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橋面
- 專指:“石橋掛麵”
- 生產於:四川省簡陽市石橋鎮
- 別名:高架掛麵
現況,石橋鎮簡介,順口溜,做法,
現況
如今“石橋掛麵”的工藝雖然已公開,製作、包裝更有諸多改進,加之精細的麵粉原料,“石橋掛麵”質量已有很大上升,但是其純手工製作。生產數量仍然有限。
石橋鎮簡介
簡陽石橋面民以食為天。但在飲食為果腹之後,人的味蕾便要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了,於是,一方水土,就產生出一方的獨特食品,並在人類生息繁衍的歷史長河中,逐漸演進成特產、名食。因而,我們今天才有琳琅滿目的特產充滿商店櫥窗,才有無數色香味俱全的名吃大快朵頤,才有各地此起彼伏的美食節舉辦。 古鎮石橋鎮,作為從前四川的主要幹道“東大路”上一大站口,兼有沱江的水運的水旱碼頭,交通便利,很早就是繁榮商埠,素有“四川四大鎮”之譽,自然也不乏名食特產,但鎮民尤其對“石橋面”情有獨鐘,民謠有雲“簡州包子石橋面,要吃麻花草池堰”
順口溜
有“順口溜”如是說: 自從“離夫”以後,朝日“打扮搽油”;
結交兩根“光棍”,周身“擺弄風流”;
只說“天長地久”,誰知“刀切兩頭”。
民間的“順口溜”,極盡幽默誇張之能事,以辛苦的勞動類比寡婦風流韻事,短短几句,惟妙惟肖地道出了“石橋掛麵”從原料小麥加工,到成品製作的全過程:
做法
“離夫”——小麥磨成粉離開了麥麩; “打扮搽油”——合面時在案板上打扮(拌)搓揉,合揉麵團需不時抹清油;
“光棍”——麵條成型後,兩端各用一根小棍挑著,上高架涼曬脫水、繼續抻長;
“擺動風流”——一根小棍插在高架上,另一根垂於下面,麵條隨風搖擺,婀娜多姿;
“天長地久”——高架上的麵條一端高聳雲天,另一端下垂地面;
“刀切兩頭”——麵條不需幾日涼乾後,切掉兩頭靠小棍處的“面頭子”,包裝為一把把的成品。
這些“下里巴人”們,倒也不乏羅曼蒂克,把枯燥的勞作,演繹成了“做面詠嘆調”。真箇是“文藝作品源於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