程,即重點扶持一個企業(江西金豐啤酒有限公司),紮實搞好二個建設(集鎮建設、新農村建設),著力培育三個基地(食用菌基地、無公害蔬菜基地、苗木基地),努力辦好六件實事(中心國小教學樓興建、中學綜合樓興建、三條通村公路建設、敬老院建設、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農村中國小“三集中”布局調整)。任務非常艱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審時度勢,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在困境中激發自強不息的勇氣,堅定加快發展的信心。我們正處一個經濟加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形勢非常有利,首先,豐城市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增強,發展底氣充足,能源、冶金、建材、機電、塑業五大支柱產業正在不斷做大做強,工業園區建設步伐加快,招商引資力度加大,親商幫商行為蔚然成風,服務發展的意識更加濃厚,這些為我鄉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其次,我鄉的地理環境獨特,自然資源豐富,杉竹滿山、茶林遍野,草場廣闊,風景優美,這些是我鄉加速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獨具優勢;再次,我們有一個良好的工作基礎,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交通條件,通訊狀況,社會環境大大改善,這些為我鄉今後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四是乾群士氣旺盛,我鄉幹部民眾都有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各村、各單位的領導班子都非常團結,戰鬥力很強,全鄉廣大幹部民眾觀念更新,思路更闊,精神更飽滿,信心更堅定,一個“人心思富,人心思進,人心思變”的發展氛圍日漸濃厚,這些都是我們加快發展的動力源泉。
一以招商引資為重點,跳出石江發展石江
經濟發展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招商引資水平,當前的形勢是一個地方不抓招商引資,經濟發展就沒有出路,財政增收就沒有出路、民眾富裕就沒有出路。石江地理位置偏僻,經濟基礎薄弱,要實現經濟提速,謀求新的跨越,仍要以招商引資為總抓手。江西金豐啤酒有限公司落戶石江後,石江進入經濟發展的歷史性轉折點,為此,我們一是要扶持、服務好金豐啤酒有限公司,安排專人負責服務,及時掌握企業的發展動態,積極主動為企業排憂解難,為企業解決後顧之憂,確保企業更快、更好地發展,為石江贏來更多收益;二是堅持跳出石江發展石江的思路,堅定招商引資的信念,樹立招大商、引大項目,求大發展的氣魄,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改進招商方式,做到以商招商、以誠招商,採取成立招商引資小分隊,設立駐豐辦事處等方式,加強石江與外界的聯繫與互動,以便吸收更多有利於石江經濟發展的信息,更好地做到熱心接待客商,耐心陪同客商、細心服務客商,力爭引進資金6000萬元,引進一個1000萬元的企業入園,為石江贏來更多的發展後勁。
加快石江經濟發展的步伐,即要努力拓寬向外發展的空間,又要不斷挖掘內部潛力,2006年,我們要繼續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增強服務“三農”的能力,更加傾心於農村、傾力於農業、傾情於農民,努力構建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激勵機制。一是做好林業文章,在鞏固林業產權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林權管理,規範林地流轉,管嚴公益林,放開非林地造林,力爭新造和改造油茶林、毛竹林各1000畝,同時抓好現有黃金水庫藥材山、上舍藥材山的改造開發,豐富農民的綠色銀行;二是大力發展養殖業,在發展養殖上注重以點帶面,加強養殖技術的推廣,積極引導和培養一批養殖大戶,使行義學村的養豬業,下山、湖頭村養牛業,石江、鉗石村養鴨業的產業鏈條向全鄉延伸;三是著力抓好食用菌基地、無公害蔬菜基地、苗木基地建設。在食用菌基地建設上,繼續以鄉黨員幹部食用菌培植示範基地為龍頭,引進更為科學的培植方法,開發更多菌種的培植,並積極加以推廣,力爭培養20戶4000袋以上的食用菌專業戶,在發展無公害蔬菜基地上,充分利用我鄉特有的高山氣候,地理環境,以東坊村為重點,培養、發展一批無公害蔬菜種植大戶,形成多個百畝高山蔬菜基地,在發展苗木基地上,繼續實施“造楊”工程,以鉗石村為重點,確保形成2個50畝連片楊樹基地,全鄉新栽楊樹15萬棵,切實拓寬農民增收途徑。
社會事業
改革開放以來,在歷屆黨委、政府的努力下,石江的基礎設施日臻完善。1999年至2000年,拉通了王元山至石江集鎮的水泥公路,實現了村村通車,全鄉99個村小組都架設了高壓用電線路。教學條件較好,集鎮中心辦有中學、中心國小和幼稚園,農村國小教學網點遍布全境。文化衛生設施俱全,2002年底已拉通光纜電視,集鎮建有一所衛生院,各村都有衛生醫療所,通訊方便,建有電訊接收站,安裝了程控電話,實現了村村通電話。2002年,投資10多萬元對原農貿市場地面進行了全面硬化,同時對原交易棚進行了整修,對原有交易攤位進行了改造,並增加了部分交易攤位。隨著農業綜合開發的進一步深入和改革開放力度的進一步加大,石江鄉將以其獨特的姿態屹立在豐城南大門。
歷史文化
據該鄉灣里村出土的碑文記載,早在兩千年以前的西漢時期已有先民在此蕃養生息,東漢及兩晉時屬豫章郡,豐城建縣之後隸屬豐城管轄。唐宋以來石江的工業也有所發展,碗泥嶺的陶瓷廠,遠在景德鎮之先;明清時期楓樹下、水閣下一帶也曾掘地採煤。清同治丁卯年(1867年),長樂鄉賢於今義學村修建"鵬搏書院",傳播文化,培植後人。石江還有豐城市革命根據地,在該鄉上舍村保存有原長樂鄉蘇維埃政府舊址。
碗泥嶺和公路邊窯址都位於豐城市石江鄉鉗石村楓樹下自然村黃金水庫東側的丘陵崗埠地帶,這裡丘陵連綿,瓷土礦產資源豐富,柴薪充裕。兩窯所燒產品種類基本相同,器物的造型、胎釉特徵及其裝燒工藝大同小異,制瓷時代相同或相差不遠,屬同一個大窯址的範疇,名之為鉗石窯。兩窯燒造的器物種類豐富,公路邊窯址有青灰釉瓷、青白釉瓷及黑釉瓷,碗泥嶺窯址多青釉瓷。兩窯所燒的器物主要是當時人們的日
常生活用器,也有一些文化用器以及隨葬用的冥器。青釉瓷器類有碗、硯台,胎質較粗,胎多呈深灰泛紫色,胎體較厚,釉色不亮。青灰釉瓷有擂缽、碗、盤、缽、盞、爐、燈盞、水盂及生肖俑,胎質較粗,淘洗不夠精細,胎多呈深灰或灰色,極少數為白色。黑釉瓷類型有罐、碗、盞、燈盞等,以盞占多數,胎色有灰白、白、黑等,以黑色為主。青白釉有罐、碗、盞、盤和器蓋,製作精細,灰白或白色胎。從採集的標本來看,青灰釉瓷的種類較為豐富多樣,青白釉瓷較為精細高檔,兩者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黑釉瓷器類較為單調,以盞為主,青釉瓷則顯古拙、原始。一部分器物內滿、外腹壁不及底施釉,釉層較薄;多數圓器的內底心留有一周澀圈;也有相當一部分器物內、外腹壁滿施釉,唯口沿露胎。碗盤類圓器流行圈足,足牆較矮,器物內底凹下,系採用壓模利坯技術製成。
旅遊景點
石江鄉位於豐城市海拔最高的山區,全境山巒起伏,境內最高點為西部的雞龍山主峰,海拔978.3米,最低點為此部的黃金水庫庫區,海拔43米,平均海拔高度125米。
石江鄉緊緊圍繞“豐城小廬山”的發展定位,充分發揮生態優勢,以原生態文化旅遊為主調,以避暑休閒度假鄉村游為重點,以黃金水庫為依託,大力挖掘雲姑嶺、五丈石、寓仙宮等旅遊景點,全力打造避暑休閒旅遊勝地“豐城小廬山”。2016年榮獲江西省省級生態鄉鎮、宜春市信訪“五無”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先進鄉鎮、豐城市綜合考評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