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石橋的山青、水秀、人美,路和橋暢通。石橋的故事傳奇而精彩,光輝的歷史和人物永存千秋萬代。但是,從攸縣的資料中,還沒有找到石橋賀承茂父子事跡的介紹。
因此,我想借《攸縣地名》這個平台,向全社會推介賀國慶父子的英勇事跡,這是石橋人民,也是攸縣人民的光榮、驕傲和自豪。
柏市石橋一支槍,燎原蓮花獨立團。毛澤東主席在《
井岡山的鬥爭》一文中提到:大革命失敗時,井岡山附近各縣農民武裝,大部分被豪紳地主繳去,只有蓮花保存一支槍。
秋收起義以後,僅僅一年的時間,由這一支槍發展為一個紅色獨立團,成為井岡山根據地的一支重要的地方武裝力量。
儘管當時蓮花一支槍的故事聞名全國,而實際上這支槍就是攸縣柏市鎮石橋賀國慶烈士,用一家人幾條鮮活生命保存下來的血染槍。期間,在石橋與蓮花之間多次秘密轉運保存。
賀國慶祖輩避周亂,從蓮縣徒遷攸邑四十八都(今柏市鎮)定居。後因生活所逼,國慶隨父親賀承茂遷居賀姓大族的蓮花坊樓沿背村,參加農民自衛軍任班長,他作戰英勇、嫉惡如仇,為了保存這支槍,他將槍拆成三部分,分別埋藏在蓮花龍山岩、沿背賀家祠、攸縣柏市石橋等三處。以後形勢日趨緊張,他又將全部裝好轉移到柏市石橋。敵人為了逼繳這支槍,抓去國慶父親賀承茂審問,老人寧死不說,最後被敵人用棉絮包裹,澆上煤油,活活燒死在沿背橋頭,真是慘不忍睹。國慶之弟國強也慘遭毒害。
母親被逼,遠逃他鄉,不知去向。不論敵人如何威逼利誘,這支槍始終牢牢掌握在國慶手中。親人遇害之時,這支槍完整無損地保存埋藏在攸縣柏市鎮石橋老家。
蓮花縣很早就有共產黨的組織。1926年,全國工農運動蓬勃興起,蓮花縣八個區、136個鄉,全都成立了農民協會,有3萬多會員,並建立了一支農民自衛軍,有60支槍。
在“四·一二”和“
馬日事變”後,蓮花的地主頭目李成蔭也磨刀霍霍,帶領靖衛隊等地主武裝圍攻農民自衛軍。逼繳槍枝,加上共產黨內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影響,同意交出武裝,在所謂“善後”委會監督下,雙方建立一支“治安”部隊,維持秩序。
就這樣,農軍的60支槍除少部分赴安源編隊,參加秋收起義外,其餘全部在坊樓楊梅樹村交了槍。唯有農軍班長賀國慶砥柱中流,用生命保衛了這支槍。
1927年9月24日,毛澤東主席率秋收起義部隊進軍井岡山,來到蓮花高灘村。26日經甘家進入縣城,召開一系列會議,參加會議的蓮花縣黨員,在獅形坳、寨山西沖傳達貫徹會議精神,決定以大革命失敗後由國慶保存的這支槍為火種,成立赤色隊。以烏家坳、蕉葉沖為根據地,重新開展革命鬥爭,奪取槍枝。
隊伍一天天壯大,到1928年,赤色力量大大增強,由一支槍發展到220支。由赤色隊編為紅色獨立團,陳競世任團長,賀國慶任一連連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柏市一支槍發展到蓮花,是當年所有赤色地區武裝發展壯大的縮影。
隨著抗戰爆發,農民軍編入正規軍投入抗戰,賀國慶也在抗日戰場壯烈犧牲。這支槍對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政治和歷史意義。
景點
封侯山。位於石橋圳下的丁家沖,主峰海拔801米。封候山及其餘山脈楓宸山、烏石嶺、分水坳和南向的來木嶺,大禹下虎山等。共同構築了湘贛邊界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
據史料記載:西漢高祖五年置攸地,稱攸與,屬長沙國。漢武帝四年(前125),封長沙國定王劉發的兒子劉則為與侯。轄地包括:往東的江西安福、蓮花大部分地域,往南與當時的陰山縣(今攸縣西北部)相鄰。
當時,侯國中心地帶即為封侯山,該山即為攸與象徵,山下有上嶺街,500多米長,文物普查時,認定為漢時群居遺址。
歷史沿革
戰略要地。石橋是湘贛邊界的關隘之地,兵家相爭之地。
宋末元初,攸縣人王夢應、吳希奭、陳子全回響文天祥的勤王號召,組織義兵在石橋封侯山下高築勤王台,令集誓師,起兵抗元。勤王台遺址猶在。
石橋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老區。
1930年成立蘇維埃政府,屬攸縣一區,率先開展
土地革命運動,掀起反封建、打土豪的革命高潮,振憾湘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