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下船鼓

船鼓,是我國古代到民國時期盛行的民間大型工藝品,作行會時使用。外形似船,其內空心,中設鼓架,四人抬行時,鼓手站在中間,邊行進邊敲打,指揮隨後的絲竹管弦樂隊,故名船鼓,俗稱“鼓架”或“畫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柱下船鼓
  • 屬性:民間大型工藝品
  • 俗稱:“鼓架”或“畫船”
  • 文物級別:國家一級文物
用途,構造,歷史,

用途

從古代到民國時期,奉化農村常舉行各種民間行會。行會的隊伍很長,隆重而又多彩。一般前面是“大頭和尚”開路,演員頭上套有紙糊的圓胖假面具,手執大蒲扇,驅趕擋道者;接著是化妝成皂隸模樣、肩背神廟裡取出來的“肅靜”、“迴避”牌的儀仗隊,以示莊重;後面是各種文藝表演,如高蹺隊、馬燈隊、抬閣、連燈;夾在文藝表演隊伍中間,最引人注目的是船鼓。它以精緻美麗的外形和悠揚動聽的樂聲吸引著駐足觀看者。一場行會的檔次,也往往以船鼓的水平高低作為衡量的標尺。

構造

石柱下船鼓,全長250厘米,寬82厘米,高270厘米。整座船鼓用黃楊木雕、朱金木雕、骨雕、金屬雕、骨木鑲嵌和彩繪玻璃等組合製成。通體工藝,無處不雕。船頭是龍頭海水,兩邊是19獅戲球、鶴鹿長春、龍鳳呈祥,船尾是鳳戲牡丹,均漆朱貼金,光彩照人。
船體上部有10層,每層欄桿嵌鑲花草紋,掛麵用漂白的朱骨片鋸雕出雷雲紋、回紋、菱形等多種紋飾,環繞整座船身,像一條條絢麗逶迤的“長廊”,黑白相間,高低起伏,煞是好看。更為精彩的是自下而上每層均有精雕細刻:第一至三層,每層有大小不等的40塊黃楊木雕花板組成的畫面。第一層是當地民眾的生活場景,如春耕、雨歸、鋤禾、鬧龍舟等。第二層是官場生活圖,有官員出巡、衣錦還鄉、官府審案等。第三層是以《三國演義》為主的戲曲人物,如“孔明六出祁山”、“三氣周瑜蘆花盪”等。第四至八層除雕刻一些花鳥蟲草、飛禽走獸以外,主要是彩繪玻璃裝飾,色彩斑斕,光可照人。第九層是“十殿閻王”,原意是宣揚規矩做人,勿幹壞事,其中當然也充滿著因果報應、宿命論等迷信色彩。頂部是30至60厘米高度不等的亭台樓閣,巧妙地組成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的古建築群,華貴多姿,令人叫絕。

歷史

1979年建國30周年前夕,北京舉辦全國文物展覽,曾來人聯繫,欲調石柱下船鼓進京展出,因船鼓結構複雜,工藝精湛,長途運輸恐受損壞而未能成行。
1963年10月11日,石柱下村把這隻稀世珍品移交給縣文化館,貯藏於中山公園文物室。1988年初,溪口博物館建立,為讓世人一睹其風采,又移至該館對外展出。1989年9月25日,浙江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委派汪濟英、朱伯謙、曹錦火三位專家來溪口鑑定,確定為國家二級文物。1995年6月29日,國家文物局又專派一個文物鑑定小組來溪口,結果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參加鑑定的專家有耿寶昌張浦生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