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梯寺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東海鎮坪洋山與邱秀山的風頭岑山坳里,距笏楓公路北側10多里。石梯寺原名石梯建福禪院,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河南魏博節度副使木鋤,帶兵平閩時,厭惡仕途,在此落髮為僧,釋名六德,遂興建此寺。唐乾寧三年(896年)賜額:“石梯建福禪院”,明代改為建福寺,俗稱石梯寺。傳說唐十三道御史朱國步,宋代江浙總兵楊光度,明代興化府狀元柯潛,清代台灣水陸提督游金輅,曾在此流連駐足,誦經禮佛,讀書習武均學有所成。近代莆田農民起義首領黃濂,帶領起義軍攻打仙遊城時,路過此地,把寺院作為義軍的行營,也因此寺院遭洗劫、燒毀。目前,寺中保存有唐、宋、明、清的石獅、石槽、石臼、石刻、疊石塔、香爐、望柱等,均為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梯寺
- 地理位置: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東海鎮坪洋山與邱秀山的風頭岑山坳里
- 氣候類型:四季如春
- 占地面積:20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無
- 門票價格:無
- 著名景點:“龍潭”、“鐘潭”、“瀑布”、“坐禪石”、“金猴抱瓜”
寺廟簡介,建築格局,寺廟傳說,仙人腳印,金猴抱瓜,龍潭湧泉,龍潭鐘潭,景區開發,
寺廟簡介
石梯寺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東海鎮坪洋山與邱秀山的風頭岑山坳里,海拔70多米。該寺原名是石梯建福禪院,據《八閩通志》記載:石梯建福禪院始建於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石梯寺的創建距今有1126年的歷史。是莆田最早的佛家活動場所之一。寺院四周有龍潭、鐘潭瀑布、千年玉丹、群峰映月、八仙浴池等美不勝收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因山高坡陡,通往山上的路是用石塊一級級鋪上去的,仿佛樓梯一般,故稱“石梯”。
1912年遭受了一次毀滅性的災難,於1914年重建石梯寺的大雄寶殿。1997年當地民眾在台胞、僑胞以及有關人士的支持下,在群山峻岭中修建一條長達10多公里的環山公路,直達石梯寺。
建築格局
該寺原名是石梯建福禪院。據《八閩通志》記載:石梯建福禪院始建於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又據《莆田市志》記載:石梯寺位於莆田靈川坪洋山麓的山坳里,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河南魏博節度副使木鋤,帶兵平閩時,厭惡仕途,在此落髮為僧,釋名六德,遂興建此寺。唐乾寧三年(896年)賜額:“石梯建福禪院”,明代改為建福寺,俗稱石梯寺,傳說唐十三道御史朱國步,宋代江浙總兵楊光度,明代興化府狀元柯潛,清代台灣水陸提督游金輅,曾在此流連駐足,誦經禮佛,讀書習武均學有所成,近代莆田農民起義首領黃濂,帶領起義軍攻打仙遊城時,路過此地,把寺院作為義軍的行營,也因此寺院遭洗劫、燒毀,至今寺中保存有唐、宋、明、清的石獅、石槽、石臼、石刻、疊石塔、香爐、望柱等,均為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
歷代興興廢廢,至今存有梯雲殿、大雄寶殿、玉皇殿、天王殿、觀音殿。其中梯雲殿,正中供奉玉皇大帝、玄天大帝、二郎神,兩側有雷公、電母、風伯、雨師等;東偏殿有復午堂,供奉三一教主、關帝聖君、文昌帝君、孫思邈、扁鵲;西偏殿是蓬萊洞,供奉太上老君、何氏九仙。
中殿是大雄寶殿,正中向南供奉釋迦牟尼,右側阿彌陀佛,左側是藥師佛;東偏殿是明嘉靖敕封的順聖侯、韋馱,西偏殿是禪院的創建者木鋤祖師、伽藍,兩旁是十八羅漢;背面向北的正中供奉阿彌陀佛,右側是觀音大士,左側是大勢至菩薩,正中下層是地藏王菩薩,東偏殿是文殊菩薩,西偏殿為普賢菩薩。
前殿是天王殿,正中向南的是彌勒佛,背面向北是韋馱,兩旁則是四大金剛。
寺院的東側有座觀音殿,供奉觀音菩薩,西南是土地廟、福德正神。
寺廟傳說
位於東海鎮坪洋山與邱秀山交界處山坳里的石梯寺,建於唐乾符四年(877),有唐昭宗御賜“石梯建福禪院”匾額,有宋代江浙總兵楊光度的練功場,有明代狀元柯潛的讀書亭和清代台灣水陸兩提督游金輅墳墓。
仙人腳印
在通往石梯寺盤山公路東西兩條支路的交匯點,有個景點名為“仙人腳印”。其石板上有幾個較常人大3倍的腳印,腳跟、腳掌、腳指頭維妙維肖,經過數千年風雨侵蝕,仍十分清晰逼真。
傳說有一日,赤腳大仙聽天庭巡視神說,東海之濱的石梯山層巒疊嶂,雄奇峻峭,山間茂林修竹,碧草如茵,山峰與澗水相倚相繞,相映成趣,四季如春,瓜果飄香,是一方不可多得的淨地樂土。赤腳仙按捺不住探幽尋勝的衝動,遂駕著祥雲,往石梯山款款而來。立足雲端俯瞰,果不其然。那石梯建福禪院高低相間,錯落有致,鐘鼓齊鳴,香菸裊裊,香客如織,而東南方的東海煙波浩淼,海面上鷗鷺齊飛。帆影雲蹤相隨相伴。他不覺心曠神怡。落下雲端,站在十八灣東頭的石板上四處眺望,想為自己找一塊寶地,修座禪房,以便四方雲遊時憩息。然而偌大的石梯山巒,早已被西方佛祖、玉皇大帝、觀音菩薩、卓氏真人、何氏九仙等捷足先登。已無自身立錐之地,不禁連連跺足,帳然而返,從此在青石板上留下幾隻腳印,成為名聞遐邇的景點。
金猴抱瓜
還有個傳說,說八仙過海後,呂洞賓特立獨行,來到東海之濱,恰逢颱風潮汛,海水衝垮堤岸,田園成為一片汪洋。呂大仙動了惻隱之心,決定移山填海,把秀嶼與肖厝的海峽堵住。眼看大功即將告成,孰料最後一擔土要倒在秀嶼港時,一畚箕的繩子斷了,土倒在大埔村北側的田野上,堆積成一座土山,即界於上圖、利角、東沙、大埔四個村莊中間的“浮山”,呂大仙不勝惆悵,連連跺腳。看到呂洞賓又飢又渴,石梯寺的一隻靈猴抱來一個大西瓜,為大仙解渴。呂洞賓十分感激,決定為靈猴揚名,他口中念念有詞,喊聲“變!”轉眼間石梯寺東邊的一座山峰變成金猴抱瓜形狀,此後石梯寺增添了“金猴抱瓜”這一景點。
龍潭湧泉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石梯西溪有條龍,龍臥之處留下一個水平似鏡深不可測的巨潭,此即“龍潭”。那潭口俏似龍的嘴巴,翹首望著對面山崖突兀的岩石,好像蒼龍吐珠。龍潭水清冽甘甜,而且能祛晦氣,消災禍,益神智,添福壽,從古以來,就被敬稱為“龍水”、“仙水”。周邊靈川、東海兩個鄉鎮30多個村莊的居民,一旦家有喜事,都要翻山越嶺40多華里,提取“龍水”回去,以求大吉大利。據說大廈落成時用龍水點脊,就能上樑大吉,家宅興旺;男婚女嫁喝了龍水,夫婦可以白頭偕老;嬰兒滿月,用龍水沐浴,定會聰明伶俐,茁壯成長;老人做壽,飲下龍水,則能強身固體,老當益壯。至於用燒開的龍水泡茶,清香撲鼻,細啜慢品,令人神清氣爽。據檢測,龍水是品質優異的礦泉水。
龍潭鐘潭
當年石梯寺門前懸掛一口大鐘,頗有靈性,如有歹徒前來騷擾,大鐘能自動鳴響,提醒僧眾。
據說有一日寺院住持要下山化緣,交代小和尚要餵飽護寺的狗,每次在狗槽里放半勺乘飯足矣。小和尚依囑照辦,然而住持回來後卻發現槽里的飯滿滿的,便指責小和尚不愛惜五穀。小和尚極為申辯,也免不了遭主持的嚴詞斥責。小和尚滿肚子氣,一腳把狗槽踢進了溪底,溪水四濺,沙石紛紛讓位,瞬間形成一個巨大的水潭。
原來那狗槽是聚寶盆,聚寶盆飛走了,那口大鐘也隨之飛起,緊緊罩住狗槽,人們把這巨潭稱為“鐘潭”。天晴氣爽時,可看到靜影沉壁,水天一色,大鐘倒扣狀;一旦颳風下雨,則波興浪涌,聲若奔雷,行人莫敢近前。寺院的僧眾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就是無法把大鐘撈起。情急之下,在潭邊築個神壇,做了七七四十九天道場,終於看到鐘頂的圓環漸漸浮出水面。和尚們請工匠把圓環改鑄為一口重約300多斤的小鐘,而鐘體依然留在潭中護寶。
龍潭鐘潭的水匯入溪水流入東海,上世紀中下葉,東海鎮在這裡修建了群峰水庫。深山出平湖,湖水映藍天,於是就成了“群峰映月”新景點。
景區開發
近年來,石梯寺景區持續開發建設,漸具規模,景區有龍潭、鐘潭、蓬萊瀑布、八仙浴池、群峰映月,千年玉丹、龜石和水潺翁瀑布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正努力把石梯寺建成集旅遊、文物考古、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風景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